每个人都非常有必要注意了解以下有关“甲流”的预防、识别和防治知识。
来源 | “科普医哥”微信公众号
作者 | 海南医科大学附属儋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王生成
一直以来,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今年也不例外。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
甲流和
普通感冒
有着明显差异。普通感冒通常不死人,而流行感冒不仅传染性强,而且可引起并发症导致死亡。因此每个人都非常有必要注意了解以下有关“甲流”的预防、识别和防治知识。
什么是“甲流”?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根据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质——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多种亚型,例如H1N1、H3N2等。这些亚型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有所不同,今年多地流行的以H1N1为主,这个亚型通常传染病很强,曾经发生世界大流行。
“甲流”和其他流感有什么区别?
虽然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但实际上因为丁型流感未见感染人的证据,《内科学》教材等医学资料更是直接将其忽略,所以在这里也不对此进行赘述。
“甲流”(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丙型流感的主要区别在于病毒类型、流行特点和影响范围的明显不同。
1.病毒类型上的区别:
甲型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可以感染人类、鸟类、猪等多种动物。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的两种蛋白质——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多种亚型。主要有18种H亚型和11种N亚型,共计198种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常见的亚型包括H1N1、H2N2、H3N2、H5N1、H7N2、H7N3、H7N7和H7N9等。
乙型流感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主要感染人类,不感染其他动物。乙型流感病毒没有亚型,但可以分为不同的谱系,如B/Victoria和B/Yamagata。
丙型流感是由丙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和猪,但引起的症状通常较轻,且较少引起大规模流行。
2.流行特点上的区别:
甲型流感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季节性流行和全球大流行。历史上多次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
乙型流感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通常引起局部或区域性流行,较少引起全球大流行。
丙型流感传播范围有限,通常引起散发病例,较少引起大规模流行。
3.影响范围上的区别:
甲型流感因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因此影响范围广,可以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流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仍然可以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人。
丙型流感影响范围最小,通常引起较轻的症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较小。
4.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甲型流感症状通常较重,包括高热、
咳嗽
、喉咙痛、鼻塞、身体疼痛、
头痛
、疲劳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呕吐和
腹泻
。严重时可导致肺炎、心脏疾病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乙型流感的症状与甲型流感相似,但通常较轻,
发热
和呼吸道症状较常见。
丙型流感症状通常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喉咙痛等。
5.疫苗和治疗上的不同:
目前在全球上市的流感疫苗主要分为三种,即流感灭活疫苗、流感减毒活疫苗、流感重组疫苗,其中号称不打针、不吃药就能安全有效抗流感的“网红”鼻喷流感疫苗是减毒活疫苗中的一种。
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疫苗(IIV3)、四价灭活疫苗(IIV4),以及“网红”国产鼻喷剂型减毒活疫苗。
传统的三价流感疫苗用于预防甲型流感H1N1,甲型流感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 B/Victoria(BV)系;四价流感疫苗除了以上三种流感病毒外,增加了乙型流感的另一个亚型——乙型流感病毒B/Yamagata(BY)系。
因为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强,容易出现新的亚型,因此需要定期更新流感疫苗以应对病毒的变异,即通常疫苗预防流感者,应每年接种一次。
目前最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有
奥司他韦
(口服)、
玛巴洛沙韦
(口服)、
扎那米韦
(雾化)、
帕拉米韦
(注射液)等,主要是针对“甲流”,对乙流也有作用。
丙型流感由于影响较小,通常不需要特别的疫苗或抗病毒治疗,主要通过支持性治疗缓解症状。
总的来说,甲型流感是最具威胁性的流感类型,需要更多的公共卫生关注和防控措施。
感染“甲流”后有什么症状?
感染流感病毒后至发病的时间(即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C,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相较于乙流、丙流,感染“甲流”后出现症状更快、更重。很多人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高热,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常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
出现哪些表现要及时就医?
如果高热超过3天,持续精神萎靡,或者出现
呼吸困难
、
胸痛
、呼吸困难、发热伴有黄痰,或口干、
尿量
减少、皮肤干燥等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甲流”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甲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物品以及空气(气溶胶)传播。
1.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可以被附近的人吸入,从而导致感染。
2.接触传播: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等)存活数小时。如果一个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表面,然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就可能感染甲流。与感染者直接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也可能传播病毒。
3.气溶胶传播:在某些情况下,病毒可以通过较小的气溶胶颗粒在空气中传播,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这些气溶胶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增加传播风险。
日常该如何预防甲流的感染?
为了减少甲流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剂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
避免触摸面部: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3.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或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尤其是当自己或周围人有感冒症状时。
4.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与有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5.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注意个人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7.及时就医:因为流感、支原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在症状上通常很难鉴别,而且其针对病原的药物完全不一样,因此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可及时就医,必要时建议完善相关检查以鉴别,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和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学校等教育机构如何预防“甲流”?
学校等教育机构是人口聚集的场所,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甲流。
1.开展流感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师生们掌握上述“日常该如何预防甲流的感染”等知识,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鼓励师生接种流感疫苗。当班上有流感样症状的学生时,避免未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下,安排学生围在一起大声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