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意:金庸一直坚持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制约了政府,保障了人民权利,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明报》。
认识金庸,绝对是从武侠开始,但是钦佩他,绝对不只是武侠。人称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如果说写武侠的金庸是个作家,那经营《明报》、写社评更能让他在作家中也出类拔萃。他自己也说过,“《明报》是我毕生的事业与声誉”。
看《金庸与明报传奇》这本书,是刚进大学时候的事情,而再次读它,又是另一份感觉,410页的书,竟然厚重了不少。内容如名,这本书主要便是从社会变迁、报社组织、行业角色三方面来考察《明报》的发展史,并从各方面展示了华文世界独一无二的金庸传奇。当然,书本的厚重还在于它以《明报》的发展为线索,在我们面前摊开了宏大的历史画卷。对于生活在内地的我来说,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我不知道、也很少有机会知道的历史事件,以至于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里感触颇深。
罗孚说:“《明报》的成功,不是金庸一个人的功劳,也毕竟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
1
-
《明报》的成功是金庸智慧的体现
最初诞生时的《明报》,是金庸为了不让自己的武侠成果被盗版商撅走而使用的“自己发行,自己赚钱”的工具。从办《野马》变为办《明报》,只有短短两个月,《明报》的诞生,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金庸的勇气很值得赞叹。但是,面对创刊初期的困境与危机,光有勇气远远不够。从日销8000份的小报到现在几十万的销量,这个飞跃,与金庸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他的智慧,主要在五方面。
文化:
金庸办报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小说,而他的小说,也成为了创刊初期《明报》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金庸的小说章回曲折,衔接良好,他为了《明报》,也是费尽全力,增加了章回字数,多次带病坚持。虽然以武侠为主的初期《明报》并不成功,而不得不采纳读者意见增加社会新闻等,《明报》也尽量在报纸文化质量上做到最好,金庸一边打品牌效应,不惜花重金请雷炜坡,一边又在选材,刊登上都把关。即使刊登艳星照片,也不走黄色路线……这些措施,使得《明报》有个较高的起点,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后来奠定了一个基础。
不得不提《明报》的社评,金庸作为“第一健行”,文化之厚,有目共睹。倪匡在文中写道:“《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写社评,便一定会引经据典,金庸社评的一大特色,便是儒学。金庸运用儒学的目的,旨在传承中国文化,但是与此同时,《明报》的档次被提升,儒学强化了《明报》作为知识分子报纸的形象。
经济:
办报纸的本意为了赚钱,《明报》作为一个事业,在经营过程中极致体现了金庸的经济头脑。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是我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明报》初期一切都在摸索,从版面的多次改动到报纸内容的设计,《明报》经历了不懈的探索,并且取得一些成效。例如,《明报》第一次小的成功——黄应求事件,正是受益于及时的改版。
传媒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很大关系,乱世出英雄,《明报》的突破就得益于乱世的把握机遇。1962年难民潮涌入香港让金庸看准了时机,积极促使《明报》从小报向大报发展,销量也得到不断上升。66年到69年的社会动乱,金庸成功地将《明报》办为包括杂志、月刊、周刊、晚报的报业集团,《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更是给《明报》带来了极大的利润。金庸能够把握机遇,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是说明他拥有敏锐的经济直觉。
事物发展总会有瓶颈,传媒的停滞会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明报》遇到瓶颈时,金庸用提早出纸、出经济晚报、学生报(长远考虑培养读者群)等一系列方法,使得《明报》一直前进,不断发展。
《明报周刊》发刊词中道,“不论是处理国家大事,不论是经营任何大小事业,不论是研究学文或者学习技能,不断地修正总会胜过自以为是,死硬不改的作风。”这是《明报》成功的秘诀,也是媒体获得成功的要领。
品德:
《明报》是一份善良的报纸。从它的内容、导向,金庸的《明报》给人一种具有良知的感觉。开设便民版面,首先要考虑百姓的生活,才知道他们欠缺什么,需要什么;打破对非法入境者问题不予报导的立场,虽然是记者所逼,但是正如金庸在社论中写道,他受到事实和良心的严重考验,如果没有那份良知,金庸如何敢断然与“左派”分手?否定原子弹,不赞成核电站,他的出发点“希望世界和平”、“关心香港的安全”难道不是合情合理?香港骚乱的时候,金庸站在工人一边,坚定告诉他们要同舟共济。
一个经历过世事沧桑的66岁的老人落泪——金庸为学生落泪和辞去立法草委的决定使得自己和《明报》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一年的时间,发行量就由11万份上升到18万份。
金庸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章中,他邀请报社成员一起聚餐,也会开着玩笑和大家游地铁车,他的随和增进了《明报》的团结,《明报》是一个家,金庸是家长。
精神:
《明报》是金庸一生的爱,他对于《明报》执着的精神,让人感动。上市,集体领导,改革组织结构……这些决策,对金庸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大好处,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做,他希望的,是“《明报》成为最好的中文报纸,不会因为我死了就办不了”。
反对“左派”,会让自己陷入不安全的境地,面对生命受到的威胁,金庸依然勇敢。
金钱,地位,名誉……都有了,足够了,是否休息?金庸说不,不会满足眼前的成就,他不断追求。
传媒往往成为政府的工具,但金庸一直坚持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却在事实上制约了政府,保障了人民权利,金庸一直追求的自由精神,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明报》。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生活中随便的金庸在《明报》上可不随便。他会为写一篇社评找长时间的数据,他会在改文章时仔细改正标点符号……金庸细致的精神会影响一代一代的明报人,让《明报》在历史的长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善良、执着、勇敢、自由、细致……这些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不正是现今媒体缺少的么?当功利社会一切都和利益挂钩,忽视了人格的魅力,他们的成功,或短时间,或小规模。《明报》的成功能够带来启示:报纸是智慧和人格的结合物。
-
2
-
《明报》让他更伟大
写到这里,转过头去问香港室友:“如果在香港,想买报纸的话,一般买什么?”
“《明报》。”
“那……香港人眼中,提起金庸,先想到的是《明报》还是武侠?”
“武侠。”
“那金庸办《明报》对他本人的话有什么影响?”
“让他更伟大。”
回答都很干脆,也很说明现实。先有金庸,后有《明报》的观点是正确的,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垂后世,查良镛则以政论闻名于当今。《明报》因为金庸而成功,而金庸从一个“武侠作家”到“文化名家”也是与《明报》分不开的。
虽然查老后来经常会抱怨“写了小说给人看,办了报纸给人赚,后悔啊……还不如多做点学问”,但是,在他心中,《明报》永远值得他骄傲。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许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