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1
日傍晚,央行公布了
10
月份的金融数据,其中有两个异常信号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
10
月份的钱,竟然比
9
月份少了!
第二:
银行借给居民个人、家庭的钱,占比突然飙升到异常高点,情况罕见。
中国有多少钱?有很多算法,但一般来说是看广义货币
M2
有多少。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
10
月
M2
的余额为
194.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8.4%
。而在
9
月末,
M2
的余额为
195.23
万亿。
也就是说,央行表面上放水了一个月,最后货币总量减少了
6700
亿元。
这是怎么回事?从央行公布的另外两个数据,可以找到初步的答案:
10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
6189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1185
亿元,环比上月的
2.27
万亿元大幅度减少
73%
;
10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
6613
亿元,同比少增
357
亿元,较上月的
1.69
万亿元减少
60
%。
未必。央行只是比较谨慎,因为猪肉价格飙升,带动牛肉、羊肉、鸡肉等一系列肉类价格上涨,最终推动了
CPI
飙高。
9
月
CPI
同比涨幅为
3%
,
10
月份直接跳涨到了
3.8%
。
在这种背景下,央行的确比较慎重。降息的步伐变小了,降准也暂停了,通过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方式“放水”也少了一些。
更重要的可能是:
企业、个人贷款更谨慎了。
由
于经济下行压力渐大,很多企业和家庭都不敢扩张生产或者花钱、买房了,贷款欲望在下降,这让广义货币
M2
的衍生能力受阻。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有
3
个月份的
M2
余额,比前一个月减少。除了
10
月这次,我们还可以从央行公布的数据里,看到另外两次(表格里红框的月份):
M2在某个月份下降,这不罕见。甚至一年里有3个月出现单月下降,之前也出现过,但一般出现在货币紧缩的年份里。在降准、降息的年份里出现3个月下降,这才是异常的。
另外,值得高度重视的是:虽然央行降准,但中国的基础货币数量反而增长乏力。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月份的基础货币(储备货币),都是低于
2019
年
1
月的(见下图中红色一栏):
按理说,央行在降准,降准会增加基础货币。但由于央行同步回收了中期借贷便利、减少了逆回购,所以基础货币增长不多,甚至反而略微降低。
上图中蓝色的一栏,是央行的“逆回购
+
中期借贷便利”等项目的余额,
2019
年也是下降的,这是导致红色一栏“基础货币”增长乏力的原因。
用
M2
的余额,除以基础货币(储备货币),就可以计算出中国目前的“货币乘数”大约是
6.36
倍。货币乘数是不断走高的,因为降准。
所以,第一个异常信号是:
钱变少了,至少
10
月份比
9
月份少了。
少的原因,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和家庭扩张的欲望在下降。
怎么办?只能让货币政策变得更宽松,让财政政策更积极。否则,未来压力更大。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
10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
6613
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
4210
亿元。
这是一组极具新闻性的数据,它意味着
10
月份全国银行体系发放的贷款,其中有
64%
给了“住户部门”,而不是给了企业(实体经济)。
所谓住户部门,就是居民个人和家庭。中国人贷款一般干什么?这个不用我解释了吧。现在股票这样差,贷款炒股的是非常少的(而且很多股票上的融资,不走住户贷款),所以绝大部分跟买房子有关。
下面是今年以来,每个月“住户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均为人民币,单位:亿元)的比例: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由于一季度放松楼市管制,造成了
3
到
5
月住户贷款占比的飙升,连续
3
个月占比超过了
50%
。(从签购房合同,到发放贷款有时间差)
4
月中旬,国家对楼市态度再次变化,全面收紧。于是随后
2
个月住户贷款占比滑落。但很多城市,比如苏州、大连、南宁等,楼市政策一度宽松,所以成交是活跃的。在全国层面上看,给家庭贷款的占比一直没有滑落到
40%
以下。
10
月住户贷款突然飙升到占比
64%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
也就是说,这个月支撑中国经济的因素,楼市接近三分之二。当然,这些贷款对应的购房合同,可能是
8
月到
9
月形成的。
住户贷款占比飙升到
64%
(前三季度平均是
42%
),是很异常的。但我相信,随着各地微调楼市政策,开始对刚需、刚改、人才等购房需求释放利好,
未来几个月住户贷款占比一定会维持相对高位,楼市会局部回暖。或者说,这就是楼市回暖的重要信号!
最近上海放宽了临港新片区限购政策(社保
5
年减少为
3
年),深圳免征了普通住宅的“豪宅税”,这些都是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楼市的“暖冬”来了。
而最近,开发商境外融资也变得比较活跃,看来限制在减少。年底之前,证监会会有“
H
股全流通”的指引发布,这对于开发商将是重大利好。
举个例子。比如甲企业(内地注册)在上市之前,就形成了股权,股本为
3
亿股。后来到香港上市,
IPO
了
1
亿股。按照现行的政策,
IPO
的这
1
亿股,是港币计价的,在香港可以流通。但之前的
3
亿股,是人民币股。只能等着上
A
股,过了限售期才能流通。如果不能在
A
股上市,这
3
亿股就一直不能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