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适应培养干部的需要,在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指导下,中央组织部参与创办了陕北公学、安吴堡青年培训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延安女子大学、工人运动学校以及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班等。
陈云参与这些学校办学方针的讨论,在教学内容上,他要求各院校必须有两门公共课,一门是政治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门是军事课,学习军事知识、游击战术。他还特别要求一些学校要开设党的建设课,学习党的纲领、章程等。
在干部培训上,陈云提倡“热炒热卖”的方针,即通过开办短期训练班,一方面对新吸收进革命队伍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适应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招收前方的同志回来接受培训,通过提高素质,解决干部来源问题。
陈云深知,要使千百万贫苦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成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坚强干部,必须做好党建宣传,使他们明确党的主张、任务、目的。因此,他在百忙中总是挤出时间亲自去学校为学员授课。《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论干部政策》等文章就是他给延安干部学校上课的讲稿。
陈云同志的党课在当时的延安声誉很高,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用大量的典型事例阐明党内生活的基本原则。
宋平同志回忆说:“陈云同志讲党课,善于把许多深奥的道理和复杂的问题,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回忆在延安听陈云讲党课的情况:“他讲到立场问题时,举了个例子:延安女子大学前面那个石头坚定不坚定?他当时是觉得很坚定的,桥都搭上,大家都从上面过。但是,一场大水把它冲了,它就不坚定了。我们一块听课的有一个叫王玉清的,他用根针一面听课一面剔牙,听到出神处,一笑就把它咽下去了,说明陈云讲课是很生动的。”
1939年春,陈云同志到马列学院三班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
当时抗战开始,大批青年怀着抗日救亡的激情来到延安,他们向往共产党,但对党的性质、纲领不甚了解。陈云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第一条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
“不是每个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人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的。仅仅愿意抗日是不够的,共产党员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也就是说,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观。”陈云说。
奋斗到底是什么意思?陈云风趣地用上海话说:“到‘底’就是死的意思,就是要奋斗到‘翘辫子(死)’。怎么叫到底,怎么叫不到底,陈独秀、顾顺章、张国焘就是没有到底。比如监狱叛变,战场逃跑,受金钱美女利诱等等,总之只想个人得失,就不能到底。而一些先烈身陷囹圄,惨遭酷刑,面临死亡而坚贞不屈,最后从容走上刑场,慷慨就义,忠诚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就是到底。”
陈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结合现实的讲法,将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引入现实生活中,使干部学员豁然开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学员们认识到,为了革命胜利,不仅要牺牲个人的利益,而且在关键时要牺牲个人生命。
一位当年曾聆听过陈云同志讲党课的老八路,50年后回到延安,还记忆犹新地说:“当年,陈云同志的党课有口皆碑,大家以能听到他的党课为最大的精神享受,他讲的怎样才算是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这批人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难坎坷,就得益于‘奋斗到底’的精神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有约20万人次的干部进入学校或培训班学习。毕业后,大部分被送到抗日前线和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锻炼成长。这批干部不仅在战争年代,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同时,由于我们党始终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教育自己的党员、干部,使大批革命青年从民族的觉醒提高到阶级的觉醒,在世界观上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团结一致,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