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我的个人经验:从厌恶别人的批评到感激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2-10 18:46

正文

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 ,一受批评就心生厌恶甚至愤怒。我过去也是如此,但切实体悟阳明先生「致良知」学说之后,现在我会去感激别人的批评,将其视为对我有益的事情。这并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鸡汤,里面其实包含甚深的哲学。

我先举一个我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这种转变。

由于照顾孩子的缘故,岳母与我们一起生活,但以前我与她的矛盾并不算少。她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也比较善良,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几乎看不惯所有人和事,不认同这个时代,二是批评人总是斩钉截铁、不留余地,三是往往恰好在你听力所及的范围内「小声嘀咕」。以前我总会将她的「批评」或「嘀咕」视为一种攻击和冒犯,虽然碍于她是长辈,大多数时候只能忍气吞声,但偶尔也会发作、起冲突。一旦出现冲突,她很快就变成了弱者、委屈难过。对于她这种软硬兼施的风格,我也只能无可奈何,连我媳妇也搞不定她、有时也会与她起冲突。

但现在,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现在我将她或直接或间接(嘀咕)的批评都看成是对我有益的,能够帮助我「改过」。如果说过去我总是见到别人的过错,那么现在我只是看到自己的过错。当我们切实地返归自己的「良知」,你会发现别人的批评,无论听起来多么气人,其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总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别人才会批评我们。也许我们说的话并没有什么毛病,但用词或语气、神态让对方感觉到「不敬」,所以对方才回敬(反击)你。或者你某件事某句话上虽然没有毛病,但你其他方面做得不够好,别人也可能「借题发挥」。当然别人的批评也有纯粹出于误解或恶意的。但你自己都不是圣人,为何要求别人做一个完美的圣人呢?无论哪一种情况,我们的「良知」都能够知道。知道也就没有困惑,没有困惑就没有情绪的起伏。喜怒哀乐即生即灭,没有一毫留滞在胸中,就是「情顺万物而无情」。

「良知」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良知」总是从我出发的,所以良知只是去知自己的善恶、改自己的过,而不是去改别人的过,这就是古人说的「为己之学」。其次,我们必须以「良知」为老师、为准绳、为格式,对其绝对信从。这意味着我们遇事的时候必须抛弃「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会怎么想」、「按理应该如何」之类的想法,因为「心即理」,理在你的良知上而不在外面;此外,你不是「一般人」,听从良知,就是听从你心中的那个圣人。阳明说:「心之良知之谓圣」。

其次,「良知」学说是「合内外之道」,他人、外物并不是与你对立的,而是你的一部分(「意之所在即是物」),是你的意念的对象。意念是你的意念,外物或他人是意念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与物通过「意」的连接而成为一个整体。阳明以「格物致知」为「诚意」的工夫,诚意即是说——这个「意」是真实不虚的、没有隐瞒和躲闪的、直截了当的。如此一来,居于「意」两端的我与物都是其「本然的存在」。但凡我们的意念有一毫作伪、自欺,我与物的一体关系就被打破了,我们就会将外物或他人看成是「有善有恶」的,就会动气。

举例来说,你心里知道某个人有某种缺点,但当他/她因为这种性格缺点而批评你的时候,你感到愤怒,这就是「意不诚」。因为你实际上在「希望」他/她没有这一缺点,而这与事实不符,所以你的「意」是有隐瞒和躲闪的,并非真实不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去指出别人的缺点、反而把他/她夸成完人,但你的「指出」应该是为对方着想的——即是出于希望对方能够改正这一缺点而不是为了战胜对方、同时你指出错误的方式能够让对方接受(否则对方不可能改过)。这才是你那个「希望他/她没有这一缺点」的真实的意,也就是「诚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