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笔记侠
-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昨天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昨天  
江西市场监管  ·  事关特种设备,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先行! ·  昨天  
VOCs前沿  ·  蛇年开工大吉 ·  昨天  
远见财金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对使命、创新、竞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笔记侠

曾国藩: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

笔记侠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12-07 21:48

正文

内容来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帆书 原樊登读书(readingclub_btfx) ,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8717 篇深度好文: 3302 字 | 8 分钟 阅读

思维方式


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U形曲线。


20多岁时幸福感最高,那时乾坤未定,即使困难重重,也会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30-40岁时幸福感开始下滑,50岁左右到达人生最低点,那时人到中年,面对事业家庭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力不从心,充满沮丧。


大概在53岁以后,人的幸福感又会逐渐回升,那时觉得一切都看开了、习惯了。


这么看来,中年的低 谷是个躲不开的劫,不如直接躺平,直到与自己和解的那一天。


可有人想告诉你,不可以。因为人生所有的低谷,都有可能是新的爆发点。


所以别懈怠,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活法。


想要告诉你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曾国藩。


在《战安庆》中,作者周䘵丰用曾国藩的中年起伏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中年,都需要一场“突围”。


这或许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又或许是一场与生活的较量。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去塑造一个更有质量的人生。



人到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其实也就这两个字:“突围”。


一、打开心态,才能有效反思


四十三岁以前的曾国藩,已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可四十三岁以后的曾国藩,又变得什么都不是。


那一年,他在长沙协办团练,先是得罪了绿营的协副将清德、鲍起豹,继而又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


不久后,这位皇命在身、能专折奏事的左堂大人,差点被闹事的绿营兵打死,同僚们袖手旁观看他笑话,不得已,他只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


你可能要问,作为一名出色的理学家,曾国藩就不会反省一下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吗?


其实他不是没反思,只不过反思的结果,往往都是别人的错。


作家和菜头曾说,人生难得有一套自己对世事的认知,可一旦有了之后又过分依赖,失去了灵活与开放。


曾国藩就是这种情况,年过四十的他,被朱程理学熏陶多年,只觉得自己天理在手,别人都应“屈己从我”。


平时他就表现得高人一等,碰壁之后又用“君子小人”这一套去反思,不但不得要领,反而加深了他对同僚的成见,对自我的执着。


和菜头说,这种心态闭合带来的刚愎自用,算是人生路上很容易感染的一种心理疾病。


即使博学如曾国藩,也未能幸免。



所以, 反思要有效,心态放开很重要。


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心态是最开放的, 无论面对什么观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倾听、接纳。


等年纪渐长,被自己的经验所困,就失去了接纳的耐心,变得喜欢下判断。


“他说的不对,他水平不行。”


“你不懂,你得听我说。”


可能你的经验之谈,在他人眼中不过是随处可见的“大路货”,可能你每次气壮山河的打断,都是别人讨厌、疏远你的理由。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学学大文豪苏东坡,不同流派、不同阶层的人物,他都愿意结交一二,对新鲜的事物,他也愿意尝试一番。


正是因为这样的年轻心态,让他到哪都能交上朋友,混个风生水起。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开放和有弹性的心。


时刻提醒自己,也许我是错的,然后用欢喜心去改变、去兼容,去找到更多的可能。


二、看到他人,才能和光同尘


太平天国稍一消停,四十六岁的曾国藩就被咸丰皇帝撵回了老家。


出湘三载,苦战不休,得到的却是上司的猜忌、同僚的中伤,曾国藩真是想死的心都有。


一开始,他尽情发泄心中的苦闷,写信骂同僚,与家中子弟吵架,骂够了就在老家屋前静坐。


这段时间,他远离是非,又重新研读“老庄”,才得以用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这段职场生涯。


以前他觉得湖南巡抚骆秉章无能,但骆秉章不仅把湖南财政收入提高了三四倍,还练出了四五万精兵支援各地。


他埋怨同僚处处掣肘,但他离开后,剩下的湘军统领如鱼得水,并没有受到排挤。


可见,不是别人一无是处,而是自己骄傲自负。


一旦有了这个觉悟,以后为人处世,他总是先找自己的不足,对清高好名之人恭维之,对退让琐屑之人安抚之,对有能力的后辈又鼎力扶持之,不仅全力支持学生李鸿章组建淮军,还把“战安庆”的主要功劳让给了下属胡林翼。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超过100万的问题:


#为什么人到30岁,渐渐发现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厉害,他们各有千秋,而我自己却像个傻白甜一样活着?#


其中点赞量最高的回答是:


你能发现身边的人都比你厉害,说明你很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有利于你向他人学习。


同时,也请看到自己的优点,哪怕是自我评价的“傻白甜”,在我看来,换成“心思纯净”更为妥当。


人到中年,对待自己和他人,都应该学着客观一些。


既不妄自菲薄,也别揪着别人的短处不放。


毕竟自己能力有限,毕竟人人都有优点。



所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把自己融入其中,才是减小阻力的最佳方法。


三、当下不乱,才能不断前行


在曾国藩悟道涅槃,变得圆通之前,他对外要应付强敌,对内要应付同僚的掣肘,心中经常一片狼藉。


之所以能跌跌撞撞挺过来,没有半道“撂挑子”,除了老板咸丰比较给力,还得益于他“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过往不恋”的心态。


被绿营军官围攻后,他知道自己在长沙待不下去,但培养湘军这件事一刻不能停止。


所以他积极寻找破局之法,最后决定往偏远的衡州继续练兵,昔日的战友部下纷纷指责他刚愎自用,不愿与他一同前往。


如果他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一想到独自打开局面的艰难,就会望而却步。


但曾国藩一旦决定做某件事,就会制订计划,按部就班,蛮横地把干扰因素拒之门外,所以他能迅速地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功夫熊猫中有段经典台词,“ 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今天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所以,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今天。


我们都知道当下的重要性,为什么迟迟开展不了行动呢?


因为内耗太大,想得太多。


豆瓣用户@散装吉利丁发现一个规律,懒人和勤快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


比如洗衣服,懒人会觉得有很多步骤,先把衣服放进去,再放洗衣液,再按洗液机的开始键,再晾晒,很麻烦。


但勤快的人会觉得很省事,把衣服往洗衣机里一丢,再一晒就好了。


总而言之,就是 勤快的人认为很多事情是顺手能做的,很轻松,常见的想法是,“就差这么一点,那就把它做完吧。”


而懒惰的人常见的想法是,“太麻烦、太费时间,以后再做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到了,这时候应该像@散装吉利丁所说的那样,把步骤想简单一点,告诉自己,这一步没有这么难。


有人说,这个时代,“能量管理”和“时间管理”一样重要。


你要在关键时刻坐得住、跟得上,还不怕被干扰。


你还要把握节奏、不断前行。


这是功夫,得练。


四、积极自救,才能不断破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