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赢在什么地方?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16 22: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和《朗读者》等节目,在注重满足观众口味的同时,似乎还有一种力图提升观众文化水准、提高听众审美趣味的创作努力与倾向。这些 电视节目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也着实可以给我们的文化创作者一些文化自信与文化底气。

《中国诗词大会》,包括近段时间热播的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让我们看到 当前电视节目制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创新创意趋势。那就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艺术的文化精髓,用现代传播的方式,通过华丽精彩的包装,达到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坦率说,以前的电视节目中,也有挖掘传统文化的做法,比如一些说书类节目,既讲历史故事,也讲现代故事,尤其是那种社会新闻故事的现代评书样式。但为什么这些包装,有些无疾而终、有些默默无闻,无法产生如《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这样广泛且正面的社会影响呢?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仔细看看《中国诗词大会》和《诗书中华》,从题材的角度,它们选取的是中华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唐宋诗词。它们都选取了一个非常“雅”的题材,运用的是比赛、讨论,甚至融入了家庭真人秀的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与交流方式,同时切入了专家的解析和点评,显然,这样的制作方式,强化了参与感,增强了互动性,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文化认知水准加以有效提升。事实上,央视的另一个王牌节目《朗读者》,也有这个特点,它也是一款非常雅的节目,强化参与互动,同时具备很强的文化提升力。



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以前我们的电视节目,大多是从需求、从观众审美需求的角度,去迎合,去满足大众的偏好。但是 《诗词大会》《诗书中华》《朗读者》等节目,在注重满足观众口味的同时,似乎还有一种力图提升观众文化水准、提高听众审美趣味的创作努力与倾向。


行内普遍认为,经典唐宋诗歌的高水准鉴赏,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读的,可不是简单背诵几个字而已。对古典诗词艺术的缓理解,对唐诗宋词的慢咀嚼,本身既是对文化内涵的传承,也是对文化作品的发掘,更是对人的文化审美水准实现提升的重要过程与手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和《朗读者》的文化创新价值,给予一个很高的评价,并不为过。


在这里,让我想起一件往事。我曾经采访过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先生,他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二十多年前,他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有一次做中国诗歌的讲座,讲到脍炙人口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刚读毕,一个日本小学生举手提问,说老师你讲错了,唐诗那么规范严谨,李白这么伟大的诗人,怎么能在短短五言绝句,二十个字中,反复使用两个“明月”?


曹先生当时很惊讶,后来他还查了唐诗的历代善本,那是后话。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词艺术蕴含着文化天下,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深邃幽远,通过对诗的追问与解读,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感知,升华我们的文化趣味,锤炼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并最终让我们成为温文尔雅的人、气质高贵的人、品位醇厚的人、内涵深刻的人。



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推广如果总是想着“迎合”二字而不是“提升”二字,那么我们的文化创新创造,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似乎会很艰难。


《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和《朗读者》这些电视节目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也着实可以给我们的文化创作者一些文化自信与文化底气。其实,我们的观众、听众、读者是有文化基础的,是有文化能力的,是有着对雅文化的强烈追求的,是有着不断提升文化品味的内在需求的。以前遇到过不少文化产品制作者,他们张口就是“没办法,只能拍这个,老百姓就喜欢那些浅层次的东西”,现在看来这样的观念有点不合时宜了。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王多,原标题:《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赢在“提升”而非“迎合”,原文有删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