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是传出了“3月份前20天新增信贷在1.7万亿”的说法,再从朱格拉周期的论证,制造业信贷需求跟去年比有明显提升。这也引起了舆论对于泡沫增加后“去杠杆”的担忧,近期实体企业出现在资金紧张状况,不知是否可以理解为去杠杆正在从金融机构蔓延至实体企业
央行连续四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资金回流力度空前,未来又有大量资金到期,如果央行不进行对冲操作的话,或将有会引起流动性的一轮紧张,今天再现的货币资金走高可能就是一种征兆。当然,最近实体企业出现在资金紧张状况也需要得到市场的消化,归根结度就是对“去杠杆”新的担忧,所以,今天A股市场再次迎来了不同以往的震荡,可以说舆论紧张情绪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今年这种现象好像已经成了惯例,也没有什么预期差可言,总之央行处于维稳的考虑都会平抑资金面的波动。而且,季末MPA考核还未结束,资金面已经度过了最紧张的时刻,反而还出现了情绪上的逆转。
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受到维稳的需求,资金面趋于宽松,一旦资金面出现显著宽松,在今年货币政策紧平衡的态度下,央行也必将再次抽水流动性以维持资金面紧平衡,因此不可对流动性抱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
不过,市场还是传出了“3月份前20天新增信贷在1.7万亿”的说法,再从最近银行的年报和社区中草根调研的情况来看,出于经济企稳回升,朱格拉周期的论证,实体制造业信贷需求跟去年比有明显提升。
再深入一点来看,MPA考核的低于预期,也可缓解商业银行对负债端的高估,所以,“超额流动性准备”有些偏多,会集中在季末月末冲量的嫌疑不小。从“央行”旗下媒体的一篇《改进和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文章来看,结构性变化带动信贷增速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毕竟,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都少不了金融服务。
基于以上论证,也许舆论担忧的并不是资金面的问题,而是在泡沫继续下对“去杠杆”的预期差。比如,今天市场关注的就是齐星集团停产背负百亿债务,使得众多企业牵涉其中。而出于对违约的担忧,今天就有被涉及的公司债券遭到市场的抛售。再结合,本周曝出来的还有辽宁辉山乳业的资金链问题,近期实体企业出现在资金紧张状况,不知是否可以理解为去杠杆正在从金融机构蔓延至实体企业,这也就更加理解易纲副行长讲的“去杠杆先要稳杠杆”的含义了。
这种刀尖上的行走并非长久之计,待压力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有个了结。上半年在地产和基建的带动下,使基本面保持一个良好开局,正好为下半年货币政策腾挪出一定空间,来一次总清算。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的区域金融风险已经开始暴露,不得不说,央行还是有先见之明(此前态度是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后来删除区域性一词改成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对于券商来说,由“一行三会一局”牵头的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标准将会出台,部分通过资管行业非标产品进行融资的企业可能转向银行体系的自营非标以及资金类信托等,会进一步扩张社融中的非标占比。这将影响到券商资管的成长,近期我们看到的券商年报中舆论对于资管的预期增强,其实和现实存在的较大的预期差,特别是集合信托计划的高增速更说明,企业的融资需求正在先信托非标投资转移,存量的资管计划在杠杆上又难以找到好的资产,势必引起舆论的担忧。
而且,结合这周频发的信用风险来看,这种资产镶套想象底层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主流媒体的《资金紧张提前来临中小银行首当其冲》一文中就有阐述,在MPA考核驱严和“去杠杆”中的限制银行扩张的监管下,金融机构间流动性趋紧以及市场利率的上升,部分银行、非银融资链条和影子信贷的消解可能并不会像预想的那样顺利,以至于今年将加大发生信用事件的风险。
而风险事件频发之后,往往投资者和机构间扯皮的事是少不了的,在中国这种“刚兑”不破的魔咒还没有破的背景下,券商也多数较为配合这种用舆论威逼的手段,所以,更值得相关部门的警惕。比如,《蹊跷资管计划近2亿募资去向不明,托管人国信证券已报警》一文中,诚然这又是一起“萝卜章”事件,很可能是关联方挪用资金和再镶套中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但并非代销机构的托管人券商公司都被迫卷入风波中,投资者直接把托管人抓住不好的现象,足以见得市场的不公平性。而券商机构也应该对于这波“去杠杆”的风险做好准备,及时回应公众对法律界限的不清为宜。
另外,处于稳健也好,社会责任也罢,券商机构在这个阶段还是应该将转型的重点放到结构调整的国家产业政策上来。比如,《证监会已三次推广绿色债!券商绿色金融部面世》一文中,201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主导者,13家证券公司作为绿色债券主承销商或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管理人共承销发行11只产品,由此可见,在政策放宽以后,绿色债在企业财务结构优化和具有政治色彩的市场发行,或许是券商能够提供的更优秀的服务之一。
反过来对于信托来说,信托贷款占社融比例已经达到近3年来的一个高位,最近的舆论导向都是减少融资类信托的占比,如果还将增加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再加之,《信托产品登记有望四月实施》、《中信登召集信托公司培训初定4月启动信托产品预登记》在这个关键时期,任何预期差都有可能拐向行业不可测的一面。信托登记一旦实施,穿透的监管效应下,监管的政策风险也就相应提升,随时有被监管窗口指导的可能。
所以,信托公司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做好转型的任务上,比如,“央行”旗下媒体的一篇《3年跨越10万亿元信托是如何做到的》文章就称,要尽快实现非标类的债权信托、股权信托、产权信托、同业信托业务等传统优势的升级换代,领先的信托公司可在资产运用型和管理服务型业务上作出总体战略安排,提升主动管理资产的能力,构建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