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oncology

[SABCS2017]亮点解读!余科达、郝春芳教授探讨辅助抗HER2及内分泌治疗新进展

ioncology  · 公众号  ·  · 2017-12-08 23: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BCS  2017

美国 圣安东尼奥


郝春芳教授(左)、余科达教授(右)


肿瘤瞭望 当地时间12月5日至9日,2017年国际乳腺癌重量级学术活动的“收官之作”——第40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SABCS)在美国盛大召开。SABCS是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专业乳腺癌学术会议之一,每年都吸引超过90个国家的乳腺癌领域专家参加,学术内容涵盖基础、临床、预防以及转化医学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


SABCS大会开幕第二日(当地时间7号),一系列同时也有重要的研究结果公布。《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为大家着重解读SABCS第二天乳腺癌抗HER2治疗和内分泌治疗领域的亮点内容。


本次SABCS大会上,早期乳腺癌抗HER2辅助治疗和内分泌辅助治疗领域各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研究。从治疗理念来说,无论是对早期还是晚期患者,无论是化疗、靶向治疗还是内分泌治疗等等,研究者们都是以实际的临床问题和争议为出发点,不断摸索新的治疗模式。


SABCS2017

短疗程抗HER2治疗再次失败

SABCS2017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短疗程抗HER2治疗(比如6个月、9周等)是否能实现与标准1年治疗相同或相似的疗效,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当地时间7号SOLD研究结果公布,该研究在联合化疗基础上,对比辅助曲妥珠单抗9周疗法和1年疗法,试图证明9周抗HER2治疗不劣于1年方案。研究没有达到主要终点,总体结果呈阴性,即说明目前对所有患者并不推荐9周疗法,应该维持1年的辅助曲妥珠单抗治疗。


在之前的HERA研究中,以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1年对比2年,但结果显示延长治疗时间并没有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优势。而在非劣性设计的短疗程抗HER2治疗临床试验方面,诸如PHARE研究(6个月 vs 1年)、HORG研究(6个月 vs 1年)以及Short-HER研究(9周 vs 1年)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缩短曲妥珠单抗治疗时间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还是受到了影响。


临床研究的入组患者群体,决定了治疗手段的适用对象,正所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述短疗程抗HER2治疗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淋巴结阳性或肿瘤稍大的患者,这些伴有复发转移风险因素的患者选择1年曲妥珠单抗治疗是合理的。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也支持,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1年抗HER2治疗是标准。然而,对于低危早期HER2阳性患者,如何评估治疗获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随着曲妥珠单抗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能够接受抗HER2治疗。临床医生首先应该遵守抗HER2治疗规范,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开展针对低危患者的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


SABCS2017

延长辅助AI治疗时间仍存争议

SABCS2017


(建议在wifi下观看)


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时间的探讨也是每次乳腺癌会议讨论的热点。回顾2016年SABCS大会,共有三项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入大家的视线,分别是NSABP B-42、DATA和IDEAL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三项临床试验在主要终点上均未取得阳性结果。


本次SABCS大会上公布的Ⅲ期临床试验ABCSG-16研究正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探索,该研究以完成初始4~6年辅助内分泌治疗(包括他莫昔芬、AI或他莫昔芬序贯AI)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为对象,对比后续增加2年或5年阿那曲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终点是无病生存(D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OS)、对侧乳腺癌、骨折以及毒副反应。


从ABCSG-16研究数据来看,中位随访时间106.2个月,2年组和5年组患者的DFS率分别为71.1% vs 70.3%(HR=1.007; 95%CI=0.87-1.16; P =0.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OS率分别为85.3% vs 84.9%(HR=1.007; 95%CI=0.82-1.23; P =0.947),依然没有明显差别。总体上,ABCSG-16研究得到的是阴性结果。


从基线临床病理参数来看,研究入组患者相对低危,其中两组pT1期比例均>70%,淋巴结阴性>65%,有超过78%的患者组织学分级≤G2。强化内分泌治疗有其必要性,但由于人群选择和药物选择的不同,相关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临床实践过程中,延长内分泌治疗时限的取舍主要考虑肿瘤复发风险以及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专家简介

郝春芳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国际医疗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实用肿瘤杂志》编委


余科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担任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青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在 Nat Commun、PLoS Genet、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 等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相关阅读

[SABCS2017]重磅直击!大咖解读SABCS大会首日乳腺癌亮点研究

[SABC2017]金锋教授: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内分泌强化治疗与药物治疗依从性

[SABCS2017]王海波教授点评:IBSCG 23-01更新,早期乳腺癌伴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SABCS2017]柳光宇教授:临床病理及多基因检测模型助力E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决策

2017年SABCS即将开启:肿瘤瞭望团队直抵圣安东尼奥,热点内容抢先看

[SABCS2017]大咖划重点:金锋、周彤、王嘉教授“剧透”SABCS热点研究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 肿瘤瞭望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