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观  ·  -4℃!有冰冻! ·  2 天前  
墨香中华  ·  海棠花祭——邓颖超写给周恩来 ·  2 天前  
都市110  ·  今日,腊八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孟凡浩在成都回答:建筑师还能为地产创造多大价值?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4-11-28 19:55

正文


今年,两个成都新开盘爆火——卓越·点将台79号与麓湖·黑石岛,均在供不应求下获得了“产品溢价”。而缔造了这两个项目的建筑师孟凡浩,历经了中国建筑地产近二十年的起伏,见证了城市的快速扩张,也正望见加速之后行业的“失落与不甘”。


“好设计成就好生意,项目如果没有通过创意给业主带来好收益,建筑师可能无法再接到业务委托,从而逐步走向被动状态。”在袭向所有人的“寒意”之中,什么样的产品能穿越周期?





现象 PHENOMENON


#创作力

设计创新&产品溢价

观察项目:卓越·点将台79号、麓湖·黑石岛

项目建筑师:孟凡浩



“都说建筑师跑了,真实情况是什么?”

“地产建筑行业卷成什么样了?”

“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如何探索新方向?”

“成本制约下,住宅设计还有创作空间么?”

“建筑师还可以如何行动?找寻机会?”

   ......


行业的寒意之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哆嗦发抖,集体情绪与共同疑问也随之产生——要付出多少才足以找到矛盾中的平衡?当关于“内卷”的讨论不再新鲜,“太难”也说不动了,不论对于房企亦或建筑师,都逐步认清一个现实:生活总要继续。然而,行业问题始终扎实地摆在眼前,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调整策略变得迫切且必要。


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深入理解问题本身,困境里往往也孕育着机会:新工作方式、新技术、新内容,更复杂的场地条件、更综合的项目需求,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卓越·点将台79号与麓湖·黑石岛 / 图源line+、摄影©存在建筑


作为中国极少数能够横跨文化、艺术和商业领域的建筑师,孟凡浩从城市地标、奢华酒店、顶级豪宅到总部园区、城市更新、艺术装置,创作了一系列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孟凡浩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022年美国《建筑实录》评选的全球十大设计先锋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国际杰出建筑奖

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建筑奖金奖

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军械库主题展

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2020-2022RIBA中国百位建筑师

杭州&上海


在地产设计领域,他始终坚持“用创新实现设计溢价”,是中国头部开发商的御用产品创新大师,此次在成都的两个最新作品卓越·点将台79号与麓湖·黑石岛,亦是在标准化、程式化、同质化的住宅面貌之外,面向“设计价值”的最新实践。






卓越·点将台79号

“漂浮”住宅与街区共生


自2012年在成都做了第一个商业项目后,孟凡浩便常常来往于此,合作了诸多项目。“创新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极大特点,新商业、新生活方式源源不断地冒头,政府、企业、个人都有一股包容感和冲劲儿。”这一点在具体项目中给予了孟凡浩极大的创作空间。纵观住宅产品的发展与现状,在过去数年高周转背景下,住宅设计由规模化、标准化、流程化操作主导;而后地产市场趋于回归理性,地产五条红线、土地集中招拍挂更加剧了地产现金流的紧张,


当所有的问题都集中于生存和死亡,微乎其微的利润迫使许多房企仍选择走规模路线,选择创新研发路线的开放商,则会面对更多限定条件。


卓越·点将台79号所在的成都核心城区 / 图源line+


对于卓越·点将台79号而言,亦是如此。“高端地产设计需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在接手之前,项目已历经了四版方案,或能形成地标性,但不能平衡经济账,无法推进;或全铺陈住宅,但不满足用地需求及性质。”


卓越·点将台79号位于锦江区,临近牛王庙、点将台等历史事件坐标,距高端商圈IFS、太古里仅800米,其所在的东大街曾是成都历史中最繁盛的商贸中心。区位城市界面提升,商业用地性质满足,历史性、公共性与可销售性、经济性等多重诉求的承接,对于开发商和设计师而言,都是一个“骨头”项目。


既要满足开发商对销售货值的追求,也要保留文化文脉、提升城市形象,孟凡浩以两条线的推进来解决难题:


一条线从城市长期主义及公共性出发,延伸打造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的重要文化特色;一条线则是保障业主的收益平衡。“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肌理缝合,街区共生’的更新打造理念。”


卓越·点将台79号最终呈现为商住综合体 / 图源line+


复合场景打造的雏形首先显现,商住恰合传统中国城市“前店后宅”之形式。街区内的商业组团由三种基本单元体块组合而来,彼此之间相互连接、错位、围合,形成不同尺度的院落,兼顾商业活动、生产工坊、城市会客等多种场景。


针对公共性主线,项目设计通过广场、街巷、关键节点,串接一环路与牛王庙北街,打通一个步行体系。“这使得人流不会与城市割裂。”


 

设计首先在地块中划出一条贯通东西的主街,串联一环路与牛王庙北街及街角花园,作为向城市开放的内界面;其次,在面向街区的东西方向各打开一个转角广场,由更小尺度的街巷串联,分布在主街两侧,由此生成具有传统街巷尺度的低密街  / 图源line+


“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漂浮’的住宅,这也是方案阶段许多人不能理解的一点,超高层怎么可能‘漂浮’起来?所幸业主在这一方面与我们观念一致。”孟凡浩将超高层塔楼底层架空,最大限度地释放底层空间,将公共空间还给城市,制造更多商业机遇及社交场域。与此同时,底商及住宅流线互不干扰,每一户并未被围墙包裹,而是通过多进院保障私密性。


设计策略 / 图源图源line+

“漂浮”的住宅 / 图源line+


针对业主利益,则需保证项目中亦有足够的可销售空间,要确保销售单价,品质和稀缺性是首要考虑的。“商业用地的公摊与纯住宅不同,立面也有限定,如不能做阳台等,标准住宅做法无法解决问题。”


轮廓的处理是第一步,通过圆角柔化角部;解决墙身节点,使转角没有柱子,皆是弧线玻璃;横向上通过台阶状处理矩形形体。这都使得塔楼从外看如竹子节节高升,从内则视线开阔,一览无余。


设计团队解决了超高层塔楼玻璃幕墙的墙身节点等复杂难题,保证项目的高品质 / 图源line+


在“成本策划时代”,项目落地过程中,如何平衡业主短期和长期资金投入、如何达成经济与品质的保障亦是需要沟通的点。


“最初的方案规划中,仅有一栋近220米的超高塔楼,成都政策规定楼建到三分之二时才能进行预售。方案推进后半年,业主因疫情期间的资金压力,与我们商量一栋楼可否拆解成两栋,一栋100米,一栋150米,这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周期内回流资金,以保证后续推进。”


原已被认可并在推进中的方案,被各种原因颠覆性修改,很难不产生抗拒心理。但换个角度考虑,这的确是最好的能让项目落地的方法,“与其面对可能产出烂尾楼的后果,倒长痛不如短痛,迅速调整方案。后100米的塔楼建成后,立刻拿到了预售证。这都属于建筑设计背后的一系列防风险逻辑,我们必须试着去理解它。”


 

卓越·点将台79号已建成部分实景图 / 图源line+


“市场始终是检验产品的最好标准。”卓越·点将台79号在首栋22套合院面市后,皆以溢出业主原预期的价格售出。在为文化提供空间载体,为城市界面带来焕新的情况下,亦为业主带来价值溢出、为使用者创造了“新”的体验。政府、开发商、购房者及建筑师自身等各方诉求和利益并非无法平衡,商业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共存也并非无法实现。






黑石岛垂直五连墅

量身定制的全“独墅”体验


在行业无法“躺平”的新周期,高端客群出手更加谨慎、资产配置更重质量,


“好产品才有消费市场”是共识,而“好”的定义却扑朔迷离仍需不断探索创造。


中国“四大神盘”之一的麓湖,依托于“全产品线”战略,从满足少数人的纯低密高端住区,到大量优质公共区域与私家住宅并存的生态新城,逐步成为了一件“超级产品”,在全国高端住宅市场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每块土地的景观资源、地形特点、用地指标、配套远近皆有所差异。2011年,麓湖第一个独栋别墅蓝花屿开售,紧接着便是黑珍珠、黑蝶贝、隐溪岸等低密产品推出,揭开起步区的序幕。


从2012-2022年成都(左)与麓湖生态城的卫星图对比中可以看出伴随成都向南发展的步伐,麓湖十年的城建变化  / 图源麓湖


这之后便是黑钰岛和黑石岛,黑钰岛报规在前,黑石岛却被限墅令挡在了门外。在此背景下,项目决策者放弃了与国外顶级豪宅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作,转而选择了更懂中国国情、又不乏创新意识的孟凡浩来共同协力打造黑石岛。对于这块起步区最后的住宅用地,孟凡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


如何打造一个既满足政策法规,又能拥有独栋别墅住居体验的新物种?


为达到容积率1.5的标准,也为最大程度利用限高24米的空间,


孟凡浩最终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的创新,做“垂直五连墅”。


 

垂直五连墅模型及项目整体呈现效果图 / 图源line+


“垂直五连墅”的类型创新源于对业内常见“叠墅”户型的观察。


“许多开发商都在做叠墅产品,但很大一部分的模样标准与洋房差别不大,仅是将三叠重合在一起,下叠有花园,上叠有露台,中叠却普遍存在‘院’的缺失。但住宅产品尤其是豪宅产品不应是标准的,而应量身定制,新地产时代要从抵制标准开始。”


更大的楼间距、更多的公共空间、更丰富的景观轴都成为了黑石岛的基础。在这块生态资源丰沛而稀缺的土地上,出于对价值分配平衡、居住体验均衡的考虑,孟凡浩将建筑单元化分解、立面去标准层化,将上叠两户合二为一,单元户数从6户变为5户,“乍眼一看像是个大house,感受不到它有六层楼高,仔细一看却是一个个‘积木’组合,每一户立面都不同。”

面-体组合形体生成 / 图源line+

乍看是个大house,仔细看却是一个个“积木”/ 摄影©存在建筑


减少的一个户数使得院落资源划分及电梯位置排布有了更充裕的空间,保证所有住户单元都享有独立的首层花园院落和接待门厅。


北面的入户界面被全部分配给中叠和上叠单元,下叠单元则通过侧向进入;下叠单元设有前后双院落,并在夹层设有下沉露天庭院,中叠单元享有空中院落,上叠单元连通顶层观景院落空间,共同构成了多个层次的院落、入户系统。每一户都被单独放在“地上”,都能享受天空、草地、花园。


“在这样的构筑下,区别于传统叠墅中叠不好卖的情况,这个项目的中叠是最先卖完的,而后是上叠,再是下叠。中叠价格相对更加优惠,但在此项目中也享有如上下叠一样甚至于独栋的体验。”


上中下叠户型组合 / 图源line+

不同单元呈现效果图 / 图源line+


“私密性是十分重要的点,每栋建筑都有湖面和街面两个景观轴和朝向,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侧向的间距。”为解决对视问题,孟凡浩最初做了三种方案,后选择将其中两种——“折板”和“乐高”组合起来穿插使用,小体块儿居住单元如乐高般堆叠,倒置的L形立体折板能很好地将它们包裹起来,侧向基本不开窗,突破了泾渭分明的上下关系,也解决了对视问题。


“折板”和“乐高”相组合的设计语言 / 图源line+

倒置的L形立体折板能很好地将居住单元包裹起来 / 摄影©存在建筑


对于孟凡浩而言,有些困难和限定条件,也往往能成为创新的关键点。而麓湖作为一家非标房企,针对此次项目,他们担心的并非“卖不出去”,而是“引领”。“整个黑石岛总计70户,面市几天就售罄,几乎都卖出了独栋的价格。”





产品如何穿越周期?


现代设计先锋探索家George Nelson曾说:“设计是对社会变化的映射”。迈入产品时代,人们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足够强,也足够有耐心,这使得设计师面临的挑战远远超出传统的专业范畴,他们需如“深海采珠人”一般,在“历史的海底”与“当前的困境”之间往返穿梭。可如何将适用的奇珍带到动荡纷争的当前?


孟凡浩在自己的方法论下,通过一系列案例,组成了一张地产设计的解法图,于他而言,创意是产品、是模式、是产业,对于地产而言,它能帮助行业摆脱人为局限与印象枷锁,从而诞生真正可讨论、有内容、有价值的产品。


*以下为一筑一事×孟凡浩Q&A


孟凡浩在黑石岛工地现场(右二) / 图源孟凡浩



(Q)   您曾说“好设计成就好生意,项目如果没有通过创意给业主带来好收益,建筑师可能无法再接到业务委托,从而逐步走向被动状态。”在您看来,设计提升溢价的核心是什么?


孟凡浩

经常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怎么不跟业主签一些对赌协议,参与分配设计带来的溢价。”但其实我们都是设计师思维,不是企业家思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产品做好了,业主粘性自然就好了,他们也会口口相传,持续的项目委托,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一种回报了。


而如何形成价值溢出?遵循基本商业逻辑是很重要的一点,明确的商业诉求、成本造价、规范限制乃至后续运营都是需要考虑的。此前我们在杭州设计了一个豪宅项目,落成后有国外大牌事务所前来调研学习,后才知因为他们做了和我们类似立面语言的方案,但实现成本非常高,业主要求他们来研究如何控制成本造价。我们向西方建筑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结合国情,摸索适宜的、接地气的、施工容错性好的材料建构方式和节点策略,带来更高的性价比。


另一点则为高效,中国制造弯道超车,中国设计也应向其学习,我们接触的许多国外业主常常惊叹道:“为什么你们能在保证设计品质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设计周期中做出来?”


黑石岛垂直五连墅实景图 / 摄影©存在建筑


(Q)   您往往如何平衡建筑师个人、业主、消费者等多方需求,如何决定建筑“退让”和“坚持”的部分?


孟凡浩

做地产开发项目,需要有共情能力,和业主共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成就,非常重要。现在常常有人问我选择项目的原则是什么?我最看重的是能否和项目最高决策者进行扁平化的直接交流以及大家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否则,很难做出好产品。


另一点也是我经常提及的,做商业建筑之时不要排斥商业建筑师这个身份,但同时要跨越商业和学术之间的鸿沟。国内学术圈及商业圈往往分得比较开,但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割裂。我们一直坚持以研究的工作方式做商业地产,将商业地产中市场端的需求反馈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源,避免学术生产和真实市场需求的脱节。


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复杂又流变,无论从创意层面亦或综合性解决问题层面。在高运转周期的地产标准化后,大家愈加难以认识到这点,设计师自己将自己的价值、在业主方的话语权越做越低,地产建筑的本身意义丧失,楼盖好了就能卖。而到了后地产时代,大家才逐步意识到产品本身的重要性、创意和设计能赋予的价值。


认知高的业主也明白,设计费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黑石岛垂直五连墅实景图 / 摄影©存在建筑


(Q)   行业持续下行,僧多粥少导致很多设计机构为了生存恶性降价竞争,在此背景下,听说您却是独立行情,项目接到手软,收费节节攀高,从自身经验出发,您认为建筑设计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和尝试?


孟凡浩

百花齐放态势已经出现,以前都是高校、设计院及各类大院,对于年轻设计师而言,好像就那么几个地方可以去,市场也相对单一,单一的需求导致了单一的设计。而现在市场需求的丰富化也催生出了多元的工作模式,比如小型独立建筑事务所,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赛道。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规模不大的建筑工作室而言,不需要那么多业主,有少量的欣赏自己、愿意为创意买单的业主即可,在这种情形下,能更加集中发力精准打击,同时保证每个项目自己的投入度。


存量发展阶段,寻找实现自己的价值方向必然要花费更多心力,但希望大家都能拥抱市场的变化,不要在标准化路径的尽头硬做标准,也不要在做不了规模的时候强硬扩充团队,相比于逆势而行,我们更应学会顺势而为


另外,应重产品而不是卷价格,我碰到过许多为抢项目卷价格的同行,甚至有提出免费做设计的,在我看来,这都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很容易造成低收费、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


卓越·点将台79号实景图 / 图源line+


(Q)   “在流量时代,建筑师的身份有所转变,超越了传统建筑师的角色,社会综合能力的复合要求促使建筑师不再被动的、单一的、单向度地解决问题,而是主动、复合的、多向度的组织解决方案。”您还常作为哪些身份思考?


孟凡浩

我在2020年左右提出了这个概念,即超越建筑师身份思考。在功能、美观之外,建筑也是一个媒介,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播,本也自带流量。我常跟业主开玩笑说给他们省去的广告费比设计费还多,这其实也是一种身份的跨界。


在诸多项目中,我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一个枢纽的作用。因为我平时会接触到政府、开发商、企业家、资本投行等各类群体,而他们自身都有各自的优势和资源,但因信息不对称,往往需要整合,因此,很多时候作为建筑师我能帮助他们搭建一个桥梁。


(Q)   对您来说,是否有特定的建筑母题,贯穿在所有作品中,或经历了演变过程?您认为自己是否形成了特定的建筑语言?


孟凡浩

其实之前有好多人问到了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将建筑师分为两类,一类如扎哈·哈迪德一样风格特别清晰及明显,一类规模跨度大且十分多元,那我想我可能属于第二类。文化建筑、商业建筑我都有在做,底层逻辑或者说我的工作方法非常一致,但呈现出来的状态则完全不一样。



孟凡浩(左前)与业主沟通讨论 / 图源孟凡浩


孟凡浩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创意是产品,创意是模式,创意是产业,最重要的是创意不应由设计师独享,而需要共享,进而共赢。”


在这个视角下,设计创新既是新形势的倒逼,也是为行业新的生机建构一个可能,并希冀通过更多途径,帮助建筑师和房企不再为速度所困扰,不再为过时所慌张,亦不再为未来所忧虑,届时,更多创造力将开启、更多活力也会迸发。


研究人员Vogel、Cagan和Boatwright将创新定义为一个动词。从行动导向的角度来看,创新:超越了新技术的发明,包括对现有技术的应用、交付、扩展或重组。关键是,无论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否带来增长,消费者都会觉得创新是一个有价值的飞跃。


它意味着在面对行业寒冬之际,各方从“制度束缚”到“本真自我的张力”,从“标准叙事失效的愤怒和沮丧”到“新方式的主动性探索”,从“这个行业还能看到什么”到“该如何努力让自身节奏保持和谐”,它意味着不固执、不保守、不僵化,具有永恒的内在的不满足与不放弃。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在与孟老师的交谈中,“非标”一词会时不时蹦出来,对于购物中心或综合体,已屡见不鲜,但对于住宅项目而言,仍能在自身基础上通过“非标”思维去解构和创新。


交谈的最后,孟老师抛出了一个彩蛋:贝壳旗下贝好家置业在成都金融城拿下了一块儿地,正式进入地产开发赛道,全自主操盘,孟老师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设计创作。“改变传统行业的或非行业中人,此次与贝壳的合作将会尝试推动行业的变革,打造引领性的产品,业主没有包袱,我们也充满激情。”项目预计明年发布,它又将带来怎样的创新视角呢?



在标准化的深圳,做非标



____,让他们乐此不疲!





编辑

小徐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小徐

校对

肖肖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图片均已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