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落,无数人在晨光中,在闹钟的催促下掀开被子,洗漱完毕,乘坐地铁,开始工作。
这是每一个北漂的小伙伴每天都要经历的过程。
北漂很多,但是你听过“美漂”吗?还是30年前的‘美漂’。摄影君也很好奇,他们以前是如何在美国生存的呢?
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去认识一下30年前美国纽约唐人街的生活吧!
中国新年,巴亚街,1984
中国新年,莫特街,1984
中国新年,莫特街,1984
20世界80年代,美国纽约唐人街有大批移民者涌入,这些华人在异国他乡同舟共济,形成一个个独特的中国文化地带。
来自美国的摄影师巴德·格里克(Bud Glick)为了拍摄这一社会现象,在唐人街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影像记录。这组照片旨在记录这个由曾经遭到移民法歧视而导致老龄化及男性为主的社区逐步向以年轻家庭为主的新社区转变过程。
如今30年过去了,巴德·格里克把底片重新整理然后进行扫描,再次公布于众。他说:“我能够赋予这些老照片新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岁月已经改变了我和我看待我这些作品的角度。它们不仅代表了历史,更能让现在的人们了解过去。”
单身公寓,吴先生,巴亚街
大学时期,巴德·格里克主修历史专业,也是在那时热爱上了摄影。也许是专业的原因,巴德·格里克对当时的纽约唐人街产生巨大好奇心,他想了解当地华人的生活与故事。刚开始拍摄这个项目的时候,语言是最大的障碍,拍摄者们都躲避他的镜头。
不过,格里克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时常游荡在唐人街的大街小巷,把拍摄的肖像照片送给拍摄者。久而久之,格里克获得当地华人的信任,能够进入他们家里拍摄,为那个时代的唐人街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照片拥有了新的意义,这些肖像是华人在美国社会经历的一个缩影。近期,这组照片在美国的一些美术馆展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将人们带回了三十多年前纽约华人生活的历史河流中。
三十年前的纽约华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些照片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托尼和奶奶,凯瑟琳街,1981年
祖父和他的孙子,埃尔德里奇街,1983年
游乐场,1982年
亨利街,1982
凯瑟琳街,1981
服装厂,1983
葬礼,1982
葬礼,1982
摆地摊,莫特街,1982
丽贝卡和她的孩子们在厨房里,1982
厨房
苏先生,东百老汇,1982年
哥伦布公园,1983
单身公寓,Bayard 街,1982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