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队长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匮乏感」。说白了,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前两天,有同事带孩子来公司上班。5岁的小男孩长得憨厚可爱,嘴巴还特别甜,一口一个「姐姐好」!
午休时,我提出想带他去买点零食。本来还很活泼的他,开始忸怩:
「不,不……我不吃。」
到了公司楼下的超市,我问他想要哪样,他都说「随便」,但眼睛却一直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零食袋子。
最后还是我帮他选了一些。出门的时候,他突然拉住我的衣角,怯怯地说:「可以不告诉我妈妈吗?」
偷偷做了妈妈平时不同意的事,他怕妈妈发现,会不高兴。
其实孩子的内心很单纯,也很敏感,他们会特别在意大人的看法。
只是,对待孩子「吃零食」这件小事,父母真的需要如临大敌吗?
小孩子对零食到底有多热爱?
在一个综艺节目里,董洁的儿子因为妈妈「偷吃」了自己的零食,闹起别扭来:
董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道歉:
「我不知道这样东西在你心目中那么重要。对不起,我不知道没有它你会那么伤心。」
是啊,小孩的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到没有了心爱的零食,就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其实爱孩子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到孩子的需求。
网友懂小姐家的大宝一直
「照书养」
,三岁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外面的零食。但是有一次带孩子出去玩的经历,却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那天,草地上有一些孩子在野餐,他们开心地享用棒棒糖、薯片、可乐……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宝偷偷溜到那几个孩子附近,然后捡起他们扔在一边的薯片袋子,倒出一些碎屑,正要往嘴里塞。
妈妈条件反射一样地冲上前,抢下了他手里的袋子,马上命令他离开。
大宝崩溃大哭,抓着她的手一顿乱咬……场面一度失控。
孩子天生是有好奇心的,越反对,越阻止,越是好奇。经常吃不到,还会对某种零食产生特殊的情结。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的「匮乏感」吧。
表妹提起她小的时候,爸妈不给零花钱,不让吃零食。后来初中上了寄宿学校,她感到整个人都自由了。
她在学校从不吃食堂的饭,生活费全都用来买各种零食和饮料,整整三年。
后来长大工作了,还喜欢囤积各种巧克力、牛肉干、坚果。
宁愿零食放到发霉、过期扔掉,也受不了一丢丢零食匮乏的感受。
童年没有被满足的愿望,烙在心上,长大后留下了一个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洞。
喜欢吃零食,是一个小孩子再正常不过的欲望。正常的需求被压抑,引发长大后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和表现。
很多大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零食对孩子的吸引力那么大?
表面上看是孩子爱吃零食,其实反映的是孩子的内心需求。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经常有父母会开玩笑:「我家孩子一进超市,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什么都想要。」
孩子出于本能,想要摸一摸,尝一尝,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吃零食能让孩子开心,在饭菜之外,尝试不一样的,也是一种生活乐趣啊。
两三岁开始,孩子的自主意识就开始萌芽。他们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想对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权。
「我想要自己说了算!」面对吃零食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希望自己来决定,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
孩子说要吃,你总是不给,跟他对着干。表面上也许孩子会暂时服从,但是也有可能会激烈反抗。家庭冲突不断,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叛逆。
昨天晚上,上小学的女儿跑来找我:「妈妈,可不可以给我十块钱?」
我问:「你想买什么吗?」女儿开始支支吾吾,引起了我的好奇。
在我的追问下,女儿说出她想要的是某种网红糖。她怕我不同意,还加上一句:「班上的同学都在吃。」
就像分享玩具、交换各种文具用品一样,和朋友一起「享用」某样东西,似乎乐趣就会翻倍。
面对孩子对零食的需求,
在吃零食这件事上,被父母用心对待的孩子,他们的感觉是被爱的。
每次儿子想吃零食,她就会准备好一个那种分格的小餐盘。
另一半装可以偶尔尝试的,比如两颗巧克力和一块夹心饼干;
另外,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前,她也会准备一些比较健康的零食,主动让孩子带去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主动提供」的方法,可以减少孩子接触外面「不健康」零食的机会。
如果孩子在外出时看到某样想吃的零食,大部分情况下,她都会平静地买下。
奇怪的是,慢慢地孩子也没了好奇心,哪怕家里堆了很多零食,也不会主动去吃。
反而邻居家的小孩子,在家里吃不到零食,每次来她家都会主动说:「阿姨,我可以吃这个零食吗?」
闺蜜说,一个平时对零食有满足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才不会特别眼馋。
零食遭到普遍「吐槽」的,主要就是它的「高盐、高糖、高饱和脂肪」。
处于身体发育期的孩子,零食的摄入量一定要注意控制。
有网友说,吃零食方面,他家采用的是
「80/20法则」
:保证孩子日常饮食中80%的食物都是营养丰富的,然后适当给他一些「不营养」的食物。
其实除了下面👇非常不健康的零食,「只要控制好量,孩子什么都可以吃!」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刚曝光的辣条,路边摊上的烤肠等等;
一切没有生产日期、成分说明,印刷模糊,包装粗糙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