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色字长期关注
【导读】呱哒……呱哒……木梭像不知疲倦的鸟儿一样飞来飞去,将丁村岁月的经线和纬线相连,变成一块块印有光阴纹样的淡雅土布。
来源:功夫空间(ID:kungfuspacechina)
整理:一依
一天,我在柜子里找东西,
又看到那块母亲织的老土布,
那是我特意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块。
这些年我们生活在城市,
二十多年来母亲再没织布,
老土布成为稀罕之物,
我把它当宝贝一样存在箱底。
城市里呆久的人,
内心充满了烦躁、不安。
夜深人静时,
轻轻拿起这块老土布,
棉花、阳光和山野的味道……
带我穿越时光,回到故乡,
这块土布的发源地——
丁村
您还记得吗?
丁村,是人类考古史上
一个闻名遐迩的地理名词。
历史书里的“丁村遗址”,
就在山西襄汾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
它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
一横一竖钩为之丁,
丁,姓也。
丁氏家族生活聚集的地方谓之丁村。
丁村的每条街巷都成丁字形,
每条街的尽头都有一座庇佑村民的庙宇。
丁村在明清时期
人丁兴旺,盛极一时。
如今的丁村仍然以丁姓人居多。
这些古滩上建造的
几百岁的精美老宅,
形成原汁原味的明清四合院建筑群。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宣德郎”牌坊,
跨过高高的门槛,
进入几百岁的明清老宅,
古朴典雅的明清之风扑面而来……
考究厚重的条几、方桌、太师椅,
发着幽光的推光漆大柜、黄铜盆架,
精美素雅的瓷器等明清生活器具……
木雕、砖雕、石雕……
“禧禄封侯”“连中三元”“三羊开泰”……
或繁复精美、或质朴粗糙,
出现在斗拱、雀替、门楣、窗棂、匾额上,
精美绝伦、让人目不暇接。
丁村古宅,
就像历史老人遗落的一颗颗珍珠,
凝固着祖辈的悲欢离合,
散发永恒的光芒……
走出迷宫一般的老宅,
穿行在狭长幽深的古老石街,
窄街两侧高大的宅院,
仿佛传越回古代。
恍惚之间,
踏入一个更大更鲜活的人文博物馆。
有的经典院落成为丁村博物馆的一部分,
有的古宅院还住着村民,
主人多是年长者。
他们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在火炕上睡觉、用土灶做饭,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每当傍晚,袅袅炊烟,
从古老的四合院里升腾而起,
变幻飘散在天际的时候,
肃穆的丁村更多了几分柔美和灵动。
清静悠远是丁村的气质。
但这种气质注定会在某个时间
使丁村被世界遗忘……
从上世纪开始,繁华归于沉寂,
这座从明代开始,
就在汾河古滩之上建造的村庄,
宛如古墙头上迎风而立的无名小草
变得孤独、寂寞和沧桑。
但,丁村人依旧,
不慌不忙地守着祖先留下的老房子,
心平气和地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
丁村人至今依旧崇尚
教子育孙、明经延训、数代同堂……
依旧沿袭许多古老的生产方式,
礼乐所享的韵味遍布每个角落,
也许这就是丁村的执着与倔强。
在古朴的大院里,
土生土长丁村大娘“当户织布”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面庞、素雅的衣衫,
像穿越了时光来到我们面前……
当年的丁村人,
就是穿着这样的布衣
行走天下、为商为官、显赫于世……
世代传承的手工“丁村土布”
曾经在古老的丁村最常见不过
但随着世事变迁、古宅沉寂,
丁村土布也逐渐淡出子孙们的生活。
直到近些年,少数坚守的土布传承人
不忍这项传承上千年的土布文化,
消逝在历史烟云中……
她们拒绝多种诱惑、抛弃闲适的生活,
使用织机、梭子、纺锤……
已被放进博物馆里“老古董”工具,
每天在古宅大院里弄综理线。
创新许多织布手法和纺织技艺,
织出更多精致美丽的土布:
有的宛若轻纱透布见人,
有的竟如皮革厚重结实。
“棉花成布,要过72遍手”
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
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
土布工艺尽在细致和用心
呱哒……呱哒……
木梭像不知疲倦的鸟儿一样飞来飞去,
将丁村岁月的经线和纬线相连,
变成一块块印有光阴纹样的淡雅土布。
丁村的“织女”成为古村的风景线,
在她们的不懈坚守和创新下,
“丁村土布”列入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上产业化之路,
走出国门、远销欧洲……
她们一针一线的坚守,
实现了不平凡的梦想。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告知。
亲仁书屋,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圣贤教育。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长按二维码 添加关注
获取最新免费赠书及其他福利
QQ:2655583442
电话:010-81526171/18911419762
淘宝店: https://shop107181423.taobao.com
推荐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店,选看幸福人生系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