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量贩零食“超市化”加速,传统零食业绩分化 ·  22 小时前  
命里有票  ·  索尼对于上周六的事故,赔偿来了 ·  2 天前  
叶子猪游戏网  ·  把梦幻西游当单机玩,这个天科五庄真有想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许小年最接地气的演讲(二):财政政策失灵,货币政策失灵,企业出路在哪里?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8-07-19 21:00

正文

作者:许小年

文章来源:智谷趋势



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资本积累的速度大大放慢,在这样的形势下,引起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宏观政策失灵,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经营变困难。投资不再是经济最强有力的驱动,现在要靠创新。 (详情请看: 许小年最接地气的演讲(一):投资不再是经济最强有力的驱动


中期两大变数


一大变数是去杠杆,第二大变数是贸易摩擦。


为什么中央在这个时候下决心去杠杆?我们看一下中国经济的总体负债率就知道了。总体负债率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稳定的,稳定在140%。 到了08年,负债率突然跳升,大家都知道这是2008年推出4万亿,说的是财政刺激计划,其实不是,4万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的大量发放。


那个时候我记得我的学生跟我讲:教授,我现在压力很大。我说:你有什么压力?他说:我放款放不出去,今年放了300亿,没完成任务。我说还有这事,上面下来的命令,你一定要放款放多少?找不到项目,完不成任务,就被批评,就承受巨大的压力。


所以,从4万亿开始,我们就靠借债度日,靠借债维持经济的刚开始是8%的增长,刚开始是拼命保8%,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保8%,受广东人影响,8%是一个吉祥数字?后来8守不住了守7%,现在7%也守不住了,是不是该守6%了,六六大顺嘛。6%保不住了怎么办?保5%,5%有什么说头,不知道。这是政府要干的事,我不用操心,他们总会有人发明出更多新名词来。


这个负债率从08年开始一路上升,这是2012年的4万亿负债率2.0%,再次上升,上升到目前,这个数据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统计局的数据我现在用起来都是心里不托底,搞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因为有4家地方政府承认他们GDP造假。如果地方政府的GDP数据造假,那中央拿的数据是什么数据?我就搞不清楚了。还好国际清算银行给了一个数字,并且进行了各国的比较。我认为这个可能还是比较扎实的数据吧。


到了2017年的时候我们经济的总体负债率已经从08年的140%上升到了260%,也就是增加了120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 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们经济增长还能维持在6%点几,靠的是什么呀?靠的是借债。 借债是什么?借债就是寅吃卯粮,借债就是透支未来的GDP,借债不是价值创造,是向我们子孙后代透支未来的财富。 现在负债260%,比日本还低,日本的负债接近300%。


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这只是存量,这只是资产负债表。 我们的问题在于流动性,我们的问题在于债务偿还能力。 所以负债率,你可以做国际比较,但是这个国际比较不能够给你提供准确的依据,就说明什么时候债务危机要爆发了,不存在这样神奇的数字,说你负债超过了多少就一定是债务危机。他和一个国家的债务偿还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我问一下大家,我们各位都是做企业的,都是做金融机构的,如果一家企业,我们看到他的负债率是呈现出这样的上升趋势,我们会对这个企业作出什么样的评价?如果一家企业在过去十年间,他的负债率上升100个百分点,我们会怎么想?作为金融机构,我们敢向这样的企业放贷款吗?我们敢吗? 企业的负债,国家的负债,经济的负债,家庭的负债,全都一个道理,负债不能过高,过高会出什么问题?资金链断裂。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他的根源,就在于家庭部门负债过高,最后链条绷断,引起的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负债的水平一定要控制住,起码不能让他再继续的上升,中央在过去几年中,应该说过去两年中,下决心去杠杆是最好的说明。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去杠杆,如果不去杠杆,这个风险我们承担不了。 你很难再设想一下08年的事情在中国发生,但是如果你要让这个债务水平继续上升,08年的事情很有可能在中国重演。所以,最近中央推出了去杠杆的政策,本人是拥护的。我的学生讽刺我说:教授,很少见你和政府保持一致。我说不是我和政府保持一致,是政府和我保持一致。因为从08年开始我们就讲要警惕债务过高的风险,4万亿一推出,我就写文章批评,这是有据可查的,这不是事后诸葛亮。当然这篇文章后来只能收到我的文集里面去,过了几年以后包含这篇文章的文集居然也出版了。


在中国的背景下,我认为中央去杠杆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至于在具体的执行上,方法上,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我认为 不要因为具体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来怀疑这个方向。 这个方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要推进下去,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我可以看到的就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


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实际上跟这个是一回事,这条曲线,你把纵轴换一下就是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是什么推动的,债务推动的呀。你给老百姓放按揭贷款,你给开发商放贷款,你把纵轴换一下,就是地产价格。地产价格就是这么上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全都是债务推动的。 资产价格上涨,只有两大推动力,一个是资产的收益率,第二个是杠杆率,就这两项。 资产的收益率不可能这么上升,如此快的上升,只有杠杆率。这是一回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央最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什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因为我们的债务存量已经非常高了。现在流量开始出问题,也就是债务偿还开始出问题了。


在债务偿还的压力之下,我们知道,2015年财政部做了一次债务置换,把地方政府的短期到期债务置换为长期债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债务置换?因为地方政府的偿债都发生了困难,这是2015年就发生困难了。这个措施是财政部2015年采取的。


2017年,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4个省市承认GDP造假,这是我记忆中政府第一次承认造假,前所未有的承认GDP造假。为什么4个地方政府,可能不止4个,我看到的是4个地方政府承认GDP造假。为什么承认造假?因为财政揭不开锅了,债务偿还发生困难,财政支出找不到钱了,怎么办呢?找老爸、找老板,跟中央要钱。中央说,你去年GDP增长这么好,财政收入这么好,你跟我要什么钱呢?地方政府怎么说?地方政府说对不起老板,去年的数字是假的,承认了。承认错误,才有钱哪。于是,地方政府纷纷承认,我造假了。我们的财政很不透明,所以给我们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只能零星从媒体上的这些报道了解,而媒体的报道现在也很糟糕,媒体的报道,造假的实在不算少数,我本人就被造假了多次,我投诉无门。


我顺便说一句,市场上过去的三年中,所有以我的名义写的关于房地产的文章,关于股市的文章全是假冒!我没写过一篇。但是在网上,在自媒体流传的,我都看到五六篇了,而且都是10万+。


现在看到报道,看到数据,都不敢相信。现在地方政府承认GDP数据造假了,近期债务违约的报告越来越多,前两天网上热炒的是常德政府,召集他辖区之内的金融机构开会,开会干什么?要求金融机构不许撤贷,常德政府后来出面辟谣,用的词非常艺术,网上所传关于常德市政府召集金融机构开会的报道,不完全属实。说明这事真的发生了,但是细节也许不像媒体报道的这样。说明什么问题? 地方政府偿债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如果金融机构一撤贷,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垮掉,可能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也要垮掉。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耸人听闻。 你们经济学家老在说一些不着边的话。今天喊危机、明天喊危机,危机在什么地方?我们日子都过得挺好。过日子是你们的事儿,喊危机是我们的事儿,不会因为你日子过得好就不喊了,也不会因为我喊危机你们就不过日子了,大家各过个的。


地方政府要求银行续贷,如果不续贷,他的财政会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杠杆。


财政部今年发的,暂停向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停止PPP棚户区改造,全停,取消一切补贴,这都是正确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出台资管新规,清理影子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刚性兑付,就是做不到,总是一个维稳当先,一直推行的就是刚性兑付,花钱息事宁人,现在刚兑终于打破了,这是一件好事。打破了刚兑之后,引起了市场对风险的重新评估,市场对风险的重新评估自然就会影响到资产价格,毫无疑问的。因为资产价格是由预期形成的,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不是交易的金额是多少,不是交易的笔数是多少,在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就是预期。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都是预期形成的,不是实际交易形成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只要预期发生变化,资产价格立即就变,资金的数量、资金的流动方向马上就发生变化。


所以有一些朋友说,资产新规、清理影子银行、打破刚兑、去杠杆这都对。但是,措施是不是太过于激烈了。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到目前为止还是得当的。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平缓一些?我觉得很难,因为金融市场是预期主导的,只要大家看到了中央银行已经下决心打破刚兑,这个预期立即发生变化。而市场上,资产价格马上就反映出来。金融市场他永远是过度反应的,因为预期是超前的,预期是可以在瞬间改变的。


对于去杠杆最明确的表述是今年两会之后,新任央行行长发表讲话,他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缩表,已经做好准备退出货币松宽。央行行长的讲话,被市场忽略了。 在这个讲话之后,央行的缩表正一步一步的在进行。市场、企业一厢情愿的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预测未来央行的举措,我觉得我们有可能要犯错误。


银行政策一出,资本市场当然受到影响,然后大家就开始叫了,你搞得太紧了,太雷厉风行了,动作太果断坚决了,市场已经受不了了。 最近央行又降准,于是这个降准好像又符合了我们传统思维的预期,只要我们叫一叫,央行就得放一放,我希望大家不要抱这样的幻想 。最近的降准和过去的降准是两回事,过去的降准我们都理解为央行又放水。抱歉,这次降准不是央行放水,是银行收水。是央行缩表配合性降准。为什么央行第一次降准,是银行再回收再贷款,是明显的缩表的举措。收回再贷款,央行担心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所以相应的降准。 这个降准是为了配合央行缩表,不是再次放水。第二次降准有可能是受到一些市场的压力,其中包括人民币的压力。


不管你说央行政策的动机是什么?在宏观层面上,我们观察到的是什么呢? 宏观层面上观察的是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增速都在不断的下降,而且是以很快的速度下降。这是最清晰不过的信号,就是央行缩表,退出松宽。 我认为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太晚的话,你要说再让我批评政府,我只能说你们做这些事儿太晚了,早就该做了,拖到今天,亡羊补牢也可以,总比不做强。


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去杠杆要进行多长时间?我们还看(非金融机构负债/GDP),我们自己给央行算的帐。正是因为在过去两年间,采取了去杠杆的措施,这条曲线在2016年开始平缓了,首先要防止、要制止债务的进一步上升,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什么?你还得把它降下来。


各位想象一下吧, 现在大家都在叫苦,都觉得过不下去了。 那更严厉的措施还在后边呢,你这么高的负债率,早晚是个问题呀。要把这个定时炸弹的引线拆掉,你的负债率还得降下来呢。我们这个经济靠输血已经习惯了,现在输血要停了,别说输血停了,即便是输血少输一点都觉得心里不舒服。但是输血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不可能的,对这一点,我们要做好准备,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你只有精神上、心理上做好这样的准备,你才会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应对进一步的去杠杆。


2016年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都不记得了?不读书、不看报?


当然我也不看报,我也不看新闻联播,但是中央的精神我是非常注重学习的。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大家还是要读一下,2017年的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守住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


说的都是这件事(非金融机构负债),不要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今后的政策走向,我刚才已经讲了,后工业化时代,再加上长期追求过高的GDP增长,使中国经济内部的风险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化解风险的时候了。否则发生什么事儿?我们真的是难以预测,发生的这些事情,我们能不能够应对,也都说不清楚。


这大概是宏观层面上,我跟大家要交流的。 宏观层面上充满了变数,企业和国家的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出路在哪里?


那么出路在什么地方?希望在什么地方?我下面讲微观。


我在微观层面上,确实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这些新的变化使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是具有一定信心的,是 审慎乐观


宏观层面上,没有什么文章好做了,那么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希望在什么地方?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下面几个方向上探讨:


第一个是行业重组。


行业重组为企业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中国的各个行业都过于分散,行业重组势在必行。如果谁能抓住行业重组的历史机会,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我们的金融机构,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配合企业进行行业的重组。


为什么要提出行业重组这个题目?其实和中兴通讯还有关系。中兴通讯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是中国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一定去做全产业链,但是在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中国的技术一定要想办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芯片热,大家都在讲芯片。不是不知道芯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的企业没有在这方面发力。 今天的芯片数来数去,还是华为。有人说,美国人下一步制裁华为怎么办?其实华为一直在被美国人抵制,华为的很多产品到现在无法进入美国,已经很多年了。即使没有美国这样的市场,华为没有因此而发展受到挫折,所以这样的公司,我认为真是中国的骄傲,是我们企业需要的榜样。 华为之所以受到美国多年的制裁,如果哪一天真的对华为芯片禁售,华为不会像中兴这样立即瘫痪。华为如果哪一天受到芯片禁售这样的制裁,我相信他可以坚持下去。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具有芯片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他的海斯芯片、麒麟芯片,在国外禁售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支持他的业务发展,当然肯定对他有影响,但是不会像中兴这样全面瘫痪。因为他投资芯片,在芯片上的研发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芯片上的投资,如果不是以千亿计的话,应该是以百亿人民币计的。我说的是累计。


当我们一说华为的时候,我的学生就经常跟我讲,教授你说华为太高大上了,我们学不了,但是大家要注意,高大上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华为还没有高大上的时候,他已经拿出了有限的资源投资芯片,他的芯片建设二十多年了,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们每一个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应该认真的去学习华为的经验 ,为什么华为在他弱小的时候,在他销售额只有十几亿的时候,他就可以拿出钱来投资芯片?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是理念上、观念上的差别,这不是实力上的差距。


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我们要做行业重组目的是什么?行业重组目的是使我们公司、我们国内企业的市场集中率能够提高。


汽车行业中国有70多家生产厂家,70多家整机生产厂家。


美国有几家?美国有3家。1家福特,1家通用,还有1家特斯拉。


美国只有3家汽车生产厂家,我们有70多家,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生产厂家的规模效益远远低于美国,意味着中国汽车生产厂家能够投入到研发中去的资源远远低于美国。


我们的企业太分散了,没有力量集中资源进行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的研发,导致中国的企业在基础技术方面现在和美欧日的差距依然是非常的显著。我们老说四大发明,我觉得科技部的总编讲的话很有道理,在别人的地基上盖的房子,就认为是自己的资产了,就像我们现在政府要收房地产税一样。你干嘛收我的房地产税啊?这土地是我的吗?这土地不是我的,你收我的税干嘛。属于我的只有地面上那一块,地面上那一块多少钱,你是不是按照地面上那一块收税。同样的,我们所谓的新四大发明,所谓的在移动支付上的领先等等这一些,全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的,那个地基都是人家的,我们在这儿每天吹什么呀。你深入的去看一看,芯片是人家的,底层的技术是人家的,操作系统也是人家的,你吹啥呀。我们的中国企业要踏踏实实的,在后工业化时代要去攻这些基础技术,要一点一滴的去做。


而要攻这些基础技术,只有大企业能干,中小企业他可以在细分市场上,他在一些特殊的技术上可以取得领先,但是基础技术一定是大企业做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各行各业集中度要提高, 不能70多家公司还在这儿搞汽车。70多家公司全在研究电动车,特斯拉一家研究电动车。当然福特也在做,他们能够投入的资源,能够投入的人力,远远的超过我们中国的这一些中小的汽车制造商。


所以行业重组一定要做,做了以后能够提高市场集中度,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中去,来掌握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现在有一些企业已经在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我们的金融机构应该配合这些企业,加速行业的重组。


能够真正有一些像华为那样的企业涌现出来。华为为什么能做到今天,华为基本法规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1996、1997年制定的,就是以公司法律的形式规定,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不得少于销售额的10%。华为去年的销售额6000亿,不少于10%,也就是用于研发有600亿。为什么华为会做得好呢?每年600亿的研发投资,谁能跟他竞争。华为在手机上的起步是很晚的,但是现在他的手机已经杀入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叫做一类供应商。全世界有三家手机供应商,华为、苹果、三星。华为的手机生产比 国内企业都晚,但是他可以杀入一类供应商,为什么?他有芯片,有操作系统,软件的基础技术就是操作系统,硬件的基础技术就是芯片,所以他可以迅速的进入到最顶端。他在价格上就说明了他的品质,其他的厂商都在下面,为什么?没有基础技术,要依靠别人。


第二个经济的其他机会是消费。


消费升级大家谈得很多,做得很少。消费升级已经从过去的柴米油盐变成了健康、医疗、养老、娱乐、户外运动、品牌消费、定制消费。全是机会,看你怎么去做。


第三个是企业的技术升级。


等一下我会讲到,中国企业我们现在经常讲新名词。我们动不动就讲工业4.0,工业4.0是前年的话题,去年讲什么呀?去年讲人工智能,今年讲什么?今年讲区块链。明年讲什么?不知道。


我们追逐新名词,发明新名词,远远的快于我们能做到的。都是在追这些新名词,媒体也罢、金融机构也罢,我的学生也罢,我的学生现在一上课就是区块链,我跟他们讲,我说这节课讲完了我们后面有问答,区块链的问题一律不回答,别跟我说区块链。去年我跟他们讲,我说人工智能一律不讨论,AI、VR一律不讨论,凡是媒体上的热点,在本课堂上禁止。我就不希望你们一天到晚去追媒体上的新名词,希望你们踏踏实实把你自己的企业做好。你跟我谈谈零售,谈谈怎么开餐馆,我愿意跟你谈。你跟我谈谈你的生产线怎么改造,我愿意跟你谈。你跟我谈谈商业模式怎么创新,我也愿意。我就是不愿意跟你谈那些新名词,工业4.0。 你跟我谈什么工业4.0,我的观察,中国的传统制造业现在的平均水平是工业2.0,在工业2.0的时候你跟我讲什么工业4.0,你跟我扯什么。 我问你什么叫2.0?什么叫3.0?什么叫4.0?你能说出来吗?没有2.0就没有3.0,没有3.0就没有4.0。我最反感的一句话就是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弯道是不可以超车的,弯道加速的结果是什么?是翻车。我看了多少弯道翻车,我没看到过弯道超车。不老实,投机取巧,这是我们很多企业的毛病。


华为为什么能做到现在?任正非的一句话:我们几十年就对着一个城墙口子冲,冲到今天。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他说出了华为成功的要素。 就是专注,对着这个通讯设备这个领域、这个城墙口子冲。集中资源,就攻这一点,其他心无旁鹜,不看别的,不炒股、不炒楼、不干别的事情,不搞房地产开发,不上市,就做这一块,才能做到今天这样的。


所以我跟我的学生讲,机会大把大把的,但是机会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那些机会只能诱惑你,只会把你引向歧路,所以机会从来就不缺。不要问我,教授,今后两三年,您看哪个行业有希望?别问这个,这样的问题一律不回答。如果要回答,哪个行业都有希望。就你这种态度,哪个行业都没希望。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没有朝阳行业,只有朝阳企业。别搞错了,哪一行都能出状元。


我一开始就讲,在后工业化时代,国家经济的希望,企业的希望,都在创新,都在于创新。创新我们讲的是广义的创新,它不仅仅包括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甚至包括了公司文化的创新。


创新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研发新的技术,像华为那样,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另外一条路径,你用好现有的技术,你别跟我说AI,AI还用你去做吗,AI全是开源代码,谷歌不断的发布AI的新版本,你想想你做AI做得再好,你做得过谷歌吗,你用谷歌开源的AI算法就可以了,用不着你去做。你做了也不会比谷歌好,但是你要用好谷歌AI的开源算法,你要用好现在市场上垂手可得的技术,根本不是高技术,就是普通技术。但是,要动脑筋把他用好。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确实学华为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对于更多的企业,是如何用好现有的技术。


我曾经在一个课堂上上课,上课之前,同学都在脑袋上扣了一头盔,罩一个大眼罩,干什么用呢?VR。一个班上60多人,居然就有3家企业在做VR,然后说教授你来体验一下。我把那个玩意儿一扣上,怎么有点头晕,我说你这VR做的不怎么样啊。为什么60多人中有3家企业都在做VR,追逐热点。我说你们这VR什么应用场景?干什么用的?你是为了VR而VR?还是为提高企业的效率、提高客户的体验而用VR,别搞反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