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哲思入衣 · 穿行智慧」—— ... ·  昨天  
哲学园  ·  情人节大放送!爱她,就送她紫水晶 ·  3 天前  
哲学王  ·  陈嘉映:施指与符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以考定教 | 王宇鹏:全国新课标卷26题——魏晋禅让制度深度解析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8-23 00:00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高考历史新课标卷·26题


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202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呼之欲出,试卷在风格、结构以及题型题量上依旧保持稳定,其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来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深度分析的能力,这对我们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强的引导作用。对考生而言,能否从材料情境与设问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推导出结论,就成为考生正确作答的关键所在。选择题中,第26题就很好的体现了上述要求。26题的题干材料不难理解,主要讲述了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迭,即权臣在握有实权后,通过皇帝下诏表彰其功德,表示尊重天意与民心,主动让位;公卿群臣劝进,权臣谦退,最终“不得已”建立新政权。题目中的主体涉及皇帝、权臣、公卿大臣,“禅让”则呈现了三者间的互动关系,题目的设问是让学生对“禅让”模式在魏晋时期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而本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对四个选项的分析判断上。四个选项围绕禅让的作用进行设计,而要判断禅让制可能产生的作用,就必须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有关制度史的内容主要围绕皇权与门阀士族间的关系展开,题目中权臣与公卿大夫正是士族阶层在政治上的代表,讲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对士族这个概念给学生做一个回顾。

知识回顾

士族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上,士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两汉,历经数百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群体,至魏晋时期,这一群体演变成了士族阶层,成为中古社会的主导力量。我们按照纲要教材的时间主线,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  士大夫群体的兴起

士族的雏形源自士大夫群体,这个群体在两汉时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壮大。起初,他们是儒家学者,注重学问与道德修养,通过学习经典和察举等方式进入官僚体系。两汉期间,随着儒学的兴盛和社会对学问的重视,士大夫群体逐渐累积了知识资本和社会声望,为后来的士族阶层打下了基础。


阶段二  两汉士族的培育与壮大

经过两汉数百年,士大夫群体不断扩充,通过家族内数代人的努力与教育传承,形成了家族式的学术和政治资本积累,逐渐形成士族。东汉世家豪族的出现,如袁氏、杨氏等,预示了士族雏形的形成。在东汉末年,随着“清议”风气的兴起,一批重视品德、学问和才能的士人受到社会的尊敬,士人群体成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他们虽然出身各异,但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评价获得地位,也初步显现了士族阶层的雏形。


阶段三  曹魏时期士族的巩固

曹魏时期,曹魏政权实施的九品中正制,虽初衷为选拔人才,但实际上却巩固了士族的地位。士族子弟因门第高而易得官,寒门难晋,进一步加剧了阶层分化。


阶段四  西晋初年士族的鼎盛

至西晋初年,士族达到鼎盛。将相大臣大多出身于高门大族,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他们或是曹魏权贵,或是其子孙,士族阶层的稳定和强大成为了政治的基石。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进一步确认了门第的重要性,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得到国家制度的正式承认。


从上述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士族的发展是一个从士大夫群体到主导社会的士族阶层的演变过程,伴随政治、文化、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制度化的保障,最终形成对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导向的深刻影响。在政治方面,尽管士族内部有家族的兴衰更替,但作为一个整体,士族阶层的固化状态持续时间较长,直到唐朝末年才逐渐衰退。这些士族掌握着经济资源、文化话语权,并通过婚姻网络和政治联姻等方式形成稳固的阶层封闭性,对政治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内容其实就是题干材料中所暗含着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理解清楚禅让制与门阀士族间的关系,就成为解题的关键,而要理解这层关系,就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

试题解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