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我的手机丢了!
昨天洗地机开播前5分钟,发现手机没了。
因为约好的直播只有3小时,只能我一边播,小姨一边帮忙去找。
打了110,帽子叔叔带着查了监控,丢在了厕所。
锁定了丢失时间段,锁定了几个嫌疑人,
也显示了
定位位置。但,确实是自己丢的,所以……就没有然后了。
有没有神通广大的姐妹,快给我支支招,在线等!!!
我发现,在有件事上,我对俩娃好像有点
“区别对待”
。
有天晚上,她写完作业以后都已经9点了
(以前都是8点)
,一边收拾书本一边跟我抱怨:
一听这话,我脑海中立刻警铃大作,心想可不能厌学呀,心理导师即刻上线:
哎呀,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小作业,你还拿不下嘛,别那么垂头丧气的~
再说五年级了,作业多不很正常?很多人10点都写不完呢。你挺厉害了。
你跟初中的大姐姐们比比,你这点作业量已经很幸福了。
可CC,还是一点听不下去。那表情显然就是:
妈,你赶紧闭嘴。
但是隔天早上,又发生一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我要送DD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瘪着小嘴跟我说: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我懂,妈妈也不想上班啊!”
“你需要一个拥抱吗?我可以抱抱你。”
对CC,我只希望
让她这种糟糕的感受赶紧消失
,只想尽快帮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
赶紧的、该干嘛干嘛去!
而对DD,我却是真的
理解他、接纳他
。难过就难过一会儿,想哭你就哭一阵儿...
能让我时不时的在老二身上照照镜子,觉察自己养老大的心态。
咱身上像是开启了什么探测雷达,
但凡人家向我们展示一点负面情绪,就立刻触发一个自动化程序——发现孩子不高兴,解决这个不高兴。
-
没考好就没考好,
你往好处想啊
,还说明你知道自己哪里没掌握好呢!别郁闷了...
-
和朋友闹别扭而已,
别太放在心上了!
过两天肯定和好!不然你可以主动破冰....
-
老师就批评了两句,她也是为你好,别人她还不搭理呢,
你应该这么想
...
但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有相差几岁的二胎,或者是你回想孩子摇摇晃晃学走路、奶声奶气叫妈妈的阶段,就会发现:
孩子哭了、委屈了、难过了...我们往往都是
脑子还没来得及反应,身体已经先一步出动了。
哪还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千言万语到嘴边就一句话,
“哦~哦~来,妈妈抱抱!”
“幼儿园有什么不好的,你已经比小学生幸福很多了”!
惭愧的说,
其实是我们自己没有对待“小孩子”的那种耐心了。
讲真,看到孩子的情绪、理解并接纳他、再陪他从消极中走出来,确实是件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情。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母爱光环还比较强大,还没有“疲”。
当然,他们自己的问题也比较少,不太触及你的神经,无非是吃喝拉撒玩那点事儿。
但大了,孩子的任务多且重要,我们要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
他们所展示的情绪也越来越复杂。
作业还没写完,书包还没收拾,琴还没练...哪还有时间让你emo啊~
我得赶紧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让你开心起来、积极起来!我得让你满满的正能量啊!
久而久之,再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再有什么年少的烦恼,他也不会再跟你分享了。
因为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烦心事儿的解决方案,而是情感支持。
就像是CC,她跟我抱怨作业多,肯定不是想让我给她讲道理
“五年级作业就是多”“怎样才能把作业写快点”...
她仅仅是想要吐槽一下,就像是拉着小闺蜜一起吐槽他们共同讨厌的那个人一样。
结果呢,
娃本来把你当闺蜜,你却浑身都是“爹味儿”
,满口都是过来人的经验和道理,搁谁谁不反感?
还是徐志胜说得好哇,
讲道理是上价值,不讲道理才是情绪价值。
这事儿要往更深的层面讲,其实我们急于把孩子从负面情绪里拉出来,也是一种剥夺。
孩子真的不需要时时快乐,
他们也需要和那些不那么正能量的事情相处,从而练就
自我修复
的能力。
但如果你把快乐当成目标,那不自觉的就会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这就会是一个大难题。
-
你股票跌了30%,谁能干点什么让你立马开心?
-
你养了5年的狗狗离世,谁能说几句让你立马不难过?
这不可能,也很反人类。
但人一当了父母,就忍不住自我膨胀,总想挑战不可能。
你不要觉得我前面说的都是大事,孩子经历的都是小事,没什么值得难过的。
他丢一个奥特曼,跟你股市蒸发30% 的情绪浓度,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长大后过得快乐,你就必须重视这些,从小伴随它的各种消极情绪。
一个孩子,如果
不知道怎么调节挫败感,不能接受妒忌是人之常情,不知道怎么处理悲伤
,她以后是很难真正快乐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父母只想让孩子看一二。
但成年人之后,什么样的人真的快乐呢?
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首先能跟这八九的不如意和平共处,然后更愿意多看看一二。
这种豁达,就是要去经历、去磨练、去自我调整。
如果你总是着急把孩子从不快乐中解救出来,他就失去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不能帮助孩子拓宽他的舒适区。
所以,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多待一会儿吧。
不劝说不建议,而是看见情绪、说出感受
——
你看起来很伤心,你看起来嫉妒了,你看起来有点羞愧……
你把孩子的感受描述的越具体,他就越能洞悉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
简单理解,就是
能否用更丰富的词汇来细分自己的感受。
识别出自己更细微的情绪后,才能针对性的解决。就像是面前好多把锁,但你知道哪把钥匙开哪个锁头。
考试没考好时的郁闷,不能只概括为郁闷,还有丢脸的成分。
就得拿出“厚脸皮”心态——那咋了?我只是这次暂时没考好,还有下一次,我好好复习,说不定下次就进步很多!
妈妈夸了姐姐却没有夸我时,我的哭闹,是因为嫉妒,因为也想得到关注。
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直接告诉妈妈,我今天表现也很好,也想要妈妈夸!
我和队友争执时的愤怒,不只是表层的愤怒,背后是不平衡和委屈。
我需要对方的补偿,可以是发红包、买个包、或者是带一天娃解放我一天...
孩子的“理由”越详尽,情绪颗粒度越精细,解决起来就越轻松,动用的心理能量就越低,因为
只应付这一个小颗粒就够了
。
这是孩子自己调整情绪的部分,至于你想输出的那些建议、鼓励、开导,不要急,等孩子走到情绪之外,冷静下来,再给也不迟。
更何况,有些时候,
那些所谓的“不开心”背后也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今年夏天,《我的阿勒泰》大火的时候,里面有一句台词很打动我。
“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