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蕨经
医学、天文、艺术。靠谱到令人发指、幽默到寒冷刺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蕨经

比起北京宣布疫情被控制更令人开心的是对于原因评估的重新解释

蕨经  · 公众号  · 医学  · 2020-06-18 23: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来了,那就是北京疫情宣布趋向稳定了。

这两天收到很多私信让我继续写北京疫情,但我完全没有动笔。这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到一个关键节点,凭借想象去写去唠嗑没有意义。

现在关键节点到了,是时候可以作些许判断了时,我首先感到的是欣喜。

这是因为我可以非常坦率地承认我不可能只是关心北京,也关心自己出生长大的上海,特别是我所在乎的那些人的每一天最最普通的民生。假如北京疫情失控,那么火星子一定会飞溅到其他地方,上海将很难独善(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就是这么俗气,考虑事情的方面比较小家,比较狭隘)。

还好,北京站稳了。

有人问北京会不会明明没有站稳,但为了给公众吃定心丸而勉强说自己站稳了?

我认为这几乎不可能。原因有这么几条:

①武汉的记忆只在几个月前,还非常的鲜明。若只为了一时应付而敷衍的话,后面的剧情大家都明白,而且短期就会有分晓,重复武汉当时的操作难以想象。

②事实已经证明,当疫情明确发生之后,我们的体制特性,无论你具体怎么看、无论长短优劣好坏,可以说是对新冠疫情天然具备克星般的属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③以北京的人口体量,连续几天新发的案例数量即便不能成为零星,规模也是非常之小了。

④新冠疫情管理中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也就是集群感染线索相当明确,几乎都指向新发地。几个月前的文章里曾经反复分享过,当集群感染线索还能追溯时,疫情管理相对而言会很有把握。

综上所述,我认为没有任何道理去怀疑北京疫情进入控制阶段这件事情。

其次,让我个人觉得更加值得欣喜的是中国CDC的吴尊友在发布会里提到的一个细节,关于本次北京复发疫情的源头的分析:「初步分析,海鲜涉及到水、冰冻产品,温度低,适合病毒存活,湿度大,为什么这些地方成为传播中心?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这段分析比最初疫情爆发之际丰台区有关方面提出的著名三文鱼段子要科学了不知道多少倍,在于这次的重点转向了对于整体环境特性的评估而不再是随意拿出一个孤立样本就随意围绕其展开发挥。其实之前的三文鱼段子显然也是做足了文章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里说话常常有一种特别的风味,那就是一种夹杂在点到为止和语焉不详之间的暗示,说者和听者之间双双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完成一次经典的中式沟通——之前也没有直接说三文鱼就是原因,但环境样本40个当中只拿三文鱼来说事的时候,个中暗示之强烈,足以引发大多数公众本能地将三文鱼和疫情之间进行直接挂钩。

后来三文鱼实质上是被平反了:官方后续不仅澄清了三文鱼几乎既不可能是新冠病毒宿主也不可能是中间宿主,而且即便新发地环境中有三文鱼病毒污染,在进入新发地市场之前的三文鱼也没有被污染的证据。到这里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提三文鱼,单列三文鱼是非常荒谬的,因为事实上不仅仅三文鱼,事情本质和食材并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如果有关系,那么从各国进口的各种食材必然导致全国各地市场疫情遍地开花,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后天,无法逃脱,而天天吃鱼生的日本更是早已陷入无间地狱。反之如果食材是被市场里的人员所污染的,那么食材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这一点昨天官方好像也点到了:环境里有那么多样本遭遇污染,合理的原因是由于市场里有多数人员被感染后所形成的沾染。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品读这些小细节,我是觉得有点意思有点感慨:虽然没有把之前最早版本的说法彻底推翻,但一是在实质上为三文鱼做了平反,二是比较含蓄低调地对语句进行重新整理、总结,这样即便和之前版本有一定共通之处(譬如海鲜市场区块),但科学性和客观性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一是说明清楚了,同样在发生人员感染的时候海鲜区域因为其环境特性可能更容易发生传播,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决掉环境中的被污染的食材与物品传染给人的可能性,这也是符合科学的。

这是一个比较及时且必要的公卫事件沟通纠正。否则这次可以甩锅倒三文鱼,当全国都把进口三文鱼的门堵死之后,下一次也许还有四文鱼、五文鱼,但当这一切借口都用完之后,我们还有什么锅可以甩呢?这不仅仅是面子的问题,还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信任的腐蚀,因为公众会看到即便食材都是国内了,疫情去怎么依然还会出现?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无法妥善解答,就会有信任的问题。

所以今天觉得很开心,看到之前不好的沟通方式得到纠正,看到三文鱼得到平反,想到全国大部分地方的经济民生应该不会因为这是北京的疫情而再度遭遇重创,非常欣喜。也很期待这一次之后大家会对疫情一定程度的反复更加适应和接受、更加淡然从容,唯有这样面对绵长疫情的成熟心态才可能真正筑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