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渐行渐近,临时牌照今年发布
据央视新闻1月10日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今年我国将进行5G商业推广,下半年还将用上诸如5G手机、5GiPad等商业产品。
我们认为,5G作为开启下一轮科技周期的“新基建”,有望带动从上游元器件到中游设备再到下游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全面升级。
节目中提及今年我国将在一些地方和热点地区发放5G临时牌照,我们认为其真实含义即为5G预商用牌照,且
临时牌照今年发布印证了政策推动5G商用的积极态度,在此背景之下,我们预期5G临时牌照有望于今年一季度正式发放。
政策积极预示着我国推进5G商用进程。
在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中央明确支出加快5G商用步伐将作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此前工信部发布《扩大和升级信息销售费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确保2020年启动5G商用(之前的40号文件中指出的是“力争5G商用”)。
2019年作为5G商用元年,将是产业链成熟度进一步提升和预商用启动之年,有望在部分城市和热点地区实现规模组网。
对5G事件性催化和关键时间节点的重视应大于对建设规模的关注。
区别于3G/4G时期,由于中国在投资3G/4G时相应的产业链较为完善,且设备的性价比较高。而当前我国是比较早开展5G建设的国家,面临的技术成熟和规模投入需要大幅压缩时间。我们认为从我国5G商用的节奏来看,2019年我国5G有望实现预商用,规模商用的时点预计在2020年。
从对于今年5G投资节奏的把握来看,关键事件节点的重要性要高于对于建设规模规模的关注。
我们预计5G整体投资规模相比于4G将有比较大的提升。
2009-2013年是我国3G网络建设周期,资本开支呈上升趋势,三大运营商 CAPEX合计投入15878亿元,年平均投资额为3176亿元;2014年,进入我国4G快速建设周期,投资额逐年快速提升,截止2017年三大运营商4G累计CAPEX投入14593亿元,年平均投资额为3648亿元。5G因支持更多场景,生命周期会更长。根据信通院测算,我国5G在商用后的第四年(2023年)网络设备支出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如果考虑更长的生命周期,预计5G建设周期的十年内,运营商用于网络设备的支出将达到2.64万亿。
5G定义三大应用场景,是支撑百万亿级万物联网应用,拉动产业崛起。
苗部长在采访中指出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讯问题,80%还是用于物和物、物和人,也就是物联网,特别是移动的物联网通讯问题。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传统经济需求接近饱,GDP下行压力较为突出,而5G是发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的承载基础,超前部署5G,对于加快向信息经济转型方面具有战略意义。
在eMBB场景中,提出要加强4 K高清的显示等消费领域。
苗部长在采访中指出目前中央电视台已开通4K高清电视频道,5G将带来更快速的下载体验。近几年来,随着光纤宽带的快速发展、4G网络的开通、智能终端的普及,播放视频的需求也在飞速地发展,播放视频已
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4K的硬件已经成熟,8K技术代表未来视频技术发展的方向,而4K/8K视频的普及将会对移动网络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推动5G技术的发展。
车联网发展再深化,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网化将成为驱动消费新需求的动力来源。在5G应用层面,苗部长重点提到了车联网,通过传感器实现对路面信息的交互,构建起车、路、人互相连通的网络体系。
我们认为,车联网是5G三大应用场景中低延时高可靠场景的重要应用领域,也是物联网领域具有强确定性和高ARPU值特点,已渗透日常应用形成刚性需求,其行业价值亟待提升。且面临汽车行业销量下降的现状,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网化将成为驱动消费新需求的动力来源。
我们认为加速推进5G网络建设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前提,同时伴随5G网络建设的优势地位,智能网联汽车加速也成为推进汽车产业的首选。
车联网与5G技术的特性有着相当高的吻合度,尤其是5G特有的低延时(<5ms)和高可靠性特性,这无论对于DSRC还是LTE-V来说,都是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流量驱动4G无线建设仍具规模,无线领域景气度有望保持。
不限量套餐的应用推广推升网络流量的持续增长,我们认为在5G产业链成熟度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对于4G无线建设的需求仍然具备,中国移动FDD网络建设有望维持无线领域景气度延续。
投资建议:
2019年将是全球5G商用元年,我国5G临时牌照年内发放印证政策推进5G商用的积极态度。从应用场景来看,车联网有望 成为5G率先示范的场景。流量持续增长驱动4G无线网络建设仍具规模,无线领域景气度有望保持。重点推荐中兴通讯、光迅科技、金信诺,建议关注通宇通讯、高新兴,推荐光环新网。
Mobileye与北京公交集团达成合作,中国自动驾驶迎发展良机
在2019 1月8-11日美国CES上,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北太机电设备工贸有限公司旗下北太智能宣布达成合作,将在中国对自动驾驶公共交通服务进行商业部署。
这项合作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推动中国向智慧公共交通和增强城市移动出行的未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提高北京公交安全水平,加快智慧交通步伐,为北京冬奥会的交通建设奠定基础。
早在2017年,Mobileye与国内巴士制造商宇通进行合作,宇通客车90%的ADAS产品将都由Mobileye提供;2018年12月12日,Mobileye和上海锦山汽车客运有限公司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助力Mobileye Shield +应用场景的拓展和落地。此次合作将推动 Mobileye 技术和产品的广泛应用,以提高北京公交系统的安全水平,加快北京智慧交通的建设步伐,从而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建设奠定坚实、安全的基础。
促进公共交通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建立新的行业标准。
凭借北京公交集团丰富的运营经验和Mobileye的自动驾驶套件(一个经L4自动驾驶能力验证的一站式软硬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三家公司将在中国合作开发并部署一个商业化的公共交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该合作旨在促进公共交通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建立新的行业标准,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整体质量。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预计将于 2022 年初步部署。
自动驾驶概念从早期就已出现,并快速进步。
自动驾驶并非一个全新理念,早在1925年,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至今已近百年。但从其出现直到21世纪初,实践进展始终较为缓慢,虽有诸多概念车推出,但在应用层面上,多数仍以倒车雷达、定速巡航的基本功能形式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自动驾驶备受关注。
2015年,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自动驾驶作为最受关注的应用场景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包括互联网公司、传统车厂、新兴科技创业公司的各类厂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当前人工智能的主要细分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以及高速芯片、GPU等硬件发展均在自动驾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率先颁布政策推进自动驾驶,成为自动驾驶建设领头羊。
除了技术的推动,政策也在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中也有着重大影响。自2017年末,全国9个城市陆续出台自动驾驶法规,自动驾驶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2017年12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成为全国首个出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指导意见和管理细则的城市。此后,又有8个城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
我们认为,此次Mobileye与北京公交集团达成合作,将会加快北京建设智慧交通步伐,对北京乃至全国的自动驾驶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此外,恰逢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北京冬奥会的交通建设将因此奠定良好基础,我国自动驾驶发展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联通获批500亿“天量”债券,为其5G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联通1月10日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核准联通运营公司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亿元的公司债券,采用分期发行方式;首期发行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其余各期债券发行,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24个月内完成。
我们认为,中国联通此次获批500亿“天量”债券的目的就是要发力5G,在5G建设中力争领先地位。
中国联通加大5G投入,力争5G先发优势。
在此前召开的“中国联通网络技术大会 5G终端分论坛”上,中国联通终端与渠道支撑中心、联通华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表示,5G商业化终端必先行。在5G导入期2010-2020年,中国联通会持续投入210亿,通过三大赋能激活5G市场。
多举措共同推进,中国联通为5G蓄势。
目前,中国联通已成立了5G创新中心,在全国17个城市开展5G规模试点,并于2018年8月启动了首批5G基站的建设,视频回传速率数十倍于4G。2018年,中国联通多次向业界展示了基于5G技术的无人机救援、自动驾驶、大视频、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多项创新成果与应用布局,可以说在5G方面已经做好了全面筹备与布局。前不久,中国联通更加明确表示将为冬奥投入超过15亿资金,用于升级和新建以5G为主的泛在宽带通信网络,打造智慧运行保障系统,全力实现极致用户体验、优质赛事服务和智能场馆运营三大目标。
中国联通持续加快5G终端商用进程。
按照规划,中国联通2019年1月份,中国联通将开始采购测试终端;2019年Q1发布5G终端NSA;2019年Q2预计启动5G终端NSA试商用、发布5G新型终端;2019年Q3终端NSA/SA试商用;2019年Q4时5G商用终端大规模上市。
我们认为,5G是中国联通掌握未来命运的一大关键。此次获批500亿“天量”债券,为中国联通的5G快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日前,中国联通获得3500MHz-3600MHz共100MHz带宽频率资源,5G商用脚步已日益临近。中国联通在5G方面已经做好了全面筹备与布局。
光迅科技深度报告:解析公司中长期成长之核心问题
国内光模块龙头扬帆起航。
我们看好公司的核心逻辑如下:1)通信行业在5G商用的推动下将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公司作为武邮院光电子器件领域上市平台,独特的产业地位奠定公司成长基础。2)布局数通高速光模块,产品结构有望得到优化。3)光芯片布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且成本端有望得到改善。基于以上观点,预计公司2018~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3.65亿、4.54亿、5.95亿,对应EPS分别为0.56元、0.70元、0.92元,维持“增持”评级。
5G推动行业进入上行周期,公司产业地位优势显著,奠定成长基础。
2019年将是全球5G商用元年,我国将于2019年迎来5G预商用,2020年有望实现5G商用。公司是武邮院光电子器件领域上市平台,国内光模块龙头企业,产业地位显著。以史为鉴,回顾公司4G时期成长路径,2014年~2016年伴随着运营商资本开支的提升,公司收入实现29%复合增速,净利润实现41%复合增速。我们认为,坚实的产业地位将奠定公司在5G时期的成长基础。
定增过会,布局数通高速光模块,产品结构有望得到优化。
公司于2018年12月24日发布公告,其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该项目主要用于扩充数通高速光模块产能。根据LightCounting预测,2017年全球光模块数通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2018~2020年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复合增速为21.6%。从产品的毛利率来看,当前数通高速光模块平均毛利率在26%左右,高于公司18.8%(2018年前三季度)的综合毛利率。我们认为公司加码数通业务有望带来产品结构的优化。
光芯片布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且成本端有望得到改善。
公司成立以来持续向产业链上游布局,打造从芯片到器件到模块的一体化能力。当前公司25G光芯片研发正处于持续推进之中,我们认为光芯片的布局有望打造公司差异化竞争能力。此外,从光模块成本结构来看,光芯片在光模块中成本占比较高,以100G CWDM4光模块为例,光芯片(25G 激光器+探测器)在物料成本中的占比达到43%,如果公司光芯片顺利实现稳定量产,则有望带来成本端的改善。
5G核心标的,看好公司长期成长,维持增持评级。
收入端,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受益于5G网络建设以及数通光模块产能释放。毛利率端,我们认为行业上行周期中新增需求将带来传统业务毛利率改善,数通高速光模块产能释放有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综合毛利率。我们预计公司2018~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3.65亿、4.54亿(较前值上调8.6%)、5.95亿(较前值上调9.9%),对应EPS分别为0.56元、0.70元、0.92元。A股相关芯片公司2019年PE均值为41.1x,考虑到公司在芯片、器件及模块的一体化布局,具备估值溢价的基础,我们认为公司合理估值在45x~50x,目标价格区间为31.5~35.0元,维持“增持”评级。
本周专题:
IDC逐渐成为IT生产中心,政策助力我国IDC行业快速发展
云时代下,流量快速增长,IDC逐渐成为IT生产中心。
通信网络的代际升级拓宽了信息管道的容量,叠加下游应用的爆发共同推动了流量的快速增长。根据思科2016年发布的云指数报告(2016~2021),2021年全球流量年度总量将达到20.6ZB,2016年年度流量总量为6.2ZB,2016年~2021年间复合增速达到25%。
从流量承载的主体来看,根据思科在云指数报告(2016~2021),到2019年全球通信网络流量的99%是和数据中心相关的,这其中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流量占到全球流量的70%以上。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云时代背景下,IT生产中心。
国内数据中心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信通院《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年)》数据,2017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接近465.5亿美元(仅包括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租赁收入,不包括云服务等收入),相比于2016年增长10.7%。2018年预计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514亿美元,从下游应用来看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及金融等行业应用。
相比于全球市场,在“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等产业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IDC市场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年)》统计,2017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650.4亿,同比增长26.1%。从收入结构上来看,根据信通院测算2017年我国传统IDC产业收入为512.8亿元,占IDC全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为78.8%。云服务收入为137.6亿元,占比为21.2%,相比于2016年提升2.8个百分点。
“企业上云”与“新基建”——国内IDC行业频迎政策暖风吹。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IDC作为IT生产中心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近年来国内先后发布相关政策推动IDC行业发展。2018年8月10日,工信部印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从实施上云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支撑服务等层面上为推进企业桑云提出指导,IDC作为云计算的承载主体有望直接受益于企业上云带来的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升。2018年12月在中央经济会议中,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基建”。我们认为IDC作为上述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有望受益于“新基建”带来的需求。
中心城市是传统IDC市场需求热点,成本驱动自用数据中心向远郊迁移。
人才、网络、需求使得中心城市为传统IDC需求热点。我们认为人才、网络、需求是传统IDC行业中驱动中心城市成为需求热点的三大因素。人才方面,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IT相关人才,而数据中心的运维业务需要人才的支持。网络方面,带宽是IDC的核心资源,其直接影响着用户访问的IT资源的体验,从通信网络分布来看,网络节点一般以中心城市作为中心。对于需求而言,由于中心城市均为经济大型的金融、互联网企业集中在中心城市,他们不愿去偏远的地区进行运维活动,所以IDC需求集中在中心城市。
以海外零售型IDC巨头Equinix数据中心的分布作为参考,其在全球一共有196个数据中心,遍布美洲、亚太等地区,且主要位于全球各区域的中心城市,例如北美的亚特兰大、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等地。与此类似,全球批发型IDC巨头Digital Realty Trust在全球拥有205个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美国经济基础雄厚的东西海岸以及部分内陆中心城市。
成本驱动自用数据中心向远郊地区迁移。
电费是在数据中心成本占比达到50%以上,对于自用数据中心而言,降低成本成为IDC选址的重要考虑,通常而言相比于中心城市,远郊地区拥有更为有力的自然条件(如,低温),进而降低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正在丹麦奥罗本自治区建设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预计2019年开始运行,丹麦全年气温较低,可为数据中心节省大量用电成本。在我国,也有类似的趋势,阿里将其云计算数据中心选定在河北省张北市。
5G、物联网有望带来行业变革并推动IDC行业持续增长。
当下,全球信息技术创新迎来新机遇,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应用快速眼睛,对于数据中心的规模、建设模式等将产生影响带来行业变革。从规模上而言,5G及物联网将带动流量的快速增长,推动数据中心需求提升,在这之中集约化建设的大型数据中心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性能方面,新兴技术及应用需要海量计算、存储、分析等能力,对于数据中心提出跟高的要求,将使得单机架用电朝20KW~30KW甚至更高规模发展。
边缘数据中心需求展现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分化。
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新型技术及应用缔造“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新型数据处理模型,数据中心将呈现两极化发展。一方面资源逐步整合,云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将涌现大量边缘数据中心,以保障边缘侧的实时性业务。云数据中心将时延敏感型业务卸载,交由边缘数据中心处理,减少网络流量和往返延迟。边缘数据中心负责实时性业务,短周期数据存储;云数据中心负责非实时性,长周期数据存储业务,保证用户良好体验。
投资建议:
信息时代,IDC已经成为IT承载的基础。未来5G、物联网的新一代技术的应用有望持续推动行业成长。我们看好两类企业,一类是在一线城市拥有丰富IDC资源的传统第三方IDC企业,这其中以【光环新网】为代表。另一类看好客户资源优质的基地(批发)型IDC企业,这其中以【数据港】为代表。
风险提示
1.
云计算需求下滑
如果云计算需求下滑,云计算相关企业的收入或将不及预期。
2.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或将影响云计算产业的跨国合作,从而影响我国云计算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发展进程;或将影响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发展。
3.
5G发展进程不及预期
若5G发展进程不及预期,5G产业链相关企业收入利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