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会暨“城市轨道交通经验分享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突出优点,既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城市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水平决定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秩序直接影响大城市社会与经济系统的运行秩序。《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7~2018)》是国内第一部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为主题的蓝皮书。该报告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由交通运输部直属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学忠及轨道交通部负责人贾文峥担任主编,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北京京港、苏州、西安、乌鲁木齐、长沙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相关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团队,汇集专题调查及研究11篇,分为总报告、借鉴篇、运营篇、专题篇四大篇章。该报告利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十三五”以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做出细致的梳理,阐明了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安全运行”、“成本管理”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客运量、客运强度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由此带来的运营安全管理的挑战日益增大,成本可承担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逐步完善,监管制度与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互联网支付、全自动运行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共同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报告》分别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运营管理能力仍需提升
蓝皮书指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客运量、客运强度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由此带来的运营安全管理的挑战日益增大,成本可承担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逐步完善,监管制度与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互联网支付、全自动运行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共同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城市轨道交通(仅含地铁、轻轨、单轨和APM)开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862公里,开通运营线路总条数118条;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城市29个,其中步入网络化运营的城市共有13个。自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客运量达176.8亿乘次,全国共有9个城市网络日均进站量超过100万人次。在从业人员方面,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员工20.8万人,平均每公里线路53.8人。从服务表现来看,2017年三季度,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服务可靠度情况总体良好,有14家运营企业列车服务可靠度(5min-15min)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的监管制度逐步建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运营方面的专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多地结合本行政区域特点和自身管理特色,积极立法,依法行政。与此同时,为加强行业管理能力,超半数的开通运营城市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专职管理机构,搭建了由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的运营安全协调平台,加强运营安全工作组织领导,强化信息汇总和情况通报,促进联合执法和督促落实,统筹协调综合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是红线也是底线。总体来看,各地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已逐步优化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运营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和运营单位不断加大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全面安检工作要求落实基本到位,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是,随着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加速建设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大客流和严峻的公共安防形势,运营安全风险仍在不断提高,运营管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大部分运营企业入不敷出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轨道交通是准公共产品,运营企业作为准公益性企业,需要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面对安全投入多、服务要求高的背景下,大部分运营企业基本处于亏本经营、靠政府补贴支撑的状态。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2016年度运营收支比为0.77,较2015年有所提高,但整体来看,运营入不敷出依然是普遍状况,难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充分吸纳先进技术,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近期,各个企业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融合,例如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企业合作,方便乘客购票与乘车,将企业平台“装进”手机,促力企业管理;打通各个线路实现互联互通,采用完全自主全自动运行等技术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为乘客提供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居世界领先水平,但大多数城市尚数运营新兵,存在持续发展空间
过去十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迅速,北京、上海两市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已超过600公里,居世界领先水平。不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运营经验最丰富的北京不过50年,许多城市尚属运营新兵。蓝皮书以全球轨道交通运营规模较大、运营经验较丰富的北京、上海、伦敦、纽约、广州、香港、东京、新加坡等8个国内外城市为研究对象,调研了其主要运营指标,分析了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的基本特征。例如,从城市运行环境看,北京、上海、广州的网络规模存在持续发展空间,香港、新加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则受区域面积所限,伦敦、纽约、东京已处于成熟稳定阶段。从网络密度和平均站间距看,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相比国内城市具有更好的客流吸引条件。
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指标看,东京和香港的网络客运强度较高,超过2.4万人次/(公里·日);北京、上海处于网络快速发展阶段网络负荷强度一般,平均在1.7万人次/(公里·日)左右,但客流总量较大。从行车密度看,各城市大部分线路最小发车间隔在200秒左右,东京丸之内线发车间隔最小达90秒;国内香港和广州地铁的发车间隔最小,分别达到112秒和118秒。
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多样化的票制规则,并推出了旨在提高客流的优惠政策,票价优惠政策幅度在10%-75%。例如,新加坡实施20%-75%的优惠,广州对学生、老人等的平均优惠在5%-40%。从票务收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票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每人次不足5元人民币,而纽约和伦敦地铁则相对较高,每人次超过13元人民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内地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蓝皮书还分析了国内外各城市在特色服务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涉及提高运营安全、改善服务水平、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力等。例如,北京、南京针对重要的节假日、大型活动增加运营服务和强化安全保障措施;伦敦和纽约的部分线路实现了通宵运营,并采取措施保障夜间服务质量;伦敦还通过差异化票价措施改善换乘服务。这些经验对我国其他运营经验不够丰富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需要形成合力
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是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涉及公共安全、消防安全、保护区管理、运营风险防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多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的日常出行。蓝皮书对安全运行各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对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进行展望。
针对社会讨论比较广泛的安检情况,指出提高轨道交通车站的“见警率”,增强公共安全防范威慑力;制定行业统一的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标准和安检规则,研究制订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设备配置标准、安全检查标准与程序规范;改进安检方式,增强技术手段,从人防、物防为主转变为以技防为主等建议措施。保护区管理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保护区范围内违规施工频发,保护区受到施工作业破坏造成既有线路受损情况日趋严重,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均发生保护区受到破坏,甚至造成线路停运和人员受伤;2008年至今,广州地铁地铁设施受损较大事件已达29起,其中隧道被打穿事件11起,隧道变形7起,掉块漏水5起。针对此类问题,报告提出了将轨道交通保护区管理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实行全社会共治、提高保护区巡查技术水平,完善相关部门联动治理机制等措施建议。
报告还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抢险要求高,轨道交通企业的正确、快速处置能力和外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种类多,应急管理涉及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多个部门,轨道交通企业与相关部门的联动缺乏机制和应急联动效率仍需加强。应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动,科学规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注重平战结合;强化公众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倡导社会共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可承受能力是衡量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运营成本的可承受能力是一项重要因素。蓝皮书从运营成本、票价政策、运营补贴和运营维护等方面入手,选取国内上海、深圳、南京、重庆等典型城市,介绍了运营成本的构成状况,分析了人工、能耗、电费和运营维护等方面支出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并选取典型案例,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
报告指出,人工成本占简单运营成本的比例在50%左右,其次是能耗和维修维护成本。随着线网规模不断扩大,新线路的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营方的成本压力,包括新线开通储备人员的人工成本、设备大规模增加后的维修维护成本、新购置列车等资产的采购成本以及其他运营产生的成本费用支出;特别是运营年限越长、维修成本越大,大中(架)修成本与更新改造支出需求集中,运营资金难以平衡。针对电价优惠问题,深圳、广州等城市采用直购电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耗成本,部分缓解了经营压力。更新改造和委外维修等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方面,报告指出应尽快形成行业各专业的维修标准,明确维修工作量、作业标准流程和标准作业内容,探索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
报告还指出,日益增长的运营补贴将会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支出,目前普遍采用的补贴机制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客观上不利于运营成本控制与持续优化。报告建议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亏损核定标准,合理区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建立收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激励经营者降本增效,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