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发证券研究
推送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和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元宵节快乐! ·  昨天  
新华社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申公豹代购药单”,有……有点东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发证券研究

广发农业 | 如何理解当前国内种猪品系结构新变化?

广发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4-02 23:01

正文

近年来国内种猪更新的品系结构有着较为明显变化。目前我国核心育种场饲养和扩繁的种猪品种主要包括美系、法系、丹系以及加系,品系间存在生物特性差异。目前国内核心种猪群仍旧以美系种猪为主,在养殖管理规模化、精细化趋势下,丹麦进口种猪数量大幅增长,集团养殖场整体重视种猪育种,通过选育多品系种猪进行配套系育种,以发挥各品系的基因优势。随着国内生猪育种技术提升及育种体系的完善,未来国内种猪生产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摘 要

引言。 近年来国内种猪更新的品系结构有着较为明显变化,而在生猪繁育过程中,不同品系种猪生物性状之间的差异,将明显影响后代猪群的生产性能。因此,本文将以不同种猪品系之间的差异为视角,研究分析当前进口种猪品系结构的变化以及背后所反映的行业趋势。

国内种猪以进口为主,品系间存在生物特性差异。 国际上生猪育种模式主要分为协会或组织引导的联合育种体系、国家生猪育种计划以及国际化育种公司,并按照不同的育种体系区分种猪品系。目前我国核心育种场饲养和扩繁的种猪品种主要包括美系、法系、丹系以及加系。从生长特性上,美系、加系种猪的生长性能相对优秀,饲料转化率较好,同时美系种猪具有耐粗饲、环境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在繁殖性能方面,丹系种猪具备明显的高繁殖性能优势,根据《InterPIG 2022》数据,2022年丹麦生猪养殖的PSY高达34.14,而法国和美国生猪养殖的PSY分别为30.38、27.81。

养殖精细化推动丹系占比提升,集团场通过多品系结合选育。 目前国内核心种猪群仍旧以美系种猪为主,在养殖管理规模化、精细化趋势下,丹麦进口种猪数量大幅增长,20-23年丹麦进口种猪数量占比为33.74%,成为我国最大种猪进口国。区域结构方面,由于不同区域规模化程度及消费习惯差异,华北、华南区域更加偏好丹系、法系猪,华中、华东区域侧重于美系、加系猪。此外,集团场在养殖精细化、饲料配方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其在饲养品系选择上更多考虑高繁殖性能、肉质品相较好的丹系。根据新猪派,在全国前30的集团场中,丹系种猪的占比高达37%。同时集团养殖场整体重视种猪育种,通过选育多品系种猪进行配套系育种,以发挥各品系的基因优势。根据新猪派数据,头部集团养殖企业种猪品系结构一般在3品系以上。

投资建议。 随着国内生猪育种技术提升及育种体系的完善,未来国内种猪生产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考虑到育种研究的长期性,种群质量提升对行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相对缓慢,同时猪病疫情等短期因素也会影响整体生产效率。自23年以来,行业母猪存栏持续去化,未来产能缺口或逐步显现,猪价、企业盈利均有望超出市场预期。

风险提示

猪价波动风险、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动物疫病风险、食品安全等。


正 文


一、引言

当前国内出栏商品猪以进口猪为种源的外三元猪为主,根据《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年度遗传评估报告(2022年度)》,2022年国家核心育种场中瘦肉型品种(即三元杂交扩繁体系)国家核心场数量占比达到89%。 同时,相较于欧美国家,国内生猪育种整体起步较晚,每年仍需进口约10000头原种猪作为育种素材补充。

近年来,国内种猪更新的品系结构有着较为明显变化,而在生猪繁育过程中,不同品系种猪生物性状之间的差异,将明显影响后代猪群的生产性能。因此,本文将以不同种猪品系之间的差异为视角,研究分析当前进口种猪品系结构的变化以及背后所反映的行业趋势。


二、国内种猪以进口为主,品系间存在生物特性差异

(一)种猪是繁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按照不同育种体系区分品系

生猪繁育需要经历四个代际:曾祖代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商品代种猪,通过品种选育获得最有利于生猪生产效益的生长特性或繁殖特性,从而选育出具备稳定、良好生物遗传特性的配套系。而现代生猪育种是以瘦肉型猪为培育方向,主流的生猪杂交育种体系基础是选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作为曾祖代种猪,通过系统配套产生杂种优势。

目前,国际上生猪育种模式主要分为协会或组织引导的联合育种体系、国家生猪育种计划以及国际化育种公司,并按照不同的育种体系将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又分为不同品系。

1. 协会或组织引导的联合育种体系:通过协会或者组织的联合引导,在多个核心育种场之间进行遗传交流和评估,将各个核心育种场的遗传素材整合,从而形成核心种群,进行统一的遗产评定和种猪选育。目前,国际上知名联合育种体系主要包括美国国家种猪登记协会(NSR)、加拿大生猪改良中心(CCSI)等。

2. 国家生猪育种体系:由政府部门牵头介入的国家育种体系,主要包括丹麦全国生猪育种计划、德国联合育种计划(BHZP GmbH)等。

3. 国际化育种公司:由大型专业化育种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联合育种,主要包括PIC公司(Pig Improvement Company)、法国科普利信集团旗下的Nucleus种猪基因公司、荷兰的海波尔(Hypor)、加拿大加裕公司(Genesus)等。

(二)生物特性差异:丹系具备高繁殖性能优势,美系侧重于耐粗饲

根据种猪扩繁系数,生猪从曾祖代到商品代的扩繁系数可达600-900。因此,不同品系种猪之间生物性状的细微差异,就可以对商品代生物特性和生产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核心育种场饲养和扩繁的种猪品种主要包括美系、法系、丹系以及加系,而不同种猪品系在种质特性和生产性能上有所差异。

从生长特性上,美系、加系种猪的生长性能相对优秀,饲料转化率较好。根据《不同品系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种质特征及生产性能比较分析》数据,美系、加系种猪达到100千克日龄仅需要约147天左右,而丹系、法系种猪达到100千克日龄则分别需要约156天、175天。但美系、加系种猪的瘦肉率相对较低,其中美系种猪的100千克背膘厚最高,达到17.72毫米。

此外,相较于美系种猪,丹系种猪对于饲料营养需求较高,在饲料配方上要求高氨基酸、高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对于饲料配方的精细化和养殖管理要求相对较高;而美系种猪则具有耐粗饲、环境适应性较强的优势。

在繁殖性能方面,丹系种猪具备明显的高繁殖性能优势,丹系长白猪的窝均总产仔数可达14头以上,窝均活仔数可达12头以上;而美系猪在繁殖性能上表现相对较弱,美系长白猪的窝均总产仔数仅为11头左右。根据《InterPIG 2022》数据,2022年丹麦生猪养殖的PSY高达34.14,而法国和美国生猪养殖的PSY分别为30.38、27.81。



三、养殖精细化推动丹系占比提升,集团场通过多品系结合选育

(一)国内种猪品系以美系为主,规模化背景下丹系猪占比持续提升

在种猪品系的选择及繁育过程中,需要考虑生长特性、繁殖性能以及肉质之间的平衡。而养殖户通常会根据自身的养殖管理水平、饲料配方技术等因素,选择更为合适的种猪品系。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养殖场以及散户群体,其整体的饲料营养配方技术、养殖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因此更多选用耐粗饲、环境适应性较好的美系猪饲养。目前,国内核心种猪群仍旧以美系种猪为主,根据新猪派数据,截至24年3月,在国内生猪核心育种场中,有27%的核心育种场饲养品系为美系,而丹系、法系、加系核心育种场的占比分别为21%、21%、18%。

近年来,生猪行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速提升,集团场、规模养殖场市占率快速提升,进而使得行业整体养殖管理趋于精细化。在养殖规模化、精细化背景下,国内种猪进口品系结构以及核心育种场的饲养品系结构有较为明显改变,高繁殖性能、饲料营养需求高的丹系猪占比逐步提升,而美系猪占比有所下降。

根据中国种猪信息网和新猪派数据,2020年以来丹麦进口种猪数量大幅增长,是20-23年丹麦、美国及法国进口种猪数量占比分别为33.74%、27.4%、24.02%,丹麦成为我国最大的种猪进口国;从国内生猪核心育种场的饲养品系结构看,丹系核心育种场的数量占比从23年18%提升至目前的21%,而美系核心育种场的数量占比从23年的32%下降至目前的27%。

(二)品系结构区域性差异:华北、华南区域偏好丹系、法系种猪

此外,国内不同区域对于种猪品系的偏好亦存在一定差异,华北、华南区域更加偏好丹系、法系猪,华中、华东区域侧重于生长性能更好的美系、加系猪,西南区域对于种猪品系的选择则相对均衡。根据中国种猪信息网披露的种猪销售平台,华中、华东区域明确销售美系、加系种猪的销售平台数量最多,高达18个;而华北、华南区域明确销售丹系、法系的种猪销售平台分别为11个、7个,比例明显高于华中、华东区域。

而种猪品系结构的区域性差异背后反映不同区域之间的养殖规模化水平以及消费市场差异。

华南区域整体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消费特点上偏好热鲜肉,因此华南区域养殖户更多选择饲养瘦肉率高、体型好的丹系、法系猪。以广东省为例,21年广东省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户数量占比情况,较全国平均水平低7.62个百分点;在猪肉消费习惯方面,根据肉类360数据,2021年华南区域热鲜肉消费占比位居全国最高,高达81%。

相应的,山东、安徽等华中、华东区域冷鲜肉、冷冻肉消费占比较高,屠宰规模化程度较高,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山东省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数量达28家,占全国总数的16%;养殖结构上看,华中、华东区域中小养殖户数量较多,因此在品系选择上更偏向于耐粗饲、环境适应性强的美系猪。

(三)集团场丹系种猪占比达3成以上,多品系结合发挥基因优势

集团场在养殖管理效率、人员储备以及猪舍装备上普遍优于中小养殖场,而21年来集团场普遍放缓规模扩张节奏,注重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大型养殖集团场在饲料配方营养需求上亦具备明显优势。

因此,集团场在养殖精细化程度、饲料配方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其在饲养品系选择上更多考虑高繁殖性能、肉质品相带来的经济性,对种猪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不高,即更多选择丹系、法系猪进行繁育。根据新猪派数据,在全国前30的集团场中,丹系种猪的占比最高,高达37%,而法系、PIC、美系种猪占比分别为19%、10%、8%。

此外,集团养殖场整体重视种猪育种技术和育种体系建设,因此在种猪品系选择上不会局限于单一品系,而是通过选育多品系种猪进行配套系育种。根据新猪派数据,头部集团养殖企业种猪品系结构一般在3品系以上。

集团场通过多系杂交发挥各专门化品系的基因优势,实现各品系的最大、最快遗传进展,选育出最具经济效益的肉猪。以温氏为例,公司选择4个瘦肉型猪品种,培育5个各具特色的专门化品系,通过杂交筛选出配合力好的五元杂交种猪新配套系WS501。

养殖管理规模化、精细化趋势下,国内种猪品系结构发生较为明显变化,丹系占比明显提升,而集团养殖场依托其育种技术优势,倾向选育多品系种猪进行配套系育种。随着国内生猪育种技术提升及育种体系的完善,未来国内种猪生产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