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京零距离
江苏城市频道被誉为江苏“第一地面频道”,《南京零距离》开创了中国“民生新闻”的先河。好看、好玩、有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株洲  ·  株洲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  2 天前  
班主任家园  ·  开学第一课演讲稿:借哪吒精神,燃开学斗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京零距离

江苏疾控最新提醒!

南京零距离  · 公众号  ·  · 2025-01-04 08:5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江苏省近期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增加情况,特别关注了流感的流行趋势和预防方法。文章指出,随着春节临近,人群流动增加,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上升。文中提到了不同年龄段流感病例数的上升,并强调了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是接种流感疫苗。同时,也提到了其他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如勤洗手、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等。最后,特别提醒婴幼儿和老年人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应注意防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加,流感呈上升趋势

江苏省近期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多,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呈上升趋势,但未超过去年同期最高值。目前主要以流感为主,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还包括鼻病毒、人偏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

关键观点2: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专家提醒,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应及时接种。其他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等。

关键观点3: 婴幼儿和老年人是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控

婴幼儿和老年人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较高。因此,对这些重点人群要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建议早就诊早治疗。


正文


近期,江苏省内各级医院呼吸科门诊前来就诊的 呼吸道感染患者激增

从江苏省疾控中心了解,2024年12月以来,我省哨点医院门急诊监测结果显示,哨点医院门急诊 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但未超过去年同期最高值。 近两周主要以流感为主 ,其它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还有鼻病毒、人偏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


随着春节临近,人群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大家十分关心如何减少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 冬春季节如何做好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流感呈上升趋势,甲流占比大

2024年12月中旬以来,流感的发病数同样呈现上升趋势,5-14岁的学龄儿童及4岁以下的婴幼儿报告病例数较多,各年龄段报告的病例数均有所上升。”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鲍昌俊介绍,通过分析历年监测数据和流行趋势, 目前我省已经进入流感中强度流行期。

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与2023年相比,2024年进入流行季节的时间稍晚,目前的病例数与阳性率均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但上升的趋势和幅度与2023年类似, 预计未来1至2个月内,流感病例数仍可能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健康人群

能提前服用“明星药”预防吗?


不赞成。
抗病毒药物是预防流感的辅助措施,不能代替流感疫苗在预防流感中的作用。
而且为了减少耐药病毒株的出现 不推荐 常规使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 不建议 因社区、学校等流感流行而对健康儿童或成人使用奥司他韦进行预防。


如何避免中招, 接种疫苗管用吗?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个传一个,一不小心就中招,很多人都琢磨着如何避免感染。

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鲍昌俊提醒,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其他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


1. 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睛 (如揉眼)、鼻子(如挖鼻)和口腔(如掏牙),注意咳嗽礼仪;


2. 保持环境通风。 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可定时开窗通风,在室温合适的情况下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低于30分钟;


3. 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封闭场所 ,如在人员密集场所或身边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员时,应佩戴能防飞沫的口罩(如一次性医用口罩),口罩要同时遮住鼻和口。



另外,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在学校等集体单位高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人群以学龄儿童为主, 学校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需要做好缺课监测、病例隔离管理、卫生清洁,空气流通、预防性消毒、防护知识宣传等事项。

特别提醒
婴幼儿和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建议早就诊早治疗!


婴幼儿和老年人群 是呼吸道感染的 高危人群 感染流感等病原后 出现重症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所以这些高危人群是防控的重点人群,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重点单位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高危人群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建议早就诊早治疗,降低重症发生的风险。”鲍昌俊说。


最后,家庭中如有人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 可以通过规范佩戴口罩、分泌物等用袋子收集包裹、经常洗手减少接触公用物品 ,尽量 避免与家中老人和婴幼儿接触 ,做好环境通风等措施 降低传播风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