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的困惑
以政治学的思维,看待困惑的世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的困惑

作为政治分析方法的中心/外围分析 | 你身边的政治学Siri

政治学的困惑  · 公众号  ·  · 2024-06-15 22:09

正文


编者按:

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抑或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旦出现了分化,围绕稀缺资源便会出现中心和外围。作为现代政治分析中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今天政治学Siri就带领大家来了解 中心/外围分析


一、中心和外围的二分法


中心和外围(center and periphery)是一对揭示社会分化和政治分群的地理因素的概念。 它们涉及到政治集团的领土基础,这些政治集团所关心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和(或)文化上的东西。因而,中心与外围和它们同社会主流在地理和社会上的疏远程度有关,它们既可以指领土,也可以指社会集团。由于中心和外围在国与国之间可能实质上有较大的差异,因而这两个概念较难在经验分析中加以应用。这种二分法涉及了一国内所有地区间的全部关系。因为一国可能没有、或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心,没有、或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外围。这样,这些关系便可能至少有9种不同的形式。在分析国家和民族统一构设的内在联系时,这两个概念最为有用。在这种分析中,它们被当作一个空间原型的两个因素, 其中,外围从属于中心的权威。 在这个原型中 中心代表权威的所在地,而外围则代表那些在地理上最远离中心,但仍处于中心控制下的领土范围内的地方。


二、何谓中心?何谓外围?


中心是现代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它们是领土中享有特权的地方。 在这片领土中,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主要资源的占有者往往集中于决策的机构。三种资源高度集中于一小块地区表明领土结构是单向的。与此相反,不同类别的决策机构在地理上明显地分散于几个地方,则表明领土结构是多向的。在后一种模式中,不同类型资源的占有者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存在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中心,每一个中心都有各自的权贵集团。中心也可以通过观察人们做什么来加以辨别:他们谋生的方式,他们所参与的合作活动的网络。从人的活动来看,作为权威和服从的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中心是那些处于领土系统中集中了最大多数有能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的那些人的地方。中心在处理和远距离传达信息和命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把握中心结构的关键概念是资源、距离和信息渠道:中心掌握了资源占有者之间进行的大量跨领土的交换;它总是靠近领土中资源丰富的地区;它控制了信息的流转,这通常是通过在领土范围内推广标准语言以及控制一系列协商与指导机构来实现的。


外围至多只控制自己的资源,总是与其它地区相隔绝,对它们的领土范围内的信息总流转贡献不大。 一个外围依赖一个或者更多的中心,对自己的命运没有多少把握。它总是维护其文化特色,具有至少是某种最低限度的独立身份感。这通常由不同的语言和(或)宗教体现出来,但外围只有最低限度的资源来维护其特性。它常常是一块被征服或被合并的领土,由忠于中心的官员管辖,这些官员对外围的愿望不太理会,他们更关心的是来自一个遥远中心的指令。一个外围与统治中心之间有一段距离,它与后者的交换代价高昂并处于不利地位。一般来说,外围的经济很不发达,或者它的经济依赖单一的商品,这使它极易成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受害者,而对这类波动,它几乎或完全没有控制能力。外围性可以存在于3种不同的公共生活领域之中,即政治、经济和文化。 不论在什么领域,外围都依赖一个或更多的中心,离开后者就不可能理解它的状况。距离是产生依赖的关键。 距离构造了区域经济。它影响并且能够对国家构造施加限制。 中心与外围之间相距越远,对后者控制的代价就越大。同样,文化差距(比如语言)越大,信息流转被扭曲和阻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中心与外围的解释性与应用


在国家和国家构造、民族构成的3个领域的层面上,即政治、经济和文化中,中心与外围的作用是相互的。 至少有一些中央权威机构轻易地渗入了外围的边界。渗入的种类和程度影响着外围和国家双方的结构。因而,对中心与外围关系的分析应当注意3种类型的跨边界交换: 经济交换 (商品、服务、劳动力、投资、信用、资助的输出和输入)、 文化交换 (信息、规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神话、宗教仪式)、 政治交换 (战争、侵略、精英联盟)。虽然这些类型的交换构成了中心与外围关系的主要层面,这3个子集合并不必然只形成一个单一的集合体。一个被合并的外围可能逃避其经济对政治上的依赖。文化同化不一定是政治渗透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比如威尔士)。 无论如何,中央集权和边界渗透是一个持续不断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中心的外围可能发觉要维护原先的文化特色已变得更加困难。


中心与外围关系分析对欧洲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是由S·M·利普塞特和斯泰因·罗坎提出的。 他们把在民族统一构设时期形成的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冲突或妥协关系视为欧洲政党制之间存在差异的3个因素之一。此外,他们用中心与外围二分法来解释某些欧洲国家中存在的保护本地利益的政党的原因。 无论如何,中心与外围关系的组成成分具有各式各样的组合形态,这些成分应当以发展的观点来加以研究。 在个别案例研究中, 我们必须了解外围与中心之间的边界的强度和明确性:外围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依赖于中心?哪些部分和团体最顽固地抵制撤销边界和进一步的领土一体化?再者,不能孤立地对一个国家进行研究,还必须从更为广阔的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和地理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各个中心与外围关系。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得出每一个外围的相对特性。外围性必须根据该外围与政府之外不同领土中心的距离、对国际贸易网络的接近和依赖程度、在整个国家所有文化集团中的文化独特性程度而加以衡量。虽然已进行过许多例有关中心与外围关系的国别研究,而更广泛的比较研究一直局限于欧洲, 在那里,国家和民族统一构设的过程极为复杂。


参考文献

[1] 米勒, 波格丹诺.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126-127



Siri板块是政治学的困惑平台的一款

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名词解读专栏。

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

任何纸质或网络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如您对我们平台有任何意见或建议,

可在文章底部进行留言;

欢迎广大读者向我们投稿,

唯一公共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赏金额全部归作者所得。


编辑 | 焦    磊

审校 | 刘倩雨

(图片选自网络)


往期精彩 : 作为政府组织原则的分权与制衡 |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困境 | 阶层与阶级理论 | 治理能力 | 自由 | 社会分层 | 民族主义 |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 普京主义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未来 | 领导小组 | 协商民主 | 话语 | 权威 | 社会达尔文主义 | 极化多元制 |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历史沿革 | 地缘政治理论 | 代表制 | 责任政府 | 均势理论 | 公意与让—雅克·卢梭 | 政治腐败 | 政治发展理论 | 代议制政府 | 议会主权说 | 议会制度 | 集团理论 | 吉田路线 | 行为主义 | 政治社会学 | 国家的起源 | 非暴力反抗 | 公民社会 |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动员能力 | 行政法的红灯、绿灯和黄灯理论 | 寡头统治铁律 | 政治暴力与革命 | 悬浮议会 | 社会民主党 | 政治参与 | 军政关系 | 央地关系与地方治理 | 半民主制 | 国家能力 | 功利主义 | 内阁制政府 | 宪政 | 政治社会化 | 分税制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