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T32 MCU 雅特力科技  ·  AT32讲堂090 | ... ·  6 天前  
AT32 MCU 雅特力科技  ·  AT32讲堂090 | ... ·  6 天前  
电脑吧评测室  ·  【八测】3A平台发力!9800X3D+瀚铠R ... ·  6 天前  
电脑吧评测室  ·  【八测】3A平台发力!9800X3D+瀚铠R ... ·  6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影驰PSD01移动固态硬盘评测:iPhone ... ·  6 天前  
EETOP  ·  直播报名:触摸感应技术及解决方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苹果嫌专利贵 高通:消费者可以半价拿走iPhone?快充技术领域,OPPO缘何能一枝独秀?库克被发现测试血糖追踪仪

集微网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5-19 07:38

正文

1.苹果嫌专利贵 高通:消费者可以半价拿走iPhone?;

2.快充技术领域,OPPO缘何能一枝独秀?

3.家用服务机器人技术支撑提高: 专利战推动行业洗牌;

4.从Uber和Waymo的官司,看激光雷达和专利竞争;

5.Apple Watch新专利:屏幕横跨表盘和表带;

6.库克被发现为Apple Watch测试血糖追踪仪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苹果嫌专利贵 高通:消费者可以半价拿走iPhone?;


全球手机芯片龙头高通(Qualcomm)和苹果之间的专利战火未歇,针对苹果表态不愿再付专利授权费用,高通执行副总裁暨总法律顾问Donald J. Rosenberg形容,消费者也不能自己认为iPhone只值半价,就不顾店员反对,付了半价就自己拿走手机。


Rosenberg指出,苹果作法完全拒绝法律约束范围,采取自助的方式,自己下结论,认为高通多年来为发明收取的费用太高,所以自己决定不付费,「只因为不喜欢你们收费,所以不愿意付费。 」


他举例,苹果的行为就像消费者走进苹果商店买iPhone,却只想付一半的钱,不管店员不同意就拿走手机一样;手机是有形资产,专利是无形资产,这是一样的行为。


高通与苹果为了专利授权费用兴讼,高通昨(17)日进一步宣布,在美国控告鸿海、纬创、仁宝及和硕等四大苹果代工厂,要求支付积欠的专利授权费用,但强调双方合作关系不会改变。


虽然高通不愿说明欠款总额,不过,过去该公司在法说会上曾表示,苹果曾对外表示高通积欠苹果约10亿美元款项未还,苹果代工厂积欠的专利授权费用大约等于这个数字。 外界解读,这代表四大苹果代工厂约欠高通10亿美元、折合新台币约300亿元。 经济日报



2.快充技术领域,OPPO缘何能一枝独秀?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是OPPO公司3年前为宣传其快充技术而提出的广告语,虽然来自我国广东的这家手机厂商已在去年将其宣传重点转移至拍照技术,但这一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已使得“VOOC闪充”成为其旗下手机最亮眼的标签之一。手机快充技术不只OPPO公司一家独有,但为何其在国内能够大获成功?本文中,笔者从OPPO公司的专利布局情况入手一探究竟。

  

快充技术登上舞台

  

智能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为了提高握持手感还是减轻操控的疲惫度,“轻、薄”已然成为每个手机厂商都在追求的目标。随着智能手机不断“瘦身”,电池空间也越来越小,加之锂电池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手机电池的储电能力逐渐难以满足用户对于智能手机的续航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便携充电宝作为不可更换电池的替代品而大行其道,但其安全性、便携性均存在不足。至此,快充技术逐渐走上舞台。

  

众所周知,减少充电时间必须提高充电功率,通过提高电压和/或电流可达此目的。目前市面上流行高压快充(提高电压)和低压快充(提高电流)两种技术,前者以美国高通公司的QuickCharge(QC)为代表,后者以OPPO公司的VOOC闪充为代表。

  

手机锂电池一般支持4伏左右的电压输入,高压快充以高电压如9伏、12伏等输入手机后,手机内转换电路降压增流,在此过程中存在功率损耗并转换为热量从而导致手机发热,如果同时操作手机,发热现象将更加明显。但该技术的兼容性好,以美国高通公司为例,不少手机厂商都使用了该公司支持快充技术的处理器,因此充电设备几乎可以通用。而低压快充在电源适配器完成电压转换,输入手机的电压与电池电压保持一致,手机不会产生额外热量,但其兼容性较差,需要一系列专用的的适配器、充电接口和内部电路。

  

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OPPO公司并非最早进军手机快充领域的企业,但为何其快充技术广受关注?除了成功的商业营销,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边充电边操作手机已经成为很多用户的习惯,充电时手机发热使得很多用户担心电池爆炸而影响人身安全,这成为充电速度慢之外的另一痛点。虽然高压、低压快充都能解决充电速度慢的问题,但只有低压快充才能减少充电时的发热量。也就是说,OPPO公司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把控是获得成功的一大关键。

  

此外,为了实现低压快充,OPPO公司的专利储备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中检索发现(检索日2017年4月17日),OPPO公司从2012年开始,针对快充技术提交了130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0件(20件发明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30件。

  

笔者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OPPO公司于2012年7月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并在2015年获得授权,该专利涉及分阶梯多档位恒流充电,通过提高恒流充电时间来缩短整体充电时间,这是其核心技术之一。随后,OPPO公司在2013年提交了涉及USB接口和插头的专利申请,以支持大电流充电,并提出了通过改进逻辑控制手段提高大电流充电电池充电速度的方案。

  

笔者通过分析OPPO公司专利申请变化趋势发现,OPPO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增多始于2014年,仅2014年1月28日其便提交了23件专利申请。笔者认为,这与首次搭载VOOC闪充技术的旗舰手机OPPO FIND7于2014年3月底发布不无关系。在这23件专利申请中,13件涉及充电保护机制,2件涉及充电系统的硬件设计,8件涉及用于实现快充的逻辑控制方式。由此可见,OPPO公司相当重视大电流充电时的充电保护,例如通过监测适配器和电芯参数实现保护、通过充电接口通断和熔丝实现保护等。此外,OPPO公司提出了支持大电流充电的相关硬件结构,通过在硬件层面增加充电回路来支持大电流充电。在逻辑控制方面,其通过分处手机内外部的充电控制模块、适配器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充电模式的适应性调整,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

  

在首次发布了VOOC闪充技术后,OPPO公司并没有停止创新步伐,在2014年下半年继续提交了19件专利申请,包括实现大电流充电的电路和控制方法、充电保护机制、大电流充电时的降温方式、低温环境下快充的解决方案以及移动终端快速互充技术等。

  

2015年,OPPO公司在充电保护机制方面继续发力,提交了8件专利申请,主要涉及闪充条件判断、接口过载保护等。同时,其在快充电路方面也有所创新,提交了涉及对电源适配器、电子连接器插舌和移动终端等上下游充电电路结构改进的专利申请,以及一些关于快充的辅助手段,如智能化充电、线缆类型的自动识别、电源适配器的升级等方面的专利申请。

  

2016年,OPPO公司共提交了66件专利申请。其中11件涉及充电保护机制,52件涉及实现快充的软硬件技术、电源适配器、USB插头、电池本体及内部充电电路、移动终端充电电路等电路结构或相关控制方法。此外,OPPO公司还提交了2件用于解决散热问题的专利申请,以及1件关于两个移动终端间快速互充的专利申请。从数据统计上看,相对于充电保护,OPPO公司在2016年更关注于快充技术本身,加大了实现快充的软硬件的研发力度。

  

整体来看,OPPO公司大力进行专利保护的2个技术分支分别为实现低压快充的软硬件技术和充电保护机制。由此可见,OPPO公司在低压快充以及充电保护两方面均拥有不少技术积累,从而解决了用户对于快充和安全的两大痛点,成为其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中国知识产权报



3.家用服务机器人技术支撑提高: 专利战推动行业洗牌;


近年来,家用服务机器人在全球兴起,其中尤以扫地机器人最为常见。然而发展数年之后,家用服务机器人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在5月16日的中国机器人峰会现场,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在谈及“家用服务机器人的时代何时到来”时,将原因首先归结为技术支撑。“机器人进入家庭,需要具备一定的作业能力,然而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技术支撑较为欠缺。”曲道奎说。


但技术本身的瓶颈并非全部,另一方面是“以次充好”产品的存在。以普及度相对较高的扫地机器人为例,“扫地机器人是市面上扫地清洁的新品类,其诞生初衷是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拥有更多的选择方案。”5月16日, iRobot(IRBT.Nasdaq)CEO科林·安格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要达到好的使用体验,对产品本身技术层面有许多要求。然而,目前市面上拥有一些造价较低、质量不高、扫除效果不彻底、体验不佳的产品。新用户在最初体验时选择了这类低端产品,就容易形成失望感。”


用户对单一产品失望并不鲜见,但可怕的是,在冉冉升起的新兴品类中,这种失望感会传染。“用户很容易对整个行业产生顾虑,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品类。这对整个行业是一种伤害。”科林·安格尔说。


渗透率严重不足


“扫地机器人就是一个玩具。”在用过几次某国产品牌的扫地机器人之后,刘先生得出了这个结论,“现在家里主要还是自己清洁地板,无聊的时候才打开扫地机器人,看着这个小笨蛋自己转着跑跑。”


“小笨蛋”是王先生对扫地机器人历来的认知。他抱怨称,扫地机器人经常容易卡在茶几或沙发下面,或者在原地打圈圈。将扫地机器人从困局中“解救”出来后,没过多久,它又回到原先的地方继续打圈圈。清洁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这一感受并非孤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尽管首款扫地机器人诞生于1996年,近几年扫地机器人也跟随人工智能大潮迅速发展,但这个行业却仍旧难以摆脱“前景一片向好,渗透率严重不足”的魔咒。


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和中国是目前扫地机器人的两大主要市场,但就算是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其家庭智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为16%,而国内沿海地区智能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则为4%-5%,内陆地区的渗透率低至0.5%。


“从本质上来说,目前大多数扫地机器人产品无法满足用户的清洁需求,这是其渗透率迟迟难以提升的原因。”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创新创业事业部经理王高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并且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外观雷同、品质混杂,普通用户很难在购买时辨别优劣。”


艾瑞咨询分析师赖贞分析称,无论从产品质量、市场教育与推广,还是到产品体验方面,扫地机器人都未形成一个成熟有效的体系。“许多标榜‘智能’扫地机器人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智能化’,例如重复行走路线、清扫不干净、经常‘碰壁’等,总体来说,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让消费者满意。”


在科林·安格尔看来,价格低廉的产品很难对技术形成持续投入,进而造成品质不佳,而用户最初使用的往往是这类“便宜货”,因此对整个品类形成不好的印象,认为这个品类是不值得信任的。


“用户信任需要良性循环,而这个过程中需要资金持续投入技术迭代创新之中。因此我们从不考虑降低价格以进行市场竞争的策略。”科林·安格尔表示,“2017年,iRobot预计会将去年12%的营收、约1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创新研发上。在iRobot产品的价格组成中,首先是确保价格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研发的能力,其次是在构建扫地机器人品类时所需的市场品宣投入,以及一定的投资回报。”


iRobot发起专利战


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体现为iRobot最新的产品。在5月17日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iRobot一口气推出Roomba 9系、8系及6系扫地机器人。


据介绍,这些产品全部搭载iAdapt®情景规划算法的多重模式自动智能切换技术,每秒可做出超过60次决策,在9系中还首创采用三种不同维度的传感器系统,包括轮胎里程计、光学流动信号反馈系统及视觉运算处理技术。


“这是我们最为独特的技术之一。”科林·安格尔表示,通过这三套系统的叠加配合,扫地机器人不仅不会受困于不同的家居环境,更可以绘制家庭地图,时刻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环境,为服务未来智慧家庭打下基础。


而在今年,iRobot另一个改变是,加大了对专利保护的力度,这也意味着,除过去的价格战之外,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专利战或将开打。


近日,iRobot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了“337调查”,掀起一场波及全球市场的扫地机器人专利大战。iRobot在指控中指出,包括全球11家企业侵犯其6项专利,其中不仅有美国、加拿大等竞争对手,也涉及3家中国企业。


“实际上,iRobot被侵犯的专利囊括数百项,我们仅从其中挑选了6项。”科林·安格尔表示,“比较明显的侵权项包括边刷、防边缘跌落、多种工作模式设计等。”


廉价的复制模仿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商业运营中,后来者有许多优势,第二名、第三名可以去模仿或参照市场领军者,省去许多研发成本。”科林·安格尔指出。


一旦专利战开打,部分企业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扫地机器人技术涉及传感器、路径规划、指令反馈等多个方面,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国内厂商中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扫地机器人企业并不多,缺乏核心专利技术,导致品类落后于国外的同期产品,同时也会让国内厂商受到专利战困扰。”赖贞直言。

21世纪经济报道



4.从Uber和Waymo的官司,看激光雷达和专利竞争;


近日,Waymo和Uber的案件有了新进展。Uber被要求返还盗窃的机密文件并进行调查,案件主角莱万多斯基也停止了激光雷达相关工作。Waymo为自己的委屈讨了个说法,Uber也因为不必完全终止自动驾驶工作而松了口气。


关于两家公司的案件梳理,网上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版本。这篇文章不会再花大量篇幅复述其中的“爱恨情仇”,车云菌主要想说的有两件事。


第一,除了控诉莱万多斯基离职前下载14000份秘密资料窃取商业机密,Waymo还单独指控了Uber侵犯了自己的三个激光雷达技术专利。为什么对激光雷达这么紧张呢?


第二,这起案件被不少人视为自动驾驶专利案的开端,两家公司因为知识产权掐架,专利对从事自动驾驶公司而言意味着什么?公司又该如何保护自己辛苦研发的技术呢?


Waymo为什么这么宝贝这个激光雷达?

在向法院提交的文件中,Waymo是这么介绍它的:拥有360度的探测视野,可以探测车流、行人、自行车和行车时需要注意的障碍物。它的成本会大幅削减,只有Velodyne64线激光雷达的10%,Waymo量产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会搭载这款激光雷达。


介绍中,成本下降90%的信息点十分吸引眼球。要知道,价格过高是激光雷达大规模用于自动驾驶汽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Waymo能做到这点,用了什么妙招?


Uber侵犯的三个激光雷达专利大致解释了降价思路。


左边是Velodyne64线内部设计,右侧为Waymo专利中激光雷达图示


一个方法是收发模块的特殊设计。上面是Velodyne64线产品和Waymo激光雷达的比较图。Velodyne64线产品中,激光光束发射和接收处是分开的,但是根据8836922号专利介绍,Waymo改进了设计,发射接收光束共用了一个光路。


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小型化产品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细致校准收发模块的时间,不会因为细微的误差而影响整个激光雷达系统的精度。


另一个降低成本的方式在于简化了激光雷达系统核心部分激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可以控制激光发射和接收的路径)和激光雷达预准直系统(让发散的激光变成平行光),专利号分别是9368936和9086273。 


Waymo这么宝贝激光雷达是有原因的。Waymo7年前就开始花费重金持续在激光雷达技术上投入,为其耗费了数千万美元和数千小时的工时,才有了目前的这些成果。对Waymo来说,这个激光雷达是自己“最重要的财产”。


这个“最重要”不仅体现同类产品相比的竞争力上,从整个自动驾驶系统层面来看,激光雷达也是直接影响感知和定位,不可缺少的核心零部件。


和摄像头这类被动传感器相比,激光雷达可以主动探测周围环境。因为激光光束更加聚拢,所以比毫米波雷达拥有更高的探测精度。在自动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中,激光雷达可以对周围环境实时3D建模。而且配合高精度地图运用激光SLAM帮助自动驾驶汽车定位,比单用GPS和惯导要更加精准一些。


Waymo已经有了母公司谷歌的地图资源,如果能同时掌握激光雷达这个至关重要的传感器,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自动驾驶系统,Waymo就已经集齐了自动驾驶所需的多个关键技术,竞争力可以上升好几个级别。


因此,当Uber的行为触及了Waymo多年来憋的产品大招,并且这个产品会影响到整个技术体系,甚至关系到最终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Waymo选择对簿公堂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动驾驶专利竞争已经上演


对于如此重要的技术,Waymo选择了商业秘密保护以及申请专利。这也是目前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两种形式,前者是直接对技术采取保密措施,后者是公开技术方案换取在专利有效期内对该技术的独占实施权。


近年来,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创业公司越来越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开始得到关注。


一方面,自动驾驶还在发展初期,新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还要为此承担风险,因此很多公司会利用法律途径来保护原创技术。另一方面,自动驾驶的人才珍贵且稀少,核心员工的流动很可能会带来技术泄露的风险。


因此,知识产权律师范相玉建议,除了直接采取保密措施将技术成果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创业公司可以用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技术成果。无论是基础技术还是高精技术,只要符合授予专利的条件,都应该申请专利。


对于自动驾驶这个仍然较为新兴的技术领域而言,很多技术都处于试验阶段。企业完成了技术发明以后,形成商用产品之前,往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调试。真正形成成熟的商用产品可能需要比较长的周期,而且很有可能按照相同的技术路径最终生产出成熟商业产品的并不是技术的原创者,或者也有可能被离职的员工带到别的企业进行进一步的研发、使用。


因此,专利申请并不一定要等到有成熟的产品之后再申请专利,对于较为前沿的技术,可以采取先占申请的策略——企业完成了发明创造后,只要该技术方案具备专利性,不必经过详尽的技术细节和产业化论证,可直接申请专利,提前在技术发展的路径上占领制高点。这样,即便其他企业在该发明创造的范围内进行改进形成商用产品,在实施时也需要向专利权人支付许可费。 


当然,企业也可以在该发明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得到的成熟的商用产品申请专利,但是申请的时机要放在产品公开之前,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专利技术的保护体系,有了这样一个完备的专利技术体系,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定的技术垄断优势,即便是企业被并购,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估值。


需要注意的是,专利除了可以保护产品,也可以是对前沿技术的跑马圈地。


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有不少公司通过专利来获得竞争上的垄断性优势,并且通过授权专利使用而从中收益。德国慕尼黑专攻知识产权法的Grunecker专利律师(Grunecker Patent Attorneys)统计过2010年到2015年自动驾驶专利申请的情况。发现国外零部件供应商以及OEM都在大量积累专利,以此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但表中上榜的中国公司数量为0。



这一现状值得中国研究自动驾驶公司引起警示。因为当国外公司在关键的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专利布局,中国公司再使用技术时的自由支配度就会下降。如果要使用其他公司已经申请专利的技术,就不得不获得授权。这一情况必定会阻碍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


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中国公司并不具备优势。自动驾驶所需的新技术为这一现状带来转机。国内的公司有机会从以往的简单模仿到有意地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虽然从复制到自己创新又难免借鉴的时候一定会有专利案件的发生,但是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也会慢慢在技术专利上积攒起自己的优势。


车云小结

很多人把Waymo和Uber的官司视为自动驾驶专利案的起点。因为随着竞争越来越临近产品化,技术逐渐成熟不再有那么多创新,一定会有很多类似的案件发生。这一现象也在提醒我们,光看技术可能已经无法判断谁更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看有多少核心专利掌握在手。车云网



5.Apple Watch新专利:屏幕横跨表盘和表带



美国专利商标局今天公布一项与苹果有关的专利申请,专利中发现未来的Apple Watch将会采用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苹果指出,新专利涵盖了可穿戴、可滚动和可折叠显示屏的示例性系统应用。从专利图11开始,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手表设计,包括一块单一连续的覆盖表盘和表带的柔性屏幕。





苹果在一个实例中进一步指出,该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是一款智能手表,包括一个表盘、表带和搭扣。柔性显示屏215、315可以集成到智能手表中,使其可以横跨表盘和表带。而屏幕边框可以最小化,比如少于4-5毫米甚至少于1毫米、0.5毫米,也可能完全消除边框。


手表内部的模块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管理该设备并执行或解译指令。


模块还可以包括通讯单元。在一个实例中,通讯模块还可以包括蓝牙或者WLAN无线收发器,还可以包括1个或多个WWAN收发器与广域网进行通讯,包括蜂窝数据网络。


专利图5A是显示基板的示意性前视图。 MacX                   



6.库克被发现为Apple Watch测试血糖追踪仪


四月初的时候,有报道称为寻求更好的糖尿病诊断解决方案,苹果正在开发新款Apple Watch,可以利用非侵入性传感器连续测量用户的血糖水平。今天据CNBC报道,库克被发现在苹果园区附近佩戴一个血糖追踪仪样机。报道称这款可穿戴式追踪仪与Apple Watch连接,但细节不是很清楚。

据CNBC的描述来看,听起来库克佩戴的追踪仪是一款独立产品,通过蓝牙与手表连接,而不是集成在Apple Watch中的功能。消息源称那个血糖追踪仪是在手表“上”的,可能是以某种方式安装在手表外壳之上来扩展其功能。


CNBC还提到库克曾提起过他在访问格拉斯哥大学的时候一直戴着一款连续血糖监测仪。库克称血糖仪给出的读数可以帮助他调整饮食习惯来控制血糖指标。不过不清楚他所佩戴的设备是苹果自己开发的还是第三方的。


前几天来自BGR的报道也提到过苹果为Apple Watch增加血糖监测的功能,不过苹果可能会采用智能表带的作法,而不是Apple Watch本身。很可能是因为苹果打算避开FDA漫长的审批周期。而智能表带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还不会增加AW的制造成本和售价。不过新功能不会太早出现,至少不会再Apple Watch 3系上出现。MacX


 

集微网推出知识产权微信公共号:“天天IP”,前沿专利动态发布,天天IP、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p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P”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