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
为一名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
实施
湖北首例
自体肺移植手术。
1月21日
最新检查结果显示,
53岁的周先生肺功能恢复良好,
可以出院了。
协和医院胸外科王思桦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周先生查房。
“真没想到,把肺癌切除后,还能把‘旧肺’还回来,现在我的呼吸轻松了许多。”21日,周先生(化姓)展开笑颜。两个月前,家住湖北孝感的他出现
持续胸闷、间歇咳嗽,得了一场流感后更是觉得呼吸困难
,当地诊断为右主支气管占位,对症用药效果甚微。周先生来到协和医院胸外科接受系统检查,发现右主支气管全长均受到肿瘤侵犯,病理诊断为
腺样囊性癌
。
“要把各科室专家都集合起来,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王思桦教授团队立即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胸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右侧病肺会累及全肺,最终患者肺功能会越来越差。”胸外科主任廖永德介绍,
放化疗对该患者肿瘤类型不敏感,呼吸内镜治疗无法根治
,显然手术是势在必行。但是,传统切除手术将导致单侧肺呼吸,“癌细胞是切除了,但是呼吸将大大受限,生活质量堪忧。”廖永德教授说。
可否采取
自体肺移植
技术?这个念头在王思桦教授心里萌发。自体肺移植手术是一项国际新兴手术,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具备资质的医院开展。王思桦教授介绍,该手术的优势在于
既能清除癌细胞,又能保留组织与功能
。医患双方沟通,决定联手“闯关”。
协和医院胸外科手术团队为患者进行自体肺移植手术。
自体肺移植手术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配合及术后管理团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二十余名医护反复评估讨论、多次手术模拟。
手术历时6小时,一系列精密操作一气呵成。打破术后进ICU的常规,
患者术后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
一周后复查显示,周先生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1月21日,周先生接受呼吸内镜复查,
各项指标正常。至此,协和医院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既能切除癌细胞延续生命,又能解决呼吸难题提高生活质量,此举对患者来说是‘一举两得’。”王思桦教授介绍,把病变部分取出、完整切除病灶,是改造重造病肺、变“肺”为宝的第一步;将修剪好的健康部分植回患者胸腔,重新建构患者的肺功能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在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康复训练,可不断提升肺功能。
王思桦教授表示,相比于异体肺移植,自体肺移植的患者
只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凝药,不需要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
。
湖北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是怎么回事?
哪些人适合这项技术?
协和医院胸外科王思桦教授
与记者对话,
回答了这些问题。
↓↓↓
答:目前,对于终末期肺病患者来说,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自体肺移植就是“用自己的肺救自己”,目标是完整切除癌变部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肺功能。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切除癌变部分后,剩下来的健康部分仍可以“为我所用”,但是如何将“边角余料”与原肺严丝合缝地吻合,考验着多学科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近年来,自体肺移植技术在国际上有所开展,但是国内并不多见。
答:准确地说,自体肺移植其实是肺叶移植手术,其前提是患者为单侧肺病损,且仍存在部分肺功能正常。患有气管腺样囊性癌的周先生恰好符合这一特点。人的肺脏分左右两叶,右叶更大,担当着60%的呼吸功能。如果一切了之,周先生将失去大部分肺功能,左肺将不堪重负。现代肿瘤医学强调“多兵种”综合治疗,协和胸外科牵头组建呼吸内科、肿瘤科、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在3个手术方案中反复商讨,一致认为:该患者内科治疗效果欠佳,且时间漫长,只有自体肺移植手术可以一次达到根治效果。
答:
首先是运用传统治疗模式无法获得疗效的患者,
这些传统治疗包括放疗/粒子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其他药物治疗,以及常规外科手术等。在上述患者中,再进行严格筛选,即全肺切除不耐受、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局部晚期肺癌、肺动脉肉瘤、中央型肺癌、支气管胸膜瘘等,
经评估符合手术指征者。
目前接受自体肺移植手术的,以局部晚期肺癌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