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东最生活
最爱广东,最懂生活——大粤网城市生活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国企也中招!官网被挂上 “ ... ·  18 小时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我国程序员数量突破 940 万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美女博主爆改 家用空调外机 ... ·  2 天前  
Linux爱好者  ·  Rust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东最生活

“你好,我来自汕头”

广东最生活  · 公众号  ·  · 2018-03-31 11:29

正文

广东最生活
腾讯大粤网城市生活服务平台

最姐微信:gdzsh520

商务合作微信:124513363


地处广东东部

境内三江入海

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拥有内海的中心城区

这座城市叫做, 汕头



说起汕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星爷「食神」中当做乒乓球的“牛肉丸”。


但似乎很少人会想起来, 汕头,曾经也是改革开放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汕头一县六区 (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



汕头的母亲河--韩江,是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流域,韩江水养大汕头人。小时候老是听老一辈人说, 自己是喝韩江水长大的。



1860年汕头开埠,很多先辈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南洋也就是东南亚地区。因为重视商业,因此也获得不少称号:


#百载商埠#

#中国“主要港口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中国文具生产基地#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开埠后汕头的繁华景象,依稀还能够在照片中看到。




有情有义的汕头人


在外打拼的汕头人时刻纪念着家乡,汕头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林百欣科技中专、林百欣中学和潮阳林百欣中学等都是由“林百欣”出资捐建。



这里走出两位新老华人首富。


李嘉诚 20年里捐资23亿捐建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工学院、长江商学院。 马化腾 在互联网打拼出一片天地后,回乡捐赠1300万元,设立汕头潮南成田镇公益慈善会扶贫专项基金。

我在故土枝繁叶茂

也必将用我的枝叶肥沃一方

是每个汕头人游子的信念



傍海而居,靠海吃饭


鱼饭 ,以鱼当饭 。其 实这是渔民将新鲜打捞上来的鱼洗净后,装在小竹篮,再放在高锅中用海水进行蒸煮。


海水的咸味带出鱼肉的鲜美,不需要任何的调味料,就能吃到最原始的味道。小时候不太喜欢这个,后来离乡后却无比想念,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回汕头吃鱼饭。



薄壳 ,属于汕头人夏天的味道。薄壳肥美鲜嫩,炒制的时候注意火候再加上一把金不换,刚端上饭桌不到十分钟就被消灭完。去吃大排档必须点上一盘炒薄壳,但还是家里炒的最好吃。



生腌血蚶 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食材的鲜味,花蚶用热水烫到开口,温度不能太高,不然失去原味。


掰开后露出鲜红的肉色,吃起来十分鲜甜,“血水”还会顺着胳膊往下流,即便满手沾满“血”却还是吃得停不下来。



达濠鱼丸 ,将那哥或马鲛鱼打成鱼浆,手打的鱼丸爽脆又有弹性,煮汤时下几颗鱼丸,味道立即变得鲜美无比。



南澳紫菜 ,大自然的馈赠。有段时间家里亘古不变的汤,就是紫菜鱼丸蛋花汤,几乎承包了我整个暑假生活。先喝碗汤,再吃饭,是我家的不成文的规定。



靠海吃饭, 怪不得有人说: 海的味道,是没有菜单的。


汕头的粿文化


做粿这项神奇的技能,几乎是每个汕头妈妈的拿手绝活。


什么时节对应什么粿,逢节做粿。小时候大人们常说, 做粿的时候不能乱说话,不然做出来的粿就不雅(好看)了。


红桃粿 是最常见的贡品,咸的馅料一般是糯米饭、猪肉、香菇、虾、板栗、花生碎做成的“香饭”。甜的馅料有绿豆、甜糯米、芋泥。


每当节日需要做红壳桃时,家里所有人都会一起出动,有人擀粿皮,包馅料,一起聊天。



汕头的大部分粿都是选择当下的草本植物,好吃又有保健作用。有句俗话 “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 ,说的就是朴籽粿和栀粿。


朴籽粿 ,因为颜色是原谅色,所以也有人戏称为汕头人的抹茶蛋糕。清明时节采摘新鲜的朴籽叶,加水和大米一起搅拌成浆糊状,再倒到特定的模具中。一个蒸成功的朴籽粿,就是要看上去会“笑”(开花)。



栀粿 ,端午时节除了粽子外还需要栀粿,用纱线牵割成一小块;栀粿甘苦,要蘸着白糖吃,小时候总是分不清栀粿和甜粿有什么区别,大人们就说:吃完栀粿才能去看龙舟赛。



甜粿 是“营老爷”必备的贡品之一。一“seng”(盘)甜粿的好坏,除了要看起来“腊腊”(褐色),甜度和软度也要适中。


这是一项大工程,一份甜粿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蒸制,所以现在有些人为了方便,直接去市场买现成的。



鼠曲粿 ,粿皮是用鼠曲草做的,那时最喜欢的就是帮着大人剪香蕉叶。做好的鼠曲粿要放在剪好的香蕉叶上蒸,刚出炉时还带着清香,又软又糯,嘴馋时一次至少要吃两个。



无米粿 ,粿皮是用薯粉做的,蒸出来之后是透明的,所以也有人叫做“水晶球”。里面的馅料一般都是韭菜、绿豆、红豆、土豆、芋泥.....高中时候总去邮局旁吃无米粿,然后再踩半个小时的单车回家。



草粿 ,是用草粿草做的,清热解毒。夏天的时候,听到铁勺敲击瓷碗的锵锵声,就知道在卖草粿了。那时候物价便宜,五毛钱就能买到半袋草粿。



鲎粿 ,在油锅中煎至成型,然后等熟了之后,老板就会在上面淋上沙茶酱,再拿起剪刀喀嚓剪几下,沙茶酱就流入鲎粿中。这时候再点上一碗凉凉的五果汤,中和鲎粿的油腻,夏天的炎热一下子就被驱走了。



水粿 ,平淡的水粿上面加上自制的菜脯粒,摇身一变成了一道美味,咸甜可口。放学回家的时候,远远就听到推车喇叭里传来“水粿、豆花,冻草粿,海石花....”那时就已经迫不及待准备点盘水粿再加碗冻草粿。




走到哪,停下来都有得吃


以前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放学之后去吃 十二中煎饺 ,再排上好长的队买上一杯草莓冰。



每当草莓成熟的时候,总会有一大批情侣相约来吃 草莓冰 ,男生排队买草莓冰,女生去买煎饺,等草莓冰买到了,煎饺也差不多上桌了。


而像单身的,就只能排着长龙买草莓冰然后再去排煎饺,吃货的世界没有爱情二字。



猪肠胀糯米 ,有人无法接受但又有人爱到疯狂,阿猫就是属于后者。蘸着桔油,甜甜糯糯,真的是要疯狂打call了!


对于喜欢吃猪肠的我来说,简直是心头爱。



广场豆花 ,去人民广场怎么能不能来碗豆花。新装修完的店家还打上了:张师傅,广场老豆花唯我一家无分店。



豆花撒上红糖和花生碎,没有什么水分,黄豆用料特别足,口感很浓厚。为了这碗豆花,早早就去排队,站到腿都酸了,但为了吃上碗广场豆花排多久都值了。



去人民广场野餐的时候,总得跑去买几碗豆花, “姐阿,3碗豆花,打包”, 但可恨的是居然每天下午限量售卖,要是太晚过去卖完了也只好换成碗甜汤,实在是太可惜了。



老妈宫粽球 ,即便是藏身在巷中,依旧是人满为患。口味有咸馅、甜馅、双烹,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吃了就知道)也成了口口相传的广告词。



在汕头,最常见的就是 肠粉粿条铺 了。


小区楼下,学校附近,街头拐角处....中午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去吃肠粉好了。“来去物条肠粉”是汕头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去汕头就要去吃牛肉”,牛肉已经成了汕头一个标签。牛肉粿条汤,每次回汕下高铁必须去吃一碗,告诉自己, “已经到家了,已经在汕头了”。



蟹黄牌方便面 ,即便不是汕头原产,但离乡在外的人总会带上几包;生活拮据的时候,每一顿只吃一包蟹黄面,香味飘到楼梯口,连隔壁宿舍都会跑来蹭吃。




喝粥配点杂咸


早上离不开的,就是碗 白糜(粥) ,“早上吃糜压火”这是每个汕头孩子都听过的话。


一碗白粥,配一点杂咸“唰嘴”,咸菜、贡菜、麻叶、腐乳、脆瓜、橄榄菜....一个精力充沛的早上就这样开始了。


“苦阿苦,吃糜配菜脯”, 像我这种不爱吃菜脯的,都说我是假的汕头人。




沙茶酱 ,汕头百搭的调味料品牌。每次离开汕头去读书的时候,都要带瓶皇牌沙茶酱回去拌饭吃。




有闲就来食茶


“有闲来食茶” 是汕头人的待客之道,饭前要喝茶,饭后也要喝茶,一天要是不喝茶,总是感觉少点什么。


每天去邻居家聊天喝茶话家常,是 属于汕头人生活的小确幸。



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一定要喝上几泡。即使是在外地的汕头人,都有自带茶叶和茶具, 汕头人到底有多爱喝茶?有人这样说:哪怕你是去别人家吵架,也要先喝杯茶再说。



独特的地域风情


正月的时候,汕头的鮀浦、月浦、澄海冠陇和下窖乡、鸥汀等地均有 赛大猪 的活动,各地有各地的方式。


村民会将自家的大猪稍加打扮,比比看谁家的猪更大更美,赛完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抬着大猪向前飞奔,比谁跑的快。仪式非常的隆重,场面十分的壮观。



潮剧 ,汕头的阿公阿嬷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每一段都看不腻,还会跟你讲解这段戏讲的是什么故事,张口既来。


有时候祭祀活动会请来潮剧演员唱潮剧,就和阿嫲搬着凳子在戏台前抢座,是为了看戏还是买东西吃已经不重要了。



英歌舞 ,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取材于水浒传中108好汉为营救卢俊义而攻打大名府,化装成卖艺队大闹元宵的故事。


每当有节日的时候,都会请来英歌舞,一方面是为了祈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热闹。




汕头人的集体回忆


中秋拜月娘 ,每年八月十五的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僗饼、腐乳饼、书册糕.....



每年中秋的时候,汕头人在自家院子或是小区楼下,摆上一张桌子,放着各种贡品和香烛。小孩子还要去准备些文具来拜, 保佑“读书强强”。


中秋节最喜欢的就是自己求杯甜茶的那个仪式感。



汕头的孩子每到15岁的时候,都需要 “出花园”(成人礼) 。有些人是在元宵节,也有的人是在七月初七。


仪式的内容主要是感谢“公婆母”(床神)对花园的守护,让孩子健康成长。过了这天之后,孩子走出花园,开始步入成人的世界。


所以每到这个节日,朋友圈都少不了有几个年年要“出花园”的人,证明自己年年十五岁。



“你有老爷保佑没事个” ,汕头的孩子考试要说“老爷保佑”,工作要说“老爷保佑”,带个“老爷符”出门,不顺心的事情好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你有老爷保佑没事的”。


“老爷”是民俗文化中的守护神 ,有城隍爷、妈祖、玄天大帝等等。



“营老爷” 是汕头地区的民俗祭祀活动,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村里的青壮年扛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


“营老爷”轮流于各乡村一天或多天,每到那天,汕头人都会跟亲戚朋友们说, “今日老热(热闹),来给我请”。




老是学不会的潮汕话


据说,潮汕话是宇宙最难学的方言,学习5分钟,从入门到放弃。 外语天才周恩来总理在汕头待了一段时日都掌握不了。 大学同学让我教她潮汕话,不求会说,只求听得懂,我觉得这是特意是为难我阿猫。感受一下:


#hò hō hò#(很难学)

#早滴仔易#(早点睡)

#担做小李绝#(害羞)

#A住做尼阿#(那又怎样)

#哦尼桃佛好迈住迈#

(阿弥陀佛最好不要)


一句 “胶己人”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是再多说几句,对方一定会问 “你在说泰国话吗?”



七点是新闻联播开始的时间,但汕头人的七点,叫做 今日视线 。看视线,是每个汕头人的日常,每个汕头人印象深刻的永远是那句 “了解世情,关注民生” 。


小时候贪玩,出门不告诉家长,等天黑之后才想起要回家,经过别人家门口的时候,听到许友文的声音,就知道七点了,回家又要挨批了。


这档本地特色的民生节目,在每个汕头人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前段时间我还下载“橄榄台”去听节目,思乡之情也算是有所寄托。




见证着时代变迁


南生贸易公司 ,又称百货大楼,是老市区一处地标性建筑。听家里长辈说,以前在老市区做生意的时候,卖完东西就会去逛逛,人超级多,现在在百货大楼门前仿佛还能看到以往强盛的风貌。



中山公园 ,以前每到花季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过来游玩,然后再搞个作文比赛,每个人都要参加,虽然从来没得过奖,不过重在参与嘛。



小公园的改造令其成为网红地,夜晚灯光璀璨。 放假的时候,约上小伙伴,租上一辆双人单车游 金凤坛 一带,吃喝玩乐,元宵节来这边“迎元宵灯”简直就是人挤人。



老妈宫戏台 也成了小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天天“鹤老热”(很热闹),很多汕头人都喜欢来这个看演出,在古色古香的氛围感受历史风味。



侨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