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陆家嘴制高点,关注中国顶尖投资者交流生态圈
后台回复“hi” 直接领取经济类最有价值电影和必看纪录片
陆家嘴制高点:汇集千人智囊团,打造陆家嘴顶级投资者生态圈
一年一度的高考之战今日再次打响。940万士兵正在前线厮杀。每个考生后面都有一个家庭,因此这是一场数百万人参与的大会战,胜利的人被称为佼佼者,落选的人被认为是淘汰。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综合自:国馆(ID:guoguan5000)和水木然
(1)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作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
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
(2)未来的教育:学校和老师都将消失……
既然我们身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商业的逻辑被颠覆了,经济结构被重组了,工业也走向智能化了。
教育,不可能无动于衷。
传统的教育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大工业时代就是要把整个社会都整齐划一,所谓的提升个体素养,也无非就是把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集中起来,统一灌输和指导,让他们统一接纳知识,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路线被框定起来成长,然后成为“人才”。
于是,集合大家的场所叫学校,带领大家学习的叫老师。然而“学校”和“老师”都属于不可复制资源,这一点跟大工业逻辑是违背的,因为它不可能像产品一样在机器上被复制出来。于是名校和名师就出现了,而且永远都具备稀缺性。
所以,你在哪里学习的?你的老师是谁?要比你是谁更重要。学生拼命学习,争取多考几分,就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好学校和好老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天赋和个性都被磨平了,当然牺牲天赋是为了换取一个教育文凭,拥有它之后走向社会之后更容易被认可。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这两年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文凭的反应越来越冷淡了,我07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正好十年,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几乎都不知道我什么学校毕业。
越来越少的人关心你的背景和资历,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你究竟是谁?你究竟能做些什么?难道不是这样吗?
因为这个时代正在剥去我们一张张华丽的外衣,他要的是你真正的情操和最原始的本真。
当然,这一点还不足以撼动传统教育的地位,如果再提及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你就明白现在教育究竟是多么脆弱了。
因为现代教育的主体起源于西方,西方教育更注重的是对现实的改造,研究的是客观世界,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现代人类99%的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
早在2013年,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本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比如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而如今,只剩下两个交易员,剩余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包办。
再比如彭博社报道称,摩根大通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就能完成。
还有个例子:在美国请律师打官司很贵,尤其是专利官司。原因有二,一是打一个官司基本上要读上百万份大的法律文件;二是美国的专利官司对公司的追究是非常狠的,因此都不愿输。比如苹果和三星的官司已经打了几亿。但有个小公司,花了一万多美元,买了一个自然语言系统读了200多万份法律文件,最后花10万美元打赢了一场官司。
这就是未来的律师。同样,建造师、设计师、分析师等等,未来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甚至就连艺术创作,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戴维·柯普,写了计算机程序专门模仿巴赫的编曲,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功夫,但是这个程序一出来,短短一天内就写出了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一次音乐节上演出,听众还以为这就是巴赫的曲子,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
这就是人工智能,人类在学校里反复被强化的技能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它带来的冲击,谷歌未来科学家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时间点是2045年。但是世界发展是呈现指数性增长的,我认为真正的冲击发生时间点一定会比这个要早。
2045年,到时我们一定会感受这种变化的冲击波,而我们的下一代,恰恰正值壮年。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提到未来会诞生一个“无用阶层”: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为什么有的人未来会没有存在价值?因为他们传统教育中迷失了自我,过于强调技能、实践,忽略情感、个性。但是当人们赖以生存的技能被取代之后,人就只剩下一个躯体。
在机器人横行的时代,人类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成为机器的上帝,而机器成为人类再造的一个生灵。
人类如何修行,才能成为地球真正的主宰者。
这就是未来教育的作用。
未来的网格化教育一定会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替代传统学校的将是“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将打破传统的统一的教材,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不仅是未来工业的趋势、商业的趋势,也是未来交易的趋势。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份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不需要再有排名。
未来家长的思想是学生最好的启蒙,将在每一个孩子人生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然而从小就开始帮助他们选课程,制定学习战略,而绝不是像现只用拼命挣钱,然后送孩子读一个名校就可以了。
未来是“超级个体”的时代,每个有价值的人之所以有存在感,是因为他身上有无可取代的能力和特征,而这种能力跟一个的天赋有休戚相关的联系,教育的真正作用是无限加强一个人的天赋,使之无限延长。
下一代的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也决定了,任何机械式、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一定会遭到反抗,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接纳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全开放式的,任何愚昧的指引都无效而终。
知识网络化、教育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将不再受家长和老师的单向约束,而是学会自律,寒假、暑假、上学、放学、周末也不会存在了,最先学会自律的人将最先走向自由。
先是自我认知,再是自律,再是自由、最后是自信,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人格形成路线。
未来的教育会出现一定的回归,比如孔子弟子三千,他因材施教,自己做课程组合,针对不用天赋的学生做不同的指引,最终培育了七十二贤者。
未来的学习,你大脑能容纳多少知识要点真的不再重要了。因为人工机器、电脑的的知识能让你随时取用,你要做的是融会贯通,由一滴水看见大海,一粒沙而感知世界。
未来的教师,将转变成成一个学校的陪伴者、指导者、学习伙伴。
这正是应验我说过的一句话:
未来一切产业都是服务业。
未来,不再有一流而完美的大学,未来只有更加适合个人的“课程组合”,这个课程组合是定制化的,学习中心取代的是学校,课程组合取代的是老师。而文凭和学历都将消失,教育培养的不再是善于考试的优等生,而是大批创造者、创新者。
什么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那就是发现每个人潜能与天赋,然后不断强化,让每个人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我想,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假如要论及他们的本质,
如果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被需要。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奉献。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动荡的世界;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望粉丝阅读后点赞,以示鼓励
后台回复“hi” 直接领取经济类最有价值电影和必看纪录片
↓↓↓获取更多资料,请戳粉丝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