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京研究院
内容低频,坚守原创。经济的本质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的本质是人性。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而抵达心灵自由最可靠的路径是:以悲天悯人的目光,审视并理解自己和他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铜山  ·  刚刚,徐州中小学新校历发布! ·  13 小时前  
掌上铜山  ·  刚刚,徐州中小学新校历发布! ·  13 小时前  
江苏教育新闻  ·  江苏部分学校通知,元宵节次日报到! ·  昨天  
江苏教育新闻  ·  江苏部分学校通知,元宵节次日报到!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暴富靠的是什么? ·  昨天  
好地讯江苏  ·  2月苏州6宗涉宅地待出让,总起价34.7亿(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京研究院

余生:幸亏还有个冯小刚,出走半生归来一袭芳华

西京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17-10-11 09:06

正文

点点 关注 ,本萝莉就亲亲你

1

几年以前,冯小刚的脾气很暴,见谁怼谁。

有几次竟要动手抽记者。一个活脱脱步入更年期焦虑的愤怒的老鸟的样子。


然而,无论他的脾气怎样,人们都选择了原谅。因为,人们可以没有冯小刚,但不能没有冯小刚拍的电影。


冯小刚+葛优,热叙事+冷幽默,撑起了国产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个论断一点都不为过。


但等拍到《私人定制》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冯小刚黔驴技穷得过且过的样子。当一个艺术家开始翻拍几十年的旧作时,基本上已经到了或者就地金盘洗手或者重新从头做人的地步了。


那时国产电影也是江河日下啊。在以“天价小鲜肉+炫目电脑特技”为主要模式的国产影视市场上,除了触动和满足简单的感官刺激之外,所谓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已经濒临灭绝。


倒不是我们没有优秀的艺术家和好的作品,而是这个时代的影视工作者并没又找到一个既符合主流又能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形式。


广电总局的章不好盖,观众的口味却越来越刁钻。

那些年我觉得冯导的暴躁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作为一个老艺术家横跨多少代的超级导演和电影人,他肩负着拯救这个市场的使命。


幸亏,冯导不是一个只会骂娘慷慨就义从此放弃的愤青,他深知中国的艺术家最精华的气节应该是明哲保身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在广电总局和人民大众之间寻找艺术和商业、主旋律与大众口味之间的有效结合点。


慢慢的有了一些路子出了一些成果,比如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

当然仍然会有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影视评论家批评冯导。有些人说他太左,过于向主流谄媚;有些人他说太右,把英雄形象给拍毁了。

受到批评倒也没啥好说的,如果没人在耳边叨叨了冯导可能还不习惯。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干事永远不会错,要干事就要首先学会受委屈。中国人的言官、清流、卫道士,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吧。

2

冯老师最近几年倒是平和了不少。拍电影之余也积极参加各大综艺栏目,很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给一些草根艺人做评委并乐在其中。

他之所以平和下来,我觉得,一是也到那个年龄了,犯不着再继续跟别人和自己较劲。二是在中国文艺圈几十年,混成老油子了。说的好听一点是和光同尘,说的难听一点是沆瀣一气了。


乱纷纷臭烘烘了这么多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该有点眉目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观众,当然也拥有最严格的审查制度。中国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都在市场和计划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电影市场摸着石头过河还找不到一点门路。


据说每年有上万部作品被毙掉,而活下来面世的又不讨观众的好。所以在这个圈里能生存下来的,必须要到成精的地步。


也是焦虑和挣扎这么多年的老冯,也到了该开悟的时候了——

实际上电影哪有什么主流非主流之分,哪有什么商业艺术之分,哪有什么感官和心灵之分。广电总局的章和院线大众的票之间,并没有多少深仇大恨。

如同王阳明不再纠结天理和人心,冯导想必也不会再纠结所谓的艺术和商业,主流和非主流了吧。


随意行而不逾矩,随意拍而能过审。老冯已经到这个境界了。

因为,所有的艺术都是围绕人的。电影拍到最后,无论多么宏大的事件和情结,最后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又微小的个人。

集结号、1942、唐山大地震,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大事件。但是在电影里,大事件的背景之下,都是一个个渺小而伟大,具体而抽象的人。

他们渺小到生死如尘,他们伟大到承载诠释历史;他们具体到血肉清晰吃喝拉撒,但他们在历史教科书里不过是一个数字之一。


然而,人心又是最难拍的。人心惟危,人心莫测,人心诡诈,人心本善。

一颗人心就是一个世界,一种混沌,一次过往。有人性的弱点,也有人性的光辉。

人性就像深渊,如何用电影表达呢?再长的镜头再广的视角也难以完整表达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起伏。

老冯懂得取舍,已经懂得放下,同时也慢慢不在乎外界的喧闹。

3

有多少优秀的艺术家,在章和票之间徘徊忧愤。或拂袖而去或堕落放纵,偌大的一个电影市场只能依靠进口来维系热度。

经济学家说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是21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可惜,在电影市场里,仍然只有美国大片没有所谓的中国大片。


好在还有个贺岁片。

幸亏还有个冯小刚。


不惑之后,他开始关注大历史以及电影人更高的使命。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等价于人类命运的崇高使命。

因为如果人类总是健忘,那么悲剧仍会重演文明将永远不会成熟和平和。

我相信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一种天启的玄妙。他一定是感受到了使命的呼召。人到了一定年龄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使命感。越接近暮年,越相信命运,以及形而上的生命哲学。


他的使命就是用电影人的手艺,拯救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的小人物。那些被后来人残酷的遗忘的人们。

这个使命很伟大,承担起来会很艰辛。但不做会更残酷。


如同看到一个溺水的人见死不救。如果看不到倒还清静,看到了视而不见良心会一直煎熬。

出走半生受到呼召的冯小刚,恐怕感受到了做电影老炮残酷的命运。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啊。


或许,在梦里,冯小刚梦到过他们。他们迎面向他走来,扯着他的衣袖说,拍拍我们吧,让人们知道我们曾经活过。在那些的大历史事件里,有青春和爱情,卑微而伟大的活过。

这样的梦,或者类似梦的年头让冯小刚寝食难安。这些埋葬在历史尘埃里的,也曾有过火热的青春和躯体,有过软弱和刚强。他们没有理由这样随风而逝。

这些人,曾经在集结号的煤堆里,在唐山的废墟里,在1942的荒野里。

如同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他们轻的不值一提。他们不过是死亡数字里面的几万或者几百万之一。


他们在历史的汪洋大海里如同溺水的名字,而冯小刚愿意做他们的摆渡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