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每一个好故事都能让我脑高潮。
▲ ▲ ▲
一群习惯于愤怒的人,再一次陷入了集体愤怒。带头人发出激昂号令,年轻人如潮水般攻入对方领地。
这段话摘自《帝吧风云:互联网愤怒青年流变史》,作者是何瑫,《智族GQ》的总主笔。
为了写这篇文章,他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采访了五六十人,而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同为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前段时间我刚好有机会能够和这位前辈坐下来聊聊 “写作的那些事”。
整个过程非常愉快,同时也印证了我的不少观点,其中之一就是:
写作可以全面锻炼你的各种能力。
这里整理出若干条分享给大家,也算是我对这次谈话的一个总结。
◆思考能力 ◆
我喜欢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一句话:
Smart is the new sexy.(聪明即性感)
而一篇好文章则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所以每当看到这么 “性感” 的东西时,它总会引起我的脑高潮。
让我们脑子变得性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多去写点东西。
我个人在写作过程中会觉得自己在屏幕上创造了另一个自己。你会针对一个问题,不停地和 TA 探讨,而这个过程恰好是你深入挖掘事物背后本质的过程。
就像我和何老师沟通时,他说: “进行输出确实是高效深入的学习方式,很多平日里分散零碎或是模糊懵懂的想法,可能就搁置在那里了,但要讲给别人,就必须找出头绪,理清脉络。过程中的愉悦感是非常难得的。”
能感受到这种快感的人是幸运的。
◆沟通能力 ◆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讲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如果你写不出作文,就想象眼前坐着你最亲近的人。根据给出的题目,把想跟 TA 说的话写下来就行了。
写了大半年的文章,最深的体会就是 “写作即沟通”,但与此同时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 “你永远不能被百分百理解”。就像马东在《奇葩说》里说的那样: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虽然宿命不可扭转,但我们至少可以努力改善。
就像一位数学老师要准备一堂 45 分钟的课,是根据为数不多的尖子生来加大难度?还是照顾排名靠后的同学放慢速度?TA 当然也可以中规中矩地按照教材来备课,但 TA 总归要做出一个决定,让这堂课发挥最大的价值。
而每个写作者其实每天也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所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去想,这么说会不会引起什么误解?我们总说要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写作就是让你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之一。
◆观察能力 ◆
牛仔裤松松垮垮,裤脚早已磨破。黑色羽绒服的下沿露出来了白衬衣的一角,另一角却藏在里面。
这段摘自何老师写的一篇有关 “范美忠” 的文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范跑跑”。
我想你已经根据这几句简单的描写,在脑子里刻画出了一个形象。如果我再补充一些细节的描写,你会把这个人想象得更为具体生动,就像一张拼图一样,我每多提供给你几个碎片,你就越接近那个完整的形象。
当写文章这个输出过程强行要求你输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生活中的细节。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外套?上衣的材质如何?裤子上有没有蹭上污渍?鞋子的边角有没有磨损?......
这类的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越追问越觉得我们对周围世界观察得太少了。
多写点文章,哪怕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也会让你发现生活中被遗忘的部分。
◆逻辑能力 ◆
斯蒂芬·平克曾经说过: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一句话说尽写作之难。
多数人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但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其实说白了,每一个写作者做的事情都可以归纳为:抄词典。优秀的作家只是比普通人更懂得 “如何把恰当的词,抄到恰当的位置” 而已。
说起来好像没什么,但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闷可能只有写作者本人才能体会到。
“寻找恰当的位置” 就是我们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
找出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筛选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发现容易被人忽略的关键因素等等,都是我们在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被打磨的技能。
而写作让我最快乐的时刻之一,就是当我用简练的语言把一件事干净利索地说清楚的时候。
◆自我管理能力 ◆
什么是高手?
我的定义是:持续输出高质量作品的人。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 “持续输出”,因为偶尔的高质量并非遥不可及,正如我平时和朋友调侃的那样:谁还没有几张一不小心拍得好看的照片呢!比如你的微信头像。
我过去总以为写文章是一件严重依赖天赋的活动,我这么一个理科生还是别跟着瞎掺和了。直到来到新生大学,真正开始实打实地写起文章之后才发现,比起 “天赋高”,“体力好” 才是这个职业的刚需。
为了保证输出,你每天要看固定数量的文章,写固定数量的文字,保持作息规律是基础,还有一个交稿日期的死线在不停追着你。
这种情况下能够扛下来的人,想不锻炼出强大的 “自我管理能力” 都很难。
尤其像我和何老师的工作都不需要坐班,这就更加考验你的自制力了。
记得胡适说过一句:“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要先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 我觉得把里面的 “独立” 换成 “自制” 也同样成立。
▲ ▲ ▲
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展开聊太多,不过好在何瑫老师会在 3 月 1 号的 “一块听听” 里继续和大家分享他关于写作的经验。
别抱怨这是广告,都是老读者,我什么时候坑过你们?何老师这次准备的课程已经在其他平台上讲过很多次,并且价格比现在的贵得多。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全都听了,而且觉得非常好,都是切实可操作的使用技能,不然我怎么会推荐给大家呢!
而且我已经在一块听听用 “打赏” 的硬指标表示了我的诚意了,你们还不信么~
在这里起码能保证解决大家关于写作的一个重大误区:
大部分人在写作时缺乏清晰明确的方法论,只是在凭感觉写作,并且愿意相信写作是一件依赖个人天赋、才华、灵感的事情。
但是何老师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发现:
写作固然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但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个人才华与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倘若能够掌握后者,即使不能写出明显胜人一筹的杰作,至少也可以比很多人更加出色。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只是凭借个人感觉苦苦摸索,根本未曾意识到写作方法的存在。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困惑,就扫描一下下面的二维码,和我一起去听听何老师这次干货满满的分享吧!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