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东方周刊
有思想的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方空间  ·  新作|上海宝山区文化馆修缮 / ... ·  2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Wutopia Lab俞挺新作|江苏宜兴陶书局 ·  3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一喜设计|一喜设计工作室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东方周刊

2.9亿人的生计大事,千万别“过度”!

瞭望东方周刊  · 公众号  ·  · 2020-11-06 19:48

正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 众号“瞭望智库”(zhczyj),原文首发于2020年11月6日,原标题为《2.9亿人的生计大事,千万别“过度”!》。


2020年,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中国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在疫情期间调研了大量一线防疫复工的生动案例,也对防疫复工中的劳动实践创新进行了深度分析 。危机历来是突如其来的,但越是前所未有的困难时候,越容易突破常规产生新事物,疫情期间的一些应急之举,也正在为今后上升为中长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杨志明曾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从村、乡、县、市、省,到部里,杨志明一路上和农民工多有接触,采访中,他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农民工为加班生产防疫物资和保障城市基本生活,在疫情中逆势复工的种种动人故事。当下,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经济正在重回正轨的路上,有加快经济恢复的主流,也有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稳岗保就业有积极进展,也面临不确定因素,他也最担心 农民工稳岗保就业问题。


他认为,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坚持底线思维,保障重点人群,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工就业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损失,稳定农民工就业就是稳住了中国就业的基本盘。如果说疫情是黑天鹅,那么就要避免大规模农民工下岗的灰犀牛。”


农民工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人力资源的宝贵性凸显。现阶段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特别被重视的大背景下,把60%的普工变为60%的技工,加快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杨志明说:“谁能聚住农民工,提升他们的技能,谁就在经济转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占有高技能人才的先机。”


“劳动”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让王》,描述的是春耕种地的情景,工业时代丰富了劳动的内容,网络时代又赋予了“劳动”新的内涵。《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引发了很多讨论, 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如何抑制“过度”劳动,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新业态应该进行怎样审慎包容的监管,也是当下热议的问题。


杨志明一直认为鲜活的东西在一线、在企业、在基层、在劳动者中,采访前库叔跟随他走访了两家企业。


文 | 庞清辉


专访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 杨志明


1

农民工在疫情中平凡的劳动创出的不平凡业绩将被铭记



问:刚刚你带我们去了马华拉面,还有北京精雕集团,在整个疫情防控还有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涌现了哪些新的用工形式?在劳动管理方面有哪些实践创新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杨志明: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容易突破常规,产生超乎寻常的新事物。 在劳动管理上,也出现了零工经济、弹性用工或特殊工时、共享员工等创新性的做法,既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上升为政策创新提供实践依据,阶段性的政策也可能转换成中长期的制度安排,短期的刺激措施和中长期结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


你比如马华拉面,它是北京一个大型连锁经营集团,在春节期间,销售额下降90%,留城员工也回不去,而这时物美超市、盒马鲜生等开展在线营销后所需员工因放假过年也回不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空当。马华集团就和他们进行员工共享,既保证了那些没有回去的员工有工作、有收入,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同时,迎难而上、顺势而为,迅速启动线上营销,是疫情促使他们做出的改变,“美食到家”线上半成品专售业务等整合,不仅让他们迅速提升了线上流量,保障了企业和门店的正常运营,更为疫情期间的社区民众提供了生活保障。 现在“餐饮+零售”“线上+线下”等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新支点。


像马华集团共享员工等新的用工方式快速发展,特别适合像快递、外卖、网约车服务,家庭服务,寻呼服务和网络直播带货服务等新业态。新业态在现代服务里面,疫情之前的时候,它们发展得快,疫情冲击来的时候,它下得也快,但是随着防疫出现向好的时候,它反弹得也快,它的V字型的走势更加明显。所以快递在第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3.2%,当时是一枝独秀,至今都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


像北京精雕集团,它是一家高端数控设备制造商和数控工程服务供应商。疫情期间,它补链扩链的方式也可圈可点。 产业链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制造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销售,产业链中的任何因素变化都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今年2、3月份,在国内外疫情叠加的影响下,企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2月份,面对部分“断单”“断链”,营业收入下降90%的极端困难,只能逆势而进,在供应端,他们一方面对长期合作的近千户供应商加大筛选优质客户的支持力度,采用预付货款的方式,帮助其尽快恢复产能、保证供应。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内合作者,降低进口材料的供应风险,如产品中使用的碟簧,由原来的德国SL品牌,改为国产的宝高利华品牌,经过验证国产品牌完全能够达到使用标准。


精雕产品的关键部件实现进口替代的例子很多,疫情期间替代进口的重要部件变频器,原来采自法国知名品牌施耐德,三年前公司开始投入研发,在疫情期间更是加大研发力度,终于在今年3月份投入使用,实现了进口替代,降低了成本,而且交货完全自主可控。企业长期坚持自主研发生产,关键部件以自产逐步替代进口的艰难历程,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研发队伍,这支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上半年实现了逆势增长,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8%。


这也跟当下中央提出来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密切相关。 补链扩链,下一步有可能就走向强链,数字化带动产业升级使产业链经过优化整合后更强,分工协作更加优化紧密、效率更高,这也是“双循环”带来的新发展。




问:你说过,农民工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人力资源的宝贵性凸显。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发挥了哪些作用?


杨志明: 在今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由于武汉乃至湖北一下子有五六百万农民工出不去,在中西部边远地区有两千多万农民工一下子也出不来,劳动力市场瞬间出现了较大缺口,多年积累的就业两难的结构性矛盾,快速地转变成招工复工新两难。困难中总是有人迎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就出现了用工大省浙江, 率先“硬核”复工,包高铁、包飞机、包大巴,接农民工“点对点”地返城复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组织了680万这样的服务。调查中好多农民工跟我说,我不是说没坐过飞机,没坐过高铁,是舍不得花那么多钱,现在是国家和企业出钱,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体面劳动,有尊严的复工。紧接着,湖北的省委书记、省长到车站送行,广东的省委书记、省长和中山市委书记、市长到车站去迎接湖北、武汉农民工返粤复工,还给每人80O元奖励、规格待遇很高。


像富士康用工最多的工业厂区叫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区,当时的复工率仅有20%,它就和广东一样,采取了硬核复工加奖励,农民工回来,给每人奖励补助四五千块钱。所以经过特殊时期“点对点”服务和特别措施的关爱,到了3月份迅速地恢复到80%以上的用工,有力地支撑了它在国际上产业链的供应保障。所以防疫和复工过程中让农民工安安全全返城,健健康康干活,高高兴兴挣钱,仍然是我们后疫情时期要做到的。


富士康高峰时期100万农民工,现在差不多还有80多万,像阿里巴巴旗下160多万农民工快递员,中建集团项目工程上也有140多万农民工,它说明什么呢?农民工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人力资源的宝贵性凸显。


世界各国应对疫情尚未完成,中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采取防疫和复工两条腿走路的独特方式。 那么中国怎么就探索了一条防疫与复工两不误、双兼顾、保就业的独特路径?这就是防疫中我国的劳动创新。


春节期间据中国劳动学会的初步调查,全国有两千多万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者值守岗位,主要集中在5类人员,第一类是生产防疫物资;第二类是保证物流的畅通,既保证防疫一线的,也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第三类是城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保障供给;第四类是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后来快速恢复的网约车服务,给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资,保证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行;第五类就是建设火神山、雷神山这些工地的施工者,在重点工程项目上坚持值守。


这五类人员现身说法揭示了特殊时期里一个现象的本质,只要疫情防控到位,复工复产可以同时进行。所以,鲜活的实际案例也反映出了中国防疫复工这种双兼顾的创新是有坚实基础的。 这一切都离不开亿万农民工的理解和行动,农民工在疫情中逆势复工、用平凡的劳动创出的不平凡业绩将被历史铭记。

2

给疫情重灾区的小微企业接上呼吸机



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哪些比较大的冲击?


杨志明: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至今都无法估量,据上半年国际劳工组织报告的数据,全球失业人数达到4个亿,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1亿人失去工作岗位高出4倍,由此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农民工就业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那个时候不能光看华尔街资本大鳄资产大幅缩水,雷曼兄弟一夜倒闭,还要看到一大批工人失业,工资收入下降,贫困者增多。 这次疫情冲击下,农民工成为劳动报酬受损失冲击最大的群体。 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测算,如果全国农民工晚一个月复工,收入损失约一两万亿。


农民工也是城市公共卫生防疫服务覆盖最薄弱的群体,所以有人说“天佑农民工”,就是说在疫情暴发时,正好在春节前,大批的农民工都回到了中西部地区,回到了农村,所以客观上是保护了中国最大的产业工人群体。




问:就业的形势有缓解吗?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就业?


杨志明: 今年保就业一个突出的重点就是千方百计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我的看法是, 稳定农民工就业就是稳住了中国就业的基本盘。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黑天鹅,那么就要避免大规模农民工下岗的灰犀牛的出现,也就是要避免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来的时候,广东合俊玩具厂一夜倒闭了,几千农民工失业这样事情的出现。


最值得关注的是制造、建筑、服务业三大产业中的农民工,这次防疫复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是, 疫情冲击大的是餐饮、住宿、零售、文旅四大困难行业, 但是最严重的是四小,小店铺、小工厂、小工程、小文旅,形象地说不少“四小”处于疫情重灾区,要给他们接上呼吸机,想方设法把他们救回来。因为每一个小微企业背后都维系着一拨人就业,我的看法,如果说大企业给国家贡献税收、那小企业给国家贡献就业。激活消费很大程度上也是救活小店小铺,小企业活起来、就业多起来,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在市场“低谷”时挖掘自身能量的潜力,充分激发中小企业捕捉市场缝隙的灵性和活力,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和蓄水池。


通常将开始并非主动或故意、却事实上客观受益的情形、原本没有要求却客观上获得收益称为红利,怎样释放“抗疫红利”保就业,需要开拓新职业、学习新技术,保就业的办法能用则用,稳岗位的门路越多越好。


对下岗职工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是非常时期的有效一招, 特殊时期新业态快速发展中推进劳动用工管理创新,走出工业化时期劳动合同管理的局限,适应现在数据驱动网络协同条件下弹性用工、临时用工,尤其是共享用工,在制造业企业可以跨区域、跨企业按生产线、按工种实行共享,结合订单的波动进行及时的网络精准调剂。要把化危为机与改革突破有机结合。


特别是这次守住“底线”,中国对低收入群体实行的特殊办法,就是对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下岗以后生活低于城市最低水平的,仍然纳入到城市最低社会保障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农民工给城市做出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在困难的时候,应该把这一部分失去岗位,生活很困难的农民工,包括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内。毕竟抗疫期间和白衣战士奋战一线的,就最大劳动群体来说, 是农民工最辛苦,最值得和白衣战士一样得到尊重。

3

中国将迎来技工时代




问:前些天有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传播很广,系统不断升级算法,外卖骑手们疲于奔命,引发了很多讨论,在技术方便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容易被捆绑其上。你觉得中国这么大的劳动力人口市场,应该如何去适应未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未来新世界?


杨志明: 国际上把我们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快递小哥称为 “超 级”快递 ,每人一天快递量超过国际上一般快递一倍的配送量,到京东618,天猫双11的特殊节点,每天都100件,一天劳作十多个小时。精准的算法带来劳动效率的提升,比如美团后台服务差不多每小时有29亿次的算法计算。算法精准要和劳动标准结合,从体面劳动来讲的话,投身新业态要有合理的休息时间,保障劳动者权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