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里刚过保质期的未拆封食品
许多人都有“过期扔了可惜
不扔怕吃出病”的困扰
啥叫保质期?
是不是衡量变质的“金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解释,设定食品保质期的意义是——
一方面,提醒销售方和消费者注意
,在食品储存时间超过保质期之后,可能存在品质下降、劣变甚至腐败的风险。
另一方面,用来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责任。
如果食品在设定的保质期限内食用而出现品质和安全问题,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一旦过了保质期,则食品不能合法销售。
绝大多数预包装食品需要标注保质期
,由厂家在保质实验的基础上并依照行业惯例自行确定。所谓预包装食品,即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蛋类等生鲜农产品不属于预包装食品。
散装粮食等散装食品,以及餐馆食物、街边小吃、现包饺子等现制现售食品,也不属于预包装食品,并未强制标注保质期。这些食物的保存时间需要按生活经验自行判断,其中餐饮食物在购买后最好立即食用,否则要及时冷冻保存。
日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和9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新增
“保质期到期日”和“消费保存期”
两项标准
(详情:
禁用“零添加”!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
)
国家新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对食品标签标识进行了“升级”,主要变化为:
-
将保质期调整为“保质期到期日”。
大家可以通过这项标注,直接了解食品什么时候到期,不用再通过生产日期结合保质期推算。
-
规范了保质期标注格式。
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清晰标示,信息展示更为直观。
-
为减少食品浪费,新标准鼓励标示“消费保存期”。
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选择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食用,前提是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来存放食品。
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增殖造成的,而食品出现“哈喇味”“老油味”等劣变表现则与脂肪氧化有关。如果不存在这两个问题,食品就可以长期存放。
白酒、盐、糖、蜂蜜等食品
由于酒精、盐、糖含量很高,天然具有抑菌能力,而且不存在脂肪氧化问题,故可以存放多年,
无需标注保质期
。
食品的保质期与食品自身特性、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有关。传统的干燥、盐渍、糖渍、低温等方法都是实现长期保存食品的方法。
比如,古代即已发现,肉干、鱼干、菜干、水果干等干制食品,以及含盐量足够高的咸鱼、咸肉、酱菜、腐乳等食物,都可以长时间室温存放一年以上而不腐败,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通过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的技术,把包装内部的微生物全部杀灭,同时保证包装外部的微生物无法进入,也可以大幅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罐头、软罐头等产品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生产出来的。
此外,低温速冻,并在-18°C以下的冷冻条件下储藏,也可以防止微生物的增殖和产毒,将食品的保质期延长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一般来说,食品厂商设定的保质期都有一定富余量。特别是对货架期较长的食品来说,过了包装标注的“保质期”,却并未发生腐败变质,是一种常见情况。如果轻易丢弃,则会造成严重的食品浪费。这时能否食用,需要消费者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若风味、颜色、口味等未发生变化,仍然可以安全食用。
很多人只看保质期,却不注意保质条件。比如一种注明需要在2—6°C冷藏的巴氏奶产品,如果未按照冷藏条件存放,在室温下放了一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能导致提前变质。
因此,
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条件
,如“冷藏保存”“阴凉处存放”“避免受潮”等。
此外,
经过杀菌、灭菌处理后密封的食品,其保质期标示仅能保证开封之前的储藏时间
。在开封后,食品接触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不能继续在室温下长期保存。例如,番茄酱、黄豆酱、香菇酱等调味酱料的包装上,往往会有“开封后请冷藏保存”字样。
没有固定的“保质期”,3周~5周一般都没有问题。
但蛋类食品每过一个星期,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级别,因此
最好尽快食用
。
鱼肉、牛肉、猪肉、禽肉等新鲜肉食,
冷藏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天
。肉买回家后,如果不冷冻保存应尽快煮熟,熟肉冷藏时间稍长些,但也最好在一周内吃完。
米面的“保质期”常温情况下是6个月~12个月。
如果是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温、潮湿的地方,在储存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则可以延长到24个月。
面包、糕点这类散装食物,
冬季“保质期”一般是7天,春秋为3天~5天,夏季只有1天~2天
。因为这类食物富含水分,如果保存不当,面包、糕点很可能隔天就发霉,不能继续吃了。
在未开封的状态下,一般食用油的“保质期”是18个月
。一旦
开封后
,食用油的“保质期”就会缩短,
3个月内食用完是最好的
,最好避光保存。
来源:上海市场监管
采编:应宣处
发布:张正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