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树刚部长多次强调了文物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以及社会价值的发挥。例如在2017年6月,调研深圳文化发展情况时,听取文物保护规划,并表示,大鹏所城是深圳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及周边地区的开发,要建立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土洋东江纵队司令部既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规划方案,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个旅游部门与文保部门常年争议的话题下,如今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置,以及部长对文化保护下的开发、发挥社会价值的导向,未来将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当下,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走进生活,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文化走进生活,这类呼声越来越大,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极大的促进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2016年,雒树刚部长在“展望十三五”报告会上,详解《纲要》重点与热点时提出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促进文物保护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以及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开发文博创意产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文化文物单位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在2016年,雒树刚部长调研陕西文化建设时,肯定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览、文物保护工作,并指出要依托馆藏文物,进一步加大文物创意产品、衍生品的研发、营销力度。
在2017年,雒树刚部长调研四川凉山等地时,表示凉山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物考古优势,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保护和开发统筹考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加强西昌古城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 雒树刚曾答记者问,对全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文化遗产工作核心是四个字: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