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建工  ·  上海建工匠心改造,温州800年历史老街焕新回归 ·  10 小时前  
国家文物局  ·  文物会说话丨了不起的古代“中国制造” ·  10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1979年河南教师平整土地,挖出九千年前国宝 ... ·  10 小时前  
历史与秩序  ·  150年前的厦门鼓浪屿风物 ·  12 小时前  
历史与秩序  ·  150年前的厦门鼓浪屿风物 ·  12 小时前  
国家人文历史  ·  顶级士族掌兵,是东晋的潜规则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不要对纳粹有反感 看看就知道!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9-11 14:0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在如何对待抗日战争上,很多人大约都知道《论持久战》,其实民国政府早已确立持久战战略,时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曾将其精辟地总结为两句话:“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民国政府的这个抗日思想,源于德国将领的智慧。


蒋总统介石先生执政以后,任务有三:一是平定国内叛乱;一是发展经济(1926——1936被后人称为旧中国黄金十年);一是备战日本。为后一目的,民国政府曾专门派遣代表团向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等“列强”放电,民国政府始料不及的是,与中国素不相干的德国,却是第一个对中国抗日战争表现出极大热情并付诸于行动的世界强国。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镜头:蒋介石只要出门在外,总要披上一件黑色的大衣。那件大衣是当时还比较罕见的防弹大衣,是德国元首希特勒送给中华民国总统的礼物。蒋介石也曾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德国陆军学习。


德国对中国的支持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强烈抗议。这个问题却难不住德国的那位天才宣传部长戈培尔,他照会日本天皇,让大日本帝国政府目瞪口呆。



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德国抽调著名将领和军事专家组织成了顾问团,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研究中国对日战争问题。


日耳曼人确实了得,德国军事顾问团全面研究中日两国力量对比之后,很快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还不是日本的对手,但战争爆发时间越迟对中国越有利。这是蒋介石坚持对日实绥靖的理论根源。历史总有一天会证明:那不是卖国,正好相反,它是勾践卧薪尝胆的现代版。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中国对日开战,当时西方就有军事观察家敏锐地指出:日本侵华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失去,至少应在四年前开战。事实应该被其言中:两年时间不到,日军就被迫停止“全面进攻”。


德国军事顾问团根据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对日战争的基本路径是“用土地换时间”,四川为中国最后防地。为此,他们要求国民政府自东由西修建三条国防线,这个建议被国民政府采纳。德国将军法肯豪森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民国报纸报道这些德国军人时,称他们“满腔热血”,“尽心尽责”。


德国军人知道,战争需要士气,更需要装备,在他们的推动下,通过以物易物等极为公平、优惠的贸易方式,向中国输送了大量陆军、海军、空军及防空武器。抗日战争期间,汉奸和游击队都喜欢用的“驳壳枪”,即全部来源于德国。


德国将领“责任心”竟然到了这种程度:他们向蒋介石提出,由他们全权负责指挥中国的抗日军队。此举无法被蒋介石接受。假若历史可以重来,我相信,由德国这些职业军人领导的抗日战争,一定能在抗战初期就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由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的一支支德式样板师,由德式武器装备的一支支中国军队,后来都出现在了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对支撑中国抗战初期的大局功不可没。尤其难能可贵的,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始终坚持战斗在最前线,华北、凇沪、徐州的抗战一线,到处都有德国军人的身影。


1938年,英国驻东京大使曾向国内报告:“事实上,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德国人在保持与日本人的表面上的亲密友谊时,却在大量地向中国提供武器。”


武汉会战期间,德国防华大使还在极力“调停”中日战争,直到双方谈判破裂。


随着欧洲局势变化,出于日德的特殊利益,1938年,希特勒开始下令顾问团回国。


   

史事挖掘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