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联想旗下的
ZUK
发布了年底最后一款旗舰手机,这款手机虽然被命名为
ZUK Edge
,但其实它并不是一款曲面屏手机,不过依靠缩窄边框以及上下两部分打造的全面屏,屏占比也达到了
86.4%
,还是顺应了高端旗舰的主流发展方向。配置方面采用高通骁龙
821
旗舰处理器,顶级的
Adreno530
图形芯片,辅以最高
6GBRAM+64GBROM
的存储组合,也是目前市面上性能最为强劲的智能手机之一。
可即便是这样一款性能优越,外观也算不错的手机,还有联想这样的品牌背书,却很有可能是
ZUK
这个品牌下的最后一款手机了。在
11
月份一次业绩沟通会上,杨元庆曾表示未来
Moto
将成为联想集团旗下唯一的手机品牌。这意昧着,联想、乐檬包括
ZUK
注定将会要从手机市场消失了。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
ZUK
作为联想神奇工场代表作的
ZUK
,出现在联想手机业务下滑的阶段,本身就带着拯救联想移动业务的使命而来,可是这样的任务对于它而言还是过于重大了。
2015
年下半年,当
ZUK
的第一款手机正式发布时,联想手机的处境已经很糟糕了。根据
IDC
公布的数据,
2015
年第二季度,整合了摩托罗拉的联想销量两强相加并未产生“
1+1
>
2
”的效应,销量下滑了
33%
,市场份额也从
8%
降至
4.8%
。
现实已经把联想手机业务推到了不得不变的边缘,所以
ZUK
必须要要承担起振兴的大旗。作为一款互联网平台诞生的手机品牌,
ZUK
在这时出现其实多少有些尴尬,因为在
2015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经不再是互联网手机大行其道的时候了,就连最具代表性的小米手机也陷入增长疲惫期,
首次出现了半年销量环比下滑的状况,
更遑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品牌呢。
回顾整个
2015
年,联想市场份额不增反降,其市场份额从
2014
年占比
7.9%
的国产第一掉队到
2015
年占比
5.4%
的国产第三,短短一年时间市场份额暴跌
2.5%
。彼时国内新品牌四强格局已经确立,曾经的“中华酷联”退场,“华米
OV
”开始隆重登台。
两年三换帅背后摇摆不定的移动战略
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总裁这个位置,也随着联想手机业务的震荡一直在变化中,从技术和供应链管理见长的刘军,到主抓渠道出身的陈旭东,再到擅长营销的乔健,两年的时间更换了三任不同背景和特长的主帅,显示了联想集团对手机业务的策略转变。但是如此频繁的换帅,也折射出联想移动战略的摇摆不定。
陈军时代的联想手机,很大程度还是想复制
PC
的成功经验,通过强大的渠道实现突围,除了联想和
Moto
之外,当时还拥有乐
Phone
、乐檬、
vibe
等多个品牌,可以说在品牌建设上完全没有重视起来,而且如此多的品牌难免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
陈旭东在掌管联想移动后,提出要从品牌、产品和渠道三个方面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联想手机。所以陈旭东重新梳理了品牌和产品线,以独立发展的
MOTO
、
ZUK
两个品牌作为中高端产品,乐檬继续走低端路线。这个战略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联想并没有给陈旭东太多的时间,一年多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再加上
vivo
和
OPPO
两家主打营销的品牌强势崛起,于是更擅长营销的乔健再次取代了陈旭东。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见,每一次的换帅联想都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但另一个方面理解就是这样大的战略变动太过于频繁,而且总是在行业的裹挟下变革,这样的变革能带来多少预期中的改变,自然会被打上一个问号。
联想手机关键问题出在哪里?
平心而论,联想旗下的手机在各自的档位中都算是不错的。以今年
4
月发布的
ZUK Z2 Pro
为例,硬件配置上选择了骁龙
820
处理器
+6G+128G
的超旗舰,号称创下了九项“全球第一”,外形设计也十分简洁大气,
ZUI
系统在使用上也可圈可点,但为什么就是一直不温不火呢?在铁哥看来,主要还在于以下三点。
其一,对产品研发没有相应足够的重视。
根据
2006-2015
财年财报显示,联想历年的研发支出中,仅
2015
财年的研发收入占比达到
2.6%
,其余年份均低于
1.9%
。过去
10
年,联想累计投入研发成本
44.05
亿美元,尚不及华为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虽然联想和华为整体业务结构不同,这样的比较并不能完全反应两者在研发上的区别,但这种差距依然令人吃惊。国产智能手机经历几次洗牌,但是华为一直屹立不倒,和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