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秦
这是一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别跑空!今晚,河南多个景区取消烟花秀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李国勇被开除党籍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2025元宵奇妙游”节目单官宣!今晚不见不散 ·  2 天前  
河南新闻广播  ·  河南拟新增5条城际铁路!快来看有没有经过你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秦

当我打开PPT大神的灵感库,发现惊人的一幕!

老秦  · 公众号  ·  · 2020-12-29 15:18

正文


你以为灵感是「临时抱佛脚」,

但其实灵感也是要「复习」的,

而且要纳入日常。



灵感库越来越大,成千上万个作品,如果不纳入日常,可能从作品收录到灵感库的那一刻之后,你可能就再也看不到它了。


这样的话,你就不过是个图片搬运工。


搬运结束就忘,无法成为你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大神之所以是大神,是因为他有与众不同的私藏灵感库。


当我们翻开大神的灵感库,

感觉好像也没什么特别……


( 阿文的灵感素材库截图)


但是他们却都有个很重要的习惯,那就是:

日常跟灵感库「亲密接触」。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这3位分别是如何与自己的灵感库相处的:
  • 阿文
  • 卓敏
  • 老秦


阿文:将灵感图片设为桌面轮播

如何记住这些灵感库,
便于下一次使用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

阿文说自己有一个很笨的方法,
就是把图库设置为桌面轮播。


电脑桌面是平时做设计和办公时,经过最频繁的地方,将灵感库设置为桌面轮换展示,好的设计案例就会不断轮番出现在你的眼前。


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不知不觉中,对这个灵感库非常非常地熟悉。

不过阿文也特别友情提醒:

千万不要在灵感库种存放一些不能给别人看的图片,不然的话在办公室可能会出现尴尬场面……


卓敏:使用Eagle的「随机模式」

专业的图片管理软件Eagle有「随机模式」功能,可以随机呈现所有的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再次 分类与分析 ,达到「复习」的目的。

Eagle对于建立、整理灵感库有很大的优势


如何做分类与分析呢?


卓敏的方法,是日常通过分析其配色、版式、风格、手法,再将其分类到一个或多个文件夹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对灵感库进行消化。


具体的分类框架可详见 《灵感的搭建》


哪怕 只分析一个方面 ,都是很有益的:
  • 比如只考虑版式:能否运用到PPT中,若可以,可以作为哪一种页面?

  • 比如只看配色:配色是否值得学习?其主色是什么?是否使用多色?

  • 比如只看风格:是否有明显的风格属性?属于哪一种风格?运用了什么元素来烘托风格?

  • 比如只看手法:在文字设计上、文字排版上有什么特点?形状的使用是否值得学习?

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


如果对以前收集的案例或许看不上了,就可以删除,案例的收集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质量;

如果对之前收集的案例有新的思考,还能使用Eagle自带的「 标注 」与「 注释 」功能,随手记录下来。

标注 」功能可以框选具体位置,对某一处进行拆解分析与备注, 可以写下作品的背景、作者,也可以是对作品整体的思考



老秦:通过「盘灵感」深度内化

秦老师的方式很硬核,
拿到一个好作品,「盘」一遍。

所谓「盘」,不仅仅是看字体、配色,
而是深度提炼其设计思路。

举个例子:这份作品,可以学到什么?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会从技术层面进行拆解,比如构图、透视、裁剪、字体、图片处理……

这远不够。

进一步深度挖掘,
才能延伸到视觉化表达、场景、思路等层面。

比如,画面中可以拆解成3个重要部分:
  • 聚焦点(10年)
  • 两侧风景(山体)
  • 移动主体(奔跑的人物)

然后思考,这些元素还可以「换」成什么?
  • 把聚焦点换成一个业绩目标比如「100万」,表示新一季度要冲刺的业绩目标
  • 把聚焦点换成LOGO+7年,表示创业即将迈向第7个年头
  • 把移动主体换为很多奔跑的年轻人,表示更多有才华的小伙伴加入我们的事业
  • 把移动主体换为一辆车,聚焦点换为10000公里,表示某牌子的汽车行驶到某个里程碑
  • 把移动主体换为一台手机,焦点换为8,表示该产品已经迭代到第8个版本
  • 把两侧的山体换为冰山,表示行业寒冬中我们依然在创业前行的路上
  • ……

如果再结合素材搜索和练习,这一张图就可以学习大半天,做出八张十张PPT根本不是问题。

总结一下,这种深度拆解复习,有4个步骤:

❶ 拆解

拆解,不仅仅局限在PPT。比如——
  • 当你走在马路上,两边的店铺招牌,那是在告诉你字体的社交
  • 当你走进餐馆里,桌面上的菜单,那是在告诉你图文混版的知识
  • 当你走进公交车,车身的广告语,那是在告诉你文案和标题的写法
  • 当你走进地铁站,一路的广告栏,那是在告诉你全图型PPT的灵感
  • 当你走进电影院,开场的广告,那是在告诉你动画设计的创意
  • … …

很多人不是不会做PPT,而是因为逐渐失去了在一点一滴经历中感受生活的能力。 当你能够清晰的把这些成品剥开来一层层的去看的时候,你看到的维度就多元起来。

❷ 替换

拆解不是为了拆解而拆解,而是拆解之后应用、变成自己的东西。

很多人把拆解当结果,觉得把一个作品拆解完成,就成就感满满,感觉学习结束了。

拆解后,要去思考,每一层还可以替换成什么样的内容、素材、场景?

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素材的匹配性,内容的适配度,场景的适用性,也就更能够深入的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于是就可以深度的理解他的思路,而不会只停留在表层。

练习

很多设计和技巧,看起来简单,但只有真的去实践一番,才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而且,一种方法、思路,没有持续反复的刺激,就无法形成学习回路,很快就会全忘了。

❹ 延伸

以上几个步骤完成后,其实还停留在原作者的思路层面,只是沿着原作者的思路走了一遍。

尝试将这条路拓宽、找分支,把每一个组成部分去延伸,进而碰撞出各种新的想法和思路。

不然实战中面对一张PPT制作可能还是脑海一片空白,因为所有的设计思路都是原作者的,并没有内化到自己身上。


综上,「盘」的核心,就是由点到面,
按照「拆解+替换+练习+延伸」的步骤,
深度研究一份灵感作品的精华。

做一个示范。
这是一张灵感案例:


第一步,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