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制造业就业占总体就业的份额正在减少。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劳动者正从农业转向服务业,从而直接绕过了制造业部门。发达经济体服务业部门就业的增长则一般反映了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彻底消失(图1、2)。
在传统认知中,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往往是令人焦虑的信号。人们担心,制造业部门就业岗位的缩小将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接纳中低技能工人工作岗位的减少,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IMF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制造业就业比重的下降未必会损害经济增长或加剧不平等,但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合宜的政策来帮助劳动者应对制造业岗位减少的趋势。
图1 制造业占总体就业岗位的份额正在减少
图2 制造业吸纳劳动者的能力在降低
制造业岗位减少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放缓
事实上,导致制造业岗位减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活动的三个结构性转变,这种结构性转变并没有阻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出现提升,甚至某些服务业子行业的生产率追上了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岗位的减少未必会损坏经济增长。
具体来看,导致制造业岗位减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活动的三个结构性转变。
一是,制造业的生产者会从生产成本高的地方转移至生产成本低的地方。在全球制造业岗位对总就业占比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占比的上升趋势也可以印证这个结构性的转变(图1)。
二是,随着富裕程度提高,人们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比重会降低,而对服务品(例如,医疗和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对服务品需求的增加,也带来了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尤其是2000年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图3)。
三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要远快于其他部门,诸如自动化这样的技术进步则节省了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制造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少了,但制造业的产出依然保持可观的增长(图4、5)。
图3 2000年后各国制造业部门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缩小
图4 生活富裕后人们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小
图5 全球制造业实际产出并没有因就业岗位的减少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