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ataEye短剧观察  ·  DataEye短剧热力榜:情感新剧登顶,两部 ... ·  2 天前  
热点地界  ·  重要通知!每人1500元,由学校统一申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广电智库

【盘点·展望】真实自有千钧力——2024年纪录片盘点

国家广电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1-24 16:33

正文

导  言

2025年1月3日至4日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系统回顾了广电行业2024年极不平凡的一年,部署了10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点工作。国家广电智库围绕全国广播电视会议工作精神,系统盘点2024年全行业如何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守正创新、求变转变中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2025年10项重点工作展望行业未来,陆续刊发行业观察文章。今天刊发第十三篇《真实自有千钧力——2024年纪录片盘点》。


2024年中国网络视听荧屏丰富多彩的持续供给展现出纪录片市场的无尽蓬勃活力。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播出纪录片1302部,同比增加194部;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纪录片播出比重占11.5%,仅次于电视剧和新闻,位列第三,收视比重5.8%;每日户均收视时长14.72分钟,较去年上涨6.7%;全年总收视时长122.7亿小时。而在网络端,各大平台纷纷立足自身特色谋篇布局,力求吸引多元圈层文化用户。


宏大主题:拥抱“具体的人” ,凝眸“变化”与“新颜”


2024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在上述时间节点,纪录片工作者扎根人民、追光万里,精心打磨了一系列精品佳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中国——平凡而闪光的足迹》形成了人物与时代的紧密勾连,“糖丸爷爷”顾方舟、导弹专家钱学森、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等69个人物连缀成篇,在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故事中,回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砥砺岁月。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5集纪录片《二十五载莲花情》播出,主创团队采访100多位澳门人士,高度凝练出50余个精彩故事。参与虹膜识别系统开发的澳门青年吴鸿祺、在澳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一条咖啡之路的澳门青年李伟杰等,他们共同叙写了澳门与祖国共生共荣的华美乐章。为庆祝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适时推出,该片以朴实影像讲述有温度的领袖故事,以百姓视角带领观众回望邓小平同志20个温暖瞬间。《小平,您好》则多角度展现邓小平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史料准确权威、重大主题新鲜表达、鲜活展现伟人形象和彰显历史张力。



而今迈步从头越,除重大时间节点的回望之外,纪录片人自觉凝眸“变化”与“新颜”,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以文学为依托,以书、屋、溪、灯、竹、路为线索,寻找乡村振兴新路径、乡村发展新动能。纪录片紧扣“巨变”这一叙事主线,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肉眼可见的清溪村地理空间中,也反映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千万工程》铺展了浙江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彩蝶变画卷,并以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实例和多元的视角描绘了新时代乡村建设年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图景。一路北上,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为全面呈现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由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指导,河北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携手打造了纪录片《京津冀·瓣瓣同心》,三地联合制作的方式同样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次成功练兵。纪录片不仅揭秘式讲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规划、谋篇布局的鲜为人知的过程,更用丰富生动的镜头语言,高质量捕捉到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历史文化:寻根中华文明,探脉现代中国


自远古的篝火微光,至千秋的笔墨飘香,中华文明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熠熠生辉。在泛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2024年文明探源类纪录片表现尤为突出,这类作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充分借助文献、文物与考古成果等,积极调动解说、动画、再现等多种艺术手段,记录、呈现、解析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着重体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与突出的和平性。这一年,纪录片人在历史间隙或历史深处,钩沉出文明的记忆。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系统追溯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何以中国》至少有一半的篇章,是完全没有出现于历史文献记载中的,考古成为纪录片人复原历史的有效手段。影片及时汲取考古成果,例如参考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形象而做的“软马鞍”、参考徐州北洞山楚墓陶俑(西汉中期约武帝时期)形象完善了由胡歌饰演的悬泉置啬夫弘……它们不仅重构了观众对远古文明的理解与想象,也深化了观众对中华民族特性的认知。与《何以中国》大量缺乏历史文献记载不同,《两岸家书》则拥有足够详尽的历史资料,书信、地契、分家文书、族谱、舆图、典籍、资料影像等等不一而足,创作者没有选择史料堆砌,转而在12000多封两岸家书中选择了20个典型案例,个体情感触发的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史实,纸短情长承载的是“我要回家”的强大信念。这一年,纪录片人在古今对话里望见中华文明之于今人的重要意义,是纪录片共同关注的题材。像《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由中外联合执导,阐述北京中轴线750多年都城形成演变过程,展现中轴线在城市规划和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凸显中轴线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特质。湖南博物院作为马王堆的主场,成为纪录片《马王堆一一岁月不朽》的“影棚”,一面是博物馆中人潮涌动,一面是墓中文物安卧千年,一面是游客的热议感叹,一面是两千年前的烟火日常;纪录片《农耕探文明》走进2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源耕种历史,弘扬农耕典范,唤醒了观众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恩。纪录片将传统农耕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呈现出蓬勃生机。这一年,纪录片人超越“其名”探寻“其实”,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全面。纪录片《司马相如》除了展现一代“辞宗”“赋圣”的文学成就和爱情,更重点讲述了司马相如作为政治家的不朽功绩。纪录片《凤凰》聚焦李清照、解忧公主、沈寿、武则天四位女性,这不是常规意义的性别书写,而是突破性别困境的尝试努力,片中每集聚焦一位女性被认为突破其所处时代与性别局限的经典事件——李清照因离婚入狱、解忧公主促成两国军事联盟、沈寿开创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艺术流派并在死后不冠夫姓、武则天登基称帝却遭遇传位危机。这一年,纪录片人以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之美。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故事化讲述汉字来源与流变,字形演变生动有趣,观众一看便懂。纪录片《中国官箴》每集精选一句官箴名言,通过实景拍摄与AI生成画面的创新结合,为历史故事赋予时代内涵。



社会人文:心灵的栖息港湾,人生的精神导师


尽管出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一路狂奔之时,终究还有纪录片愿意放慢脚步探讨人之为人的意义。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以傲慢独立的姿态,赢得了大量年轻人的自发拥趸。2024年,纪录片《解释鸿沟》横空出世。这部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的纪录片,借由陈嘉映教授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话语交流与思想交锋,探讨在身陷现代性困境中的人们,如何更好认识自我。《解释鸿沟》的成功,引发了创作者的思考——纪录片是否可以真正记录时代表情,在于能否进入身处这一时代人们的主流情绪之中。我们很难想象,一部拥有深厚哲学性思想、仅靠晦涩对话支撑起的纪录片,在豆瓣上收获了8.7分的好评,以思考为快乐的人们在线下将该片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驶向智识生活的深水区,更在纪录片欲言又止的言说之外,尝试诠释真正的言说。2024年,纪录片《十三邀》第八季如约归来,94岁许倬云“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让无数人落泪,植物画家曾孝濂妻子张赞英那句“没有来生,如果有来生,我绝对走自己的路,我只要一个工作就行了”,让观众得以真正将目光看向曾几何时被忽略、一生籍籍无名的女性……



这些瞬间,完美诠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今天尤为需要纪录片——它不是看见资本、看见流量、看见星光,而是平等地看见每一个人。当这种平等目光投向纪录片《亲爱的请别忘记我》时,我们看见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认知症患者即使受到遗忘的侵蚀,依然记得生命中的爱和遗憾;当这种平等目光投向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时,我们看见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以反身认识中国人自己的教育成长议题;当这种平等目光投向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人生中的负面情绪不再不可逾越,各类精神病患者因为被平等地看见而逐渐消除病耻感,人们认识到科学方法与系统性干预完全有能力克服这些情绪挑战;当这种平等目光投向纪录片《养猫的人》,观众得以从人宠关系与不同人生切片中窥见人类共同的情感和需求;当这种平等目光投向纪录片《前浪》,我们看到1963年人口学意义上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近三千万人在今天已垂垂老矣,真实的老年生活图景徐徐展开,理解老年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