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肯放手的家长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4-04 12:10

正文


“爸爸帮你穿”

       vs

“我自己穿”


“不能溺爱孩子”的说法由来已久,我们往往只从字面理解,认为“溺爱就是给太多的爱”。


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不溺爱”就要“少爱一些”。


不是这样的。


爱和溺爱,并不是一件事情程度上的深浅,

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爱与溺爱的区别在哪儿?

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答案就在这篇里。


“都怪这个地!打它!”

              vs

“别怕,拍拍土站起来。”


溺爱的本质是控制,爱的本质是给自由。


“溺爱”不是“太多的爱”,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溺爱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有句谚语叫“爱之深,责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这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


剥夺孩子的独立性,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习、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再吃点!”

     vs

“我自己吃。”


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很多家长有说不完的“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 表面上看,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


实质上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了本属于孩子的自由。


在教育上,“溺爱”恰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


它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会让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的原因。


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一切教育的症结,都在于成人只考虑如何打造和控制这个小人儿。


“奶奶给你拿!”

        vs

“我能自己捡球”


如何区分爱和溺爱呢?


母爱有两个最重要的任务:


首先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接下来是和孩子分离,促使孩子成长。


所以,如果说“溺爱”是管制、包办、批评,是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爱”就是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是陪伴孩子慢慢获得生活的经验。


 自由 = 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 


给孩子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给孩子选择、尝试和犯错的权利,让孩子从中获取成长所必需的生活经验。


“我不敢,妈妈不让...”

           vs

“我想买本宝宝画报。”


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

在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

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


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我们什么都不说,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的 —— 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爱孩子,是尊重孩子,清楚我们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明白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哪些是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处会变得简单,亲子关系就会更融洽。


请相信:你管得越少,放手得越多,孩子会越好。


“明明想和你们玩儿!”

              vs

“看看谁打得过谁!”


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孩子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精细调控。正因为信任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所以可以放手。


“放手”的原则是:


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

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

不要怀疑,要相信;

不要插手,要接纳。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自我修正。


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


“快放下,别捣乱!”

           vs

“我也来试试!”


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


不去犯错,孩子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请不要惊慌,更不要以为自己做错了。孩子经历的这段混乱期,是他从旧生活秩序向新生活秩序的过渡期。


在旧生活秩序里,父母是主导者,孩子是被动执行者;

而在新生活秩序里,孩子是主导者。


就像要装修旧房子,在新旧交接之际,屋子里会更加混乱一样。等孩子度过这段混乱期,后面的一切就轻松多了。


这时你一定要意识到:


你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附属品或下属,你必须尊重他的自主选择。


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这样单边主义的思维模式。


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淋雨会生病的!”

        vs

“真好玩!”


请耐心地陪他一起慢慢获取生活的体验,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在心理上,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


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


不要急着要求孩子听话,而是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及时满足他。


这个时候,家长越平和,孩子越听话;

家长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

家长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如果父母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在这个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


就像一颗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一头麦穗的要素一样。


那么,他就会完全安心于去做最简单的浇水锄草工作,而不会精细安排这粒种子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用担心它会长成一株野草。


 

作者 | 尹建莉,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影响1000万中国家庭。

尹建莉父母学堂

( ID : yinjianligongzuoshi )



你可能还喜欢

《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