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打之前,我们要明白一点——
打,是为了规则的建立,而不是为了父母自己坏情绪的发泄
。虽然打孩子是个力气活儿,但“怎么打”却是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的。
这一点上,行为主义先驱、心理学家华生给了我一些启发。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无论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虽然我
个人极不赞同用上述这种早期行为主义的主张去“驯化”孩子
,但这其中所蕴含的“
强化与惩罚
”的教养方式如果能加以适当使用还是蛮有效果的(“强化与惩罚”是心理学术语,别看它看起来挺不明觉厉的,其实就是
赏罚分明
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
当然了,我这里要讨论的是科学,那惩罚的
科学性
在哪里呢?就是——
即时惩罚永远最奏效。
也就是孩子刚一犯错就惩罚,最能让他牢牢记住到底错哪儿了,孩子会特别容易建立惩罚和错误行为之间的联系。所以
惩罚要在犯错的当下
,让他挨个明白揍;如果犯错的当下不方便惩罚,那回家惩罚之前也
一定要清楚列出他的罪状
。我个人不太赞同那种秋后算账的惩罚方式,尤其是低龄幼儿,因为他们的记忆系统还不牢固,所以间隔惩罚效果甚微。
惩罚,或者说
让孩子害怕被惩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让某种不希望(undesired)的行为更少出现,
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是如何运行的
,才是惩罚的目的。如果孩子只知道怕打怕疼,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这打不是白挨了吗?
有一次娃说“
爸爸,我要是能学孙悟空变小钻到你肚子里就好了,那样你就打不到我的屁股了
”,我听完心里还是挺辛酸,挺难受的。因为费半天劲白打了!说明他没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下次害得接着打。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
打孩子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吗?
毕竟我们很多父母可能属于“爱与自由”派的,对于糟糕亲子关系造成的恶果都非常忌惮。
我的观点是,第一,
孩子
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
,大自然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如果家长强行给孩子营造一个“顺娃者昌逆娃者亡”的童年,那这孩子长到30岁走在大街上被人白一眼,当场就能气死过去;第二,惩罚和管教孩子时,
家长不要首先带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是要保持一个
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
。你自己先大喜大悲大嗔大怒的,不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就怪了……而且,
家长的激动、愤怒、压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情绪
。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前提——
对事不对人
——我罚你,不是因为我满腔怒火需要发泄,不是因为你是坏孩子,更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你了,而是因为你做了不对的事情
。
我们的目的是
给孩子建立规则
,而不是发泄自己的糟糕情绪
,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一点,那我建议他在
管教孩子之前先学好情绪管理
。
为了孩子头发都操心没了的、我院
非著名毕业生兼心理学家宋爷
,他的家里有一杆戒尺,每次打娃之前都会冷静地宣读一条基本原则:现在
不是爸爸要打你们,而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我必须
教你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