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童学馆
靠谱的儿童科学教育; 有料的亲子课讲座; 干货满满的线上分享课程; 以及,大家一起来动手的科学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童学馆

从前有个小孩,他整天挨科学家爸爸的打——论如何科学“揍”娃

果壳童学馆  · 公众号  ·  · 2019-05-07 07:00

正文

作者 / 张昕

来源 / Dr昕理学(ID:PKUPsyXin)


有人问我科学家打娃是咋个打法,有人担心打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还有人说发展心理学家怎么也打孩子呀……

这个么…读书人的事,能算打么?应该叫“ 强化与惩罚 ”!



为了解答大家的种种疑问,

我决定加赠我的独门秘籍——

究竟该怎么打孩子才科学



首先,为了怕给孩子造成真的肉体伤害,我建议打孩子只打屁股或手心, 不用工具,不要太使劲儿,这样不会受伤。


或者, 不赞成体罚 的家长也可以将“打”替换成别的惩罚方式 ,比如罚站(正惩罚)、扣掉零食、扣掉娱乐时间(负惩罚),只要能起到“强化与惩罚”的作用就行。

有人问,不使劲儿那还叫打吗?其实,一方面,打孩子的目的并 不是为了让他疼或受伤,而是为了 心理震慑 ;另一方面,即便不疼, 孩子明白这是惩罚之后就会有所忌惮 。我的孩子就曾经悄悄对我说:“爸爸,其实你打屁股一点都不疼,但我怕你打。”


ps:我们父子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打是建立规则,不是发泄情绪



在开打之前,我们要明白一点—— 打,是为了规则的建立,而不是为了父母自己坏情绪的发泄 。虽然打孩子是个力气活儿,但“怎么打”却是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的。

这一点上,行为主义先驱、心理学家华生给了我一些启发。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无论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虽然我 个人极不赞同用上述这种早期行为主义的主张去“驯化”孩子 ,但这其中所蕴含的“ 强化与惩罚 ”的教养方式如果能加以适当使用还是蛮有效果的(“强化与惩罚”是心理学术语,别看它看起来挺不明觉厉的,其实就是 赏罚分明 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



当然了,我这里要讨论的是科学,那惩罚的 科学性 在哪里呢?就是—— 即时惩罚永远最奏效。


也就是孩子刚一犯错就惩罚,最能让他牢牢记住到底错哪儿了,孩子会特别容易建立惩罚和错误行为之间的联系。所以 惩罚要在犯错的当下 ,让他挨个明白揍;如果犯错的当下不方便惩罚,那回家惩罚之前也 一定要清楚列出他的罪状 。我个人不太赞同那种秋后算账的惩罚方式,尤其是低龄幼儿,因为他们的记忆系统还不牢固,所以间隔惩罚效果甚微。

惩罚,或者说 让孩子害怕被惩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让某种不希望(undesired)的行为更少出现, 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是如何运行的 ,才是惩罚的目的。如果孩子只知道怕打怕疼,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这打不是白挨了吗?

有一次娃说“ 爸爸,我要是能学孙悟空变小钻到你肚子里就好了,那样你就打不到我的屁股了 ”,我听完心里还是挺辛酸,挺难受的。因为费半天劲白打了!说明他没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下次害得接着打。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 打孩子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吗? 毕竟我们很多父母可能属于“爱与自由”派的,对于糟糕亲子关系造成的恶果都非常忌惮。


我的观点是,第一, 孩子 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 ,大自然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如果家长强行给孩子营造一个“顺娃者昌逆娃者亡”的童年,那这孩子长到30岁走在大街上被人白一眼,当场就能气死过去;第二,惩罚和管教孩子时, 家长不要首先带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是要保持一个 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 。你自己先大喜大悲大嗔大怒的,不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就怪了……而且, 家长的激动、愤怒、压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情绪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前提—— 对事不对人 ——我罚你,不是因为我满腔怒火需要发泄,不是因为你是坏孩子,更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你了,而是因为你做了不对的事情 我们的目的是 给孩子建立规则 ,而不是发泄自己的糟糕情绪 ,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一点,那我建议他在 管教孩子之前先学好情绪管理



为了孩子头发都操心没了的、我院 非著名毕业生兼心理学家宋爷 ,他的家里有一杆戒尺,每次打娃之前都会冷静地宣读一条基本原则:现在 不是爸爸要打你们,而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我必须 教你做人



得分清楚什么事该罚,什么事不该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