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读懂了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20-01-07 12:14

正文


自从 19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现代化道路上竞走。追赶型国家里的知识分子,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衡量本国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不断地提醒国家要走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思想启蒙的重要任务。因为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而错误的道路却有无数。多歧路,今安在?一个国家一旦踏上错误的道路,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日本,在 20世纪30年代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思想启蒙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只要一天不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知识分子就一天不能松懈。


读日本、想中国
文 | 马国川
来源 | 《国家的启蒙》序言


2016年8月1日,我来到东京,开始了四个月的访问学者生涯。 我“挂单”在庆应大学,住处距离校园很近。 当天傍晚,我走进这所闻名已久的大学,徘徊在创始人福泽谕吉的雕像前,思绪万千。 这个人一生没有涉足官场,却以自己的思想引领日本走向近代文明。 作为远东之东的岛国,日本从被迫打开国门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多少风云人物活跃在这段历史中,壮怀激烈、成败兴亡,难道不值得追寻吗?

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决定寻找这个国家近代发展的轨迹。 我阅读历史书,外出游览也有意去探寻斑斑史迹。 每有兴会,就把那些可感之人、可述之事记录下来。 我在“界面”网站开了一个专栏——“扶桑读史”,大致每周发表一篇。 这些文章获得了读者的共鸣,既然吾道不孤,我也就更加努力。 2016年11月底回国后,我继续写“扶桑读史”专栏,直到2017年11月中旬,完成最后一篇《明治之死: 结束,还是开始》,才结束了一段奇特的阅读和写作体验。 对于我来说,集中这么长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国家的历史,这是第一次。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共完成了60篇文章(收入本书时删去1篇)。 这些文章的历史跨度,从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整整60年时间。 这不是巧合,而是我有意为之。 不过,这些文章绝不是按年度选择的,所写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我认为重要的。 我想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反映日本告别旧体制、走向近代国家的过程。


一位不认识的朋友问道: “读你写的这些文章,为什么感觉就像在写中国呢? ”我心中也常有类似的困惑。 夜阑人静之际,我面对日本近代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追索其思想轨迹,

审视其进退选择,也时常陷入迷惘,为什么他们和中国人这么像呢? 比如,那位森有礼,当年是日本思想启蒙运动的健将,后来却成为极力维护专制体制的国家主义者。 再如,日本开国之后的“爱国贼”,以爱国者自居,对那些被他们认为是卖国的本国人士横刀相向,肆意砍杀。

其实,在1853年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与世隔绝,酣睡在太平梦中。 正如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所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 问题是,坚船利炮打破了停滞宁静的迷梦,东亚开启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面临同样的“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


阅读历史就像站在万仞高岗,俯瞰大江东去。 虽然已经知道了结局,但是深入历史的具体情境中,看那些活跃其中的人物的思考行动,我仍然常常为他们扼腕叹息。 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的最终走向,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念在行动,就像大江中涌动的浪花,相互撞击,时起时落,最终汇成巨流,澎湃激荡,奔向汪洋。 对于中日两国来说,从被推入现代化巨流的那一刻起,它们的命运是共同的,就是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尽管中日两国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迥乎不同,一个被动而顽固,一个主动而决绝,但是历史大脉络惊人的相似,因为它们要完成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向何处去”这个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并据此决定个人的选择。 因此,不同国度出现许多相似人物、相似事件,并非没有缘由。

我在读日本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中国,因为中国至今仍然面对着一百多年前的命题。 1853到1912年,日本在60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进程,也浓缩了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 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反复,所以现在仍然可以在日本那60年里找到对应的问题。 虽然历史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可以启发人们思考。


比如,19世纪90年代,追赶西方国家初见成效之后,日本社会就开始出现了宣扬日本“特色”、维护“国体”的保守主义舆论。 再如,在20世纪初实现工业化之后,日本出现了“和平崛起”与“武力崛起”的争论。 虽然国家不同、时代各异,但是我常常为中日两国的相似性而惊叹,恍惚有时空错乱之感。

自从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现代化道路上竞走。 追赶型国家里的知识分子,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衡量本国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不断地提醒国家要走正确的道路。 这就是思想启蒙的重要任务。 因为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而错误的道路却有无数。 多歧路,今安在? 一个国家一旦踏上错误的道路,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像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思想启蒙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 只要一天不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知识分子就一天不能松懈。

诚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所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country)。 这句话对于中国来说,非常有现实意义。 因为如果沉溺在已有的成就,不以比较分析的视野来衡量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得失进退,就难以清醒而深刻地认识现实中国。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同样,以日本为鉴,可以知进退。

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