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石守謙 先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講 題:大德寺五百羅漢與現代中國藝術史研究
時 間:2019年2月25日(週一)上午10: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備 註:108年度第四次學術講論會
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1&C=1&bid=1338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1973)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197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博士 (1984)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 (1984-1993),研究員 (1993-2004),研究員 (2006.3-2012.8),特聘研究員 (2012.9- )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2000-2004),院長 (2004-2006)
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藝術學門召集人 (2000-2002)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1989-1990),教授 (1990-2000),所長 (1991-1997),兼任教授 (2000-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1985-1989)
自述
中國與東亞繪畫史的反思
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我試圖以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歷史發展提供一些與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以前不同的理解,大致上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探討畫史上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風格變化的理解原為美術史的基本課題,但除由畫派興衰、社會經濟條件改動等角度進行說明外,文化環境的變動往往可以進一步說明各種風格在相互競爭中之所以成功或失敗的道理。這一部分的成果可見於《風格與世變》一書(臺北,1996)。
第二個部分是在區域發展的問題上。中國繪畫在區域的發展最後往往變成以畫家為主的個人流派。但在這個奇怪的現象之中,如果改由「競爭」的角度來予觀察,則可突顯各個區域傳統在畫史中的積極作用。如蘇州、南京、福建及廣東等地區的例子,皆已有研究成果,足以說明這個區域傳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個部分是在雅俗問題的探討上。「區域」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與「俗」的評價相糾結。「雅」與「俗」一直被視為對立的觀念,但如果採取一個動態的理解,二者之間只是一種「區別」,流移互動的現象極多樣。皇室貴族、文人與民間之間都有相互吸納、主動區隔的狀況發生。這在進入現代之後的變化,使此議題更顯複雜。
本人自2007年起開始執行本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第十世紀至十六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過去學界對東亞山水畫的研究大半集中討論「中國影響」、「在地化」的問題,我的深耕計畫將以更審慎的態度,重新評估這個論述的有效性。在全面地搜索傳世作品、考古發掘及古代文獻資料後,我主張以東亞為一整體,來對十至十六世紀間山水畫在中、日、韓三國中的發展進行全盤的觀察,並特別注意三區域間的互動現象。這個工作並不只意味著一昧地將觀察範圍予以擴大,亦非僅意在刻意突顯區域間文化交流的歷史意義;更重要的是將三地互動的事實作為觀察各地發展的必要架構,重新理解其內容,找回被過去漢文化中心主義論述所犧牲之重要歷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