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划分简单易懂,但问题出在,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3和4类员工身上,2类员工稍加指导,1类员工可以放手,说白了,他们相信,“梅西式”核心员工太优秀,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管好自己,所以不用花心思。
这个操作方法看似很实惠,但是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
员工再优秀,他也是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绪,会有失误,会有压力。而且,往往1类核心员工所承受的痛苦,比2、3、4类员工要大得多。
去年我招人的时候,一眼看中小张。他的见识也好,谈吐也罢,很明显,都超越同龄人一大截。我和诸多面试官一样问了他这么一个问题: “你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小张并没有像常规面试者一样,或夸或贬老东家。他扭捏半天,说了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
“我们公司正常5点下班,有段时间同事怀孕,我拿一份工资干了两三个人的活,每天都差不多九、十点才能下班。没想到同事后来干脆辞职带孩子去了,我也没办法,断断续续一直顶着压力干了下去,期间还拿下了几个大客户。”
听到这里,我以为又是一个被不合理工作分配逼走的大好青年,没想到他接着说:
“有一天晚上赶项目,熬夜熬到三点,实在太累,第二天晚上六点我开始收拾准备走,说起来也已经多干一个小时活了,当然也没算什么加班费。结果老板看见了,就和我说了一句话。”
“哟,小张啊,你今天那么早下班啊?有事吗?”
“当时我的心一下子死掉了。每当我往前跨一步,他就提升应当的门槛。再不走人,就是我傻。”
小张的离职在别人眼里,简直莫名其妙。公司规模大,平台好,他就是一个“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吹雨打”,才那么冲动。甚至他最后走的那一刻,老板也没有想明白他为什么离职。
当习惯性依赖“梅西”式核心员工做好事的时候,作为老板,你必须要知道:
这个员工正因为各方面能力突出,以至于一旦离职,你即使挖空心思,也只能找到一个“盗版霉西”顶替他的位置。
怎么看看不顺眼,怎么用用不顺手。
当你用惯了核心员工却忽视他存在价值,那就等于在替别的公司做嫁衣。
而替别的公司做嫁衣,往往还是不幸中的万幸——万一,他带着核心客户和商业秘密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