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书单,是一个人最完整、也最私密的知识地图
灯塔学院主创全新频道
“常春藤校友的私人书单”(Ivy League Reading List)
定期更新 1 次,每次发布 1 张独家原创的主题书单
每一张书单,均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常春藤院校毕业的校友亲自设计拟定
为你首次分享一张完整原创、可供学习和收藏的私人阅读清单
这里是这个频道的第 2 张书单
由海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心 WeCare 团队和灯塔学院一起
为你拟定的心理学主题阅读清单
List 1
推荐人:毛兔。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专心WeCare心理咨询师。
《社会性动物》
作者:艾略特·阿伦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这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入门读物。不同于以往接触的枯燥著作,这也是一本可以像小说一样阅读的床头书。它用深入浅出,有趣易懂的案例分析了从众、说服、偏见、喜欢、爱和人际敏感性等社会现象。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大众感兴趣的:被伤害的人反而更愿意去主动修复关系?越是“听话”的人越容易有偏见?对方的长相是继续约会的最重要原因?它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经验认识到的社会心理学现象用学术派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都说好的书授人以鱼,卓越的书则授人以渔。学习心理学不仅仅是记住各种术语和理论,作者在书中提供的精巧的思维模式,能让读者真正的通过日常生活去理解心理学,去追溯社会关系的本质,以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相处。
《爱的艺术》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译者:李建鸣
你了解爱吗?你有很多次失败的爱的试图吗?现代人一方面显摆着对爱情的无所谓,另一方面又因爱的缺乏而深感焦灼与空虚。
我觉得这是一本每个都需要常翻常温习的书。它不是情爱圣典,而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作者弗洛姆从哲学和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不仅讲述了我们通常意义上默认的两性之“爱”,也涉及了父母之爱,自爱,博爱,神爱。
他认为虽然我们一直在谈论爱,但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爱人的能力;爱是一门艺术,可以像学习音乐、绘画一样获得;只有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有真正“爱”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恭谦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你在爱情生活中也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List 2
推荐人:麦子。纽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专心WeCare咨询师。清华大学中文学士,曾出版杂文集《过目》。
《Introducing Psychology: A Graphic Guide》
作者:Nigel C. Benson
出版社:Icon Books Ltd, 2014
这本书我是从旧书市场花$2淘回来的,还是1998年版,现在市面上应该很少见这一版了,基本上都是上图的这个封面和样式,2014年版。我对比了一下,发现内容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此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知识点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现,数据都出现在图表内,对于初涉此专业的读者来说应该算得上浅显易懂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何为心理学。由此作为开篇,本书展开了从古至今的心理学发展理论的探索。包括: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 Behaviorism(行为主义)、Biopsychology(生物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以及Humanism(人本主义)。每一部分中的重点理论和重点实验,本书都有所涉及。更是对心理学中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几位学者,如弗洛伊德、马斯洛、巴普洛夫、约翰.华生等人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概述。
虽然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类书籍,作者在尽可能用简洁明了的词句以及幽默风趣的漫画形式呈现作品之余,更是不忘将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以最详尽的解释,这在入门级的书籍中称得上是佳作。
《心理学最佳入门》
作者: [美]桑德拉•切卡莱丽(Saundra K. Ciccarelli) / [美]诺兰•怀特(J. Noland White)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原作名: Psychology(Second Edition)
译者: 周仁来
这本将近700多页的书是我从国内千里迢迢的背来美帝的。我当时也处在一个入门者的阶段,深知心理学知识似汪洋大海,中文尚处在一无所知的我一开始就要接触用英语授课的知识内容。于是,本是图着心理慰藉,打算拿这本大书压箱底的。没想到开始学习,这本书也变成了专业课必备的理解资料。
如果觉得上一本英文原版书籍阅读吃力的读者可以选择这本书来阅读。相较于上本书,从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本书的详尽程度。它一共分为十六个章节,涵盖了普通心理学的全部知识点及内容,典型的美式教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文中的例子更是生活化和有趣,比如在认知学习理论这一概念下,作者提出运用所学的理论教你的猫用马桶上厕所,并非一件难事。同时,作者还涉及了自我检验的环节,在每一章节之后设计了选择题与思考题,让学习者有更强的学习仪式感,也能够更严谨的将所学运用到专业领域及生活中。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可读性拔群。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Workbook for Anxiety》
作者:William J. Knaus
出版社: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14
这是一本辅助自我治疗的书籍,也可以用来作为心理咨询的样本入门。对于产生焦虑情绪的人来说,这本书教会你如何减缓自己的焦虑。关注你的生活,关注令你焦虑的事件、人物或者情绪。但关注并不意味着希望你沉溺在其中不作出任何改变。相反的,关注这些细节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比如有的人会在一场陌生人众多的餐会上产生焦虑甚至恐慌。当发生这个焦虑情绪的时候,William提出要将问题具体化和有针对性。比如,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对于这场餐会,我知道些什么?对于我的这些焦虑和恐慌的情绪,我都知道哪些解决方法?我现在可以使用哪些?当你将注意力从人群中转移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或许你的焦虑和恐惧感会慢慢降低甚至平复。在每一种方法之后,作者都会将表格清空,让读者将自己的心境填进去,并试图需找解决的方法。
对于想要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的读者,阅读此书其实就是在与William——你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次对话。一些来访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反馈说效果和自己期望得相差甚远。谈及原因,则说因为觉得心理咨询师没有给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还需进行自我思考,以得到答案。但其实,心理咨询对于来访者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领其进行不断地自我思考与自我反馈。心理咨询师并非算命大师或解梦专家,告诉你今天宜出门,不宜久坐,或是外科医生,看看你肿胀的脚踝和X光告诉你有没有骨折。心理咨询师的最大作用是引导来访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通过思考,来访者根据心理咨询师的思路进行逐步的问题解决。而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而这本书,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它带着你寻找自己的问题,设立不同的目标,最后试图破解。对于自我的探寻和了解有很好的效果。
List 3
推荐者:来思。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心WeCare主笔。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罗杰,霍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译者:白学军
心理学专业的人,最常被误解为算命者、能够看透他人想法的人以及心理不正常的人。对于大众的这些误解,我们常常一笑置之。但如果有一个机会让我推荐一本书,能够让大家了解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是什么,我首推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著名的《心理学与生活》以及国内必修基础教材《普通心理学》,对于形成心理学科的整体把握有帮助,但是这两本书对于心理学研究、实验的这一面的强调不如今天推荐的这本书。
该书作者精心挑选了40项来自10个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研究,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每一项研究的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对结果的批评以及结论,从研究的视角来促进人们对科学心理学的了解。
物理学是公认的硬科学,而当人们想到物理学的时候,会联想到经典力学、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等著名理论。而当人们想到心理学时,却很难联想到什么著名的理论。
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本质上是来源于一个个实验研究,来源于对这些研究的综述。如果将科学心理学比作一座大厦,那每一个心理学研究都是这大厦的一砖一瓦。和物理学一样,那些经得起事实检验的心理学研究,才是了解心理学最好的途径。
如果你想弄懂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就去看看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如果你想弄懂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就去看看心理学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如果你想弄懂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就去看看心理学都有哪些研究逻辑。庆幸的是,你想了解的,这本书里都有。
《怪诞心理学》
作者:英/理查德 怀斯曼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能够吸引人不停的读下去,细细读来却发现又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心理学科普书籍。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曾是一位深谙魔术中对观众采用心理欺骗的职业魔术师。他后来修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对人类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不断通过实验研究在探索着。
采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去研究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主题,就是对这本书的一句话概括。其实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有些研究不那么吸引人,而这本书就可以作为有趣的心理学研究的补充。与国内常见的学术研究风格不一样,该书中的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非常有意思:时间心理学、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和幽默心理学等都会吸引更大众化的眼光。作者在文中融入大量现实生活的例子,让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
学术与趣味并存,理论与生活交织,实验与实用共济,《怪诞心理学》你值得阅读。
list 4
推荐人:马静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心WeCare心理咨询师;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地下》
作者:日/村上春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林少华
在浙大读心理学的时候,精神分析课的教授建议我们去看村上的书,因为他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刻画很细腻具体,而且还能层层深入,仿佛和人聊天,静静的倾听,故事由浅及深。
我最推荐的一本是《地下》。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纪实。村上是在事后一段时间采访了地铁沙林的事件中的受害者和目击者。采访纪实并不顺利,当事人大多因为不愿意回忆那种痛苦而拒绝谈论这个事件,可见在心理的“次生灾害”有多大。
遭遇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人们几乎都出现头痛、缩瞳、痉挛、咳嗽不止的症状,重则死亡或长期昏迷不醒。但幸存者们无一例外地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经历的一切如同噩梦一般挥之不去。
沙林的恐怖,难以用语言形容。若是地震一类的灾难,人们能够用肉眼看到房屋的倒塌,灾民的状况,救灾的现场,从而对整个事件有正确的认知,内心会产生同情、理解和悲伤。然而沙林事件由于本身性质特殊,从表面上看不出受害者的创伤,所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受害者在因后遗症而不得不休假的时候,常有人做出“这事儿怎么没完没了”这类反应,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心情极大地加重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许多人不得不因此辞去工作。
村上对他们的心理描述非常真实具体,那些阴暗又写实的描写让我一度承受不了,情绪抑郁,村上对心理的描述铺垫能力可见一斑。
书里人物细致的心理刻画,极其精妙,不管是心理咨询师还是非从事心理咨询专业的人都值得一看。
List5
推荐人:思思。纽约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心WeCare创始人。
《对伪心理学说不》
另一译名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作者:基斯 斯坦诺维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译者:窦东辉,刘肖岑
我觉得这本书堪称为心理学正名的经典入门之作。无论是想要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的人,还是就想了解心理学在做啥图个好玩的人,我都会首先推荐此书。
这本书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科学是什么?心理学是科学吗?所以,它不仅是一本为心理学正名的书,也是一本给“科学研究”做科普的书。我觉得本书对我们形成科学的看世界的方法,提高防忽悠和思辨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描述的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一种科学,实证的研究方式来做的,是可以普遍推广的。书里分章别类介绍了可证伪性,实证主义,相关与因果,操作主义,概率预测等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的概念。
这本书可以完全颠覆我们平日里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比如——“看一眼就知道你在想什么”“星座学”“九型人格”“仅仅是心理咨询”,这些不是心理学,只是八卦而已。
中文翻译还算可以,不过更推荐英文不错的同学看原版,英文名是《How to Think Stright about Psychology》。
《Feeling Good》
作者:David D. Burns
出版社:Harper,2008
给大家推荐一本特别实用的书,这也是我在纽约大学的认知行为治疗(CBT)课上教授推荐的最佳自助书籍。实用实用实用,重要的话说三次。
我们身体上出现疾病比较容易得到重视,有健全的医疗体系帮助治疗,也有各种热播的养生节目教你如何预防身体疾病。然而情绪生病了,我们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却匮乏的多,自我治疗更是难上加难。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大家带来了福音。
本书是一本对“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科普书籍, 更是一本克服认知错误的实用手册,对于一些由于认知错误引起的情绪病态,这本书几乎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List 6
推荐者:鲍坚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心WeCare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EAP执行师;DISC行为风格测评师。
《一日浮生:是个探问生命意义的故事》
作者:欧文 亚隆
出版社:心理工坊文化出版社,2015
存在主义心理大师欧文·亚隆最新力作,通过十个生命故事,呈现了在面对死亡的主旋律之下,触及老化、疾病、亲密关系、自我追寻等人生课题。
这些人生课题有温暖有沉重,有些甚至是不敢轻易碰触的,你可以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体会人生的起起落落,尝试着面对生命中的痛苦、困惑和内心深处的恐惧,或许未来也就有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书中体现的人性、真实、和勇气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又是发人深省的,相信每个人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和对生命的触动。
List 7
推荐人:刘頔。艾德菲大学高级心理研究临床心理学博士生,纽约大学心理学硕士;纽约Mount Sinai Beth Israel 综合医院心理科实习精神科医师;专心WeCare咨询师。
《I Never Promised a Rose Land》
作者:Joanne Greenberg
出版社: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64
心理医生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理解并且尽力去感受患者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如果你像我一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有兴趣,不如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这是一本半自传体的小说,讲述一个十几岁的少女(Deborah Blau)与精神分裂症的斗争。聪明并且有艺术天分的Deborah 童年时期平凡遭受虐待,为了能够抵御混乱、可怕的现实世界,她的潜意识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舒适的避风港 – 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虚幻世界的神变成了残暴的独裁者,并且控制着Deborah的一言一行。小说从多个角度(主人公的父母、妹妹、心理治疗师、以及主人公自己 )描述了主人公对她疾病(包括她的幻觉和恐惧等)的斗争。
小说的主人公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而小说中的心理治疗师Dr. Fried正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为她治疗的精神科医生(Dr. Frieda Fromm-Reichmann)。与主人公一样,作者也曾经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When Nietzsche Wept》
中文名:《当尼采哭泣》
作者:Irvin D. Yalom
出版社:Harper Perennial, 1992
想看一部以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医学大师布雷尔、以及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为主人公的小说吗?
这是一部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Friedrich Nietzsche和医学大师Dr. Josef Breuer,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Dr. Breuer 在他的学徒Sigmund Freud 的启发下,试图劝服患有偏头痛的尼采接受治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Dr. Breuer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科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作者Irvin D. Yalom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他与Viktor Frankl 和Rollo May 一起并称为存在主义疗法三大代表人物。
《Crime and Punishment》
作者:Fyodor Dostoevsky
出版社:The Russian Messenger, 1866
第一次接触Fyodor Dostevsky 是在哲学课上阅读他的一部中篇小说,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电影Life of Pi中Pi在船上读的也是Dostevsky哦!)。 在领略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始祖的Dostevsky 的哲理推论的同时,我更是被他对人物心理纠结的刻画所深深吸引。而在这部经典著作Crime and Punishment 中,他更是深度探索了人通过使自己痛苦来实现自我救赎的心理。
小说中聪明但是内心充满矛盾的年轻主人公Raskolnikov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人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 他狠心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自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刻起,他的内心便成了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悬疑,超出犯罪本身的心理分析。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的一个本性:有时候你越是试图用理性推理,你越容易将自己囚禁于自己创造的矛盾困境之中 。这其实也是有些心理疾病的根源之一。
List 8
推荐人:荔枝。香港教育学院心理学硕士,专心WeCare主笔。
《亲密关系》
作者: [美] 莎伦·布雷姆 / 丹尼尔·珀尔曼 / 罗兰·米勒 / 苏珊·坎贝尔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
亲密关系长久以来都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每个人都能对亲密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起码一段亲密关系。在这本书里,心理学家们帮你科学地定义亲密关系,解释了亲密关系中的一些现象,甚至告诉我们一些常被误解的想法。这本书科学、理性地带你更清晰地了解亲密关系。
《旷野无人》
作者: 李兰妮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
出版年: 2008年6月
抑郁症,一个我们都不陌生的词语,但我们真的了解它吗?我们能觉察到身边人甚至是自己的抑郁症病发吗?你以为心情不好只是一时的,你以为开朗的人不会患抑郁症。
李兰妮用她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你,她与抑郁症的漫长斗争,从不可置信到与抑郁症相伴,李兰妮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她对抗抑郁症的过程,希望这本书能让大众对抑郁症这种高发的心理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更希望能敲响警钟,让大众对身边人的抑郁症能更警觉,从而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List 9
推荐人:雷丘桑。纽约大学校园咨询硕士研究生;纽约中学心理老师;专心WeCare主笔。
《Deep Secrets: Boys’ Friendship and the Crisis of Connection》
作者: Niobe Way
出版社:Harvard College,2011
这是一部让我大开眼界的书。“我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不理我了?他是不是说我坏话了?”“为什么我们以前无话不谈,现在却成了点头之交了?”“如果我不和他参加这个活动他会不会不开心?”“如果我告诉他这个秘密他会告诉别人吧?”……你觉得这些问题像是男孩子会问出来的吗?是的,这些都是这本书中提到的,青少年时期的男孩子会思考的问题。
这不是一部小说,但是却包含了大量的访谈,男生的困惑,纠结和对于这种困惑感到的不安,都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于女生的是,正因为男生的性别,他们不能也不敢把这类情绪表达出来,不然更糟糕的事情会等着他们——被当做同性恋。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这不是一本关于访谈的书,而是通过访谈和理论分析的结合,呈献给读者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无论男女,随着成长过程中荷尔蒙的产生,所有人都会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同一个问题上得到相同的关注。一些约定俗成的想法,可能会让一些人失去得到帮助的机会,也会大大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The Primal Teen》
作者:Barbara Strauch
出版社:Random House Inc,2004
你有没有从一个更理性的角度考虑过,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中二期”?为什么无论什么年代,到了一个特定的年龄,人类都会变得暴躁,焦虑,有时候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渺小又无能?有时候我们回过头来,觉得自己的青春期满是黑历史,但是当时的我们,又觉得自己永远在做对的事。错的到底是我们还是这个世界?或许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
这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什么娱乐性的读物,但是作者通过一个时期青少年大脑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结合,用一种理性的,又很合乎情理的解释,让读者可以真正做到了解青少年在想写什么,和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没有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成长过程,或者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荷尔蒙的分泌。这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或者大脑会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做出某些决定和某些行为。只有承认这些都是正常又无法逃避的,人们才能用一个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青春期”这个让很多人不忍回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