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中国人口总量即将减少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9-01-21 14: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口问题,应当首要关注的是权利问题。研究宏观经济不可避免要关注人口,因为人是一切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发在功夫财经(kongfuf)。

2019年年初,社科院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报告指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生育孩子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6,人口负增长将提前至2027年出现。相比此前预测的2030年提前三年。考虑到印度人口和中国相差无几,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中国,中国可能已经让出「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


过去长期观念熏陶,华人信奉「多子多福」文化,中国以人口第一大国立足于世,「人口过多」似乎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现在人口总量居然减少,并且被印度反超,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对关注人口话题的人来说,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惊讶。可以说,这是早已写好的大趋势。更有学者指出,社科院报告低估了中国的人口危局。


长期以来,国家卫计委发布数据,都显示中国妇女有较强烈的生育意愿,一旦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将出现人口暴涨的现象。这样的警告,在2015年放开二胎时达到高峰。


当时国家卫计委预测,「二胎效应」将使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达到2261万人。国家卫计委官员马旭甚至表示,全面放开二胎,「预测一年增长1000多万人口,压力还是很大的。」


实际结果呢?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上一年中国新生人口数据,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远低于卫计委2261万的预测,比2016年少63万。这已是二胎政策刺激下的结果。被阻塞的生育意愿「泄洪」后,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2018年可能不足1400万人。


(上午,国家统计局新发布数据,2018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这个数据比去年大幅减少。一些学者认为,这样数据还是高估。)


70后一代人普遍有兄弟姐妹,他们生育意愿较为强烈,现实却是,他们几乎都过了生育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处于生育高峰期的90后一代,连同他们之后的新世纪一代人,他们处在最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低下。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1.3,不仅低于卫计委预测,同样低于此次社科院报告的结论。人口学者易富贤和北大教授苏剑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可能已低至1.05。


不管各方面的统计分歧有多大,确定的事实是:中国的生育率属于超低的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1.8,法国1.92),甚至可能低于日本(1.3)。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即平均每个家庭生育2.1个子女,才能保持正常的人口世代更替。如果是1.4到1.5的生育率水平,每一代人也要减少25%。


这个惊人的衰减,从另一组数据也能看出:现在80后总人口数2.28亿,90后1.74亿,00后1.26亿,不到一代人时间,年轻人数量减少45%。

现在看来,过去盛行的「中国人爱生孩子」论,乃是错误的结论。


中国人的教育传育悠久,父辈视培养后代「出人头地」为天职。「精养」模式使得教育投入极大,养育成本极高,生育率自然而然会下降。


人口史学家发现,明清时期的江南富庶地区,诗书礼教盛行,一般家长都会供养孩子读书。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增长率自然放缓。放眼世界,生育率比中国内地还要低的只有澳门、香港、新加坡和韩国这几个经济体。东亚地区的人民不爱生孩子,和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中国人口总量减少背后,是严峻的人口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谈论经济问题的最大背景。


首要的问题就是养老。中国现行养老金体系,基本模式是「现收现付」,即当代老年人的养老金源于同时代缴费者的资金。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中国出现第一拨婴儿潮,现在他们步入退休年龄,由现在的年轻人养老。年富力强的70后和80后一代人数量够多,养老金尚有不足的风险,再过几十年,70后和80后一代人退休,将是史无前例的退休高峰。


年轻人数量呈断崖式下跌,后继者要缴纳多高比例的养老金,才养得起数量远比他们多得多的老年人?等到新一代人退休,到时候有多少人缴纳社保养他们呢?


中国人口结构异常清晰地写在图表上。这是真正的「灰犀牛」,矛盾不解决,养老体系会出大问题。


私人养老也不容乐观。80后以降的一代人普遍为独生子女,未来几十年,「倒金字塔」的家庭格局会令下一代倍感沉重。有些人做着「以房养老」打算,以为家有两套房,养老不发愁。这种设想没有普遍性,也低估了养老的难度。


养老的难题在于医疗、看护、陪伴,以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少子化时代,「夫妻养四老」将成主流,沉重的负担会令许多家庭难以为继,越来越多人只能选择公共养老。


公共养老是吃大锅饭,既缺乏效率,又很难控制成本。「政府养老」鼓励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不进取。1990年代后,日本步入老龄化,年轻人丧失进取力,两者之间高度相关。中国要警惕出现这样的大势。


老龄化时代,年轻人面临老人掌握社会主要资源的现实。他们一方面要为自己谋生计,另一方面还要给「老年经济」输血,这让人心力交瘁,憎老厌老的问题会随之产生。


年轻人压力沉重,科技创新受阻,这是人口骤降带来的诸多问题之一。现实中还有更多麻烦。


中国有规模众多的中小学校建于1980至1990年代,当时建设标准是适应最后一拨人口潮。短短几年,年轻人数量迅速减少,大量学校合并裁撤,新建不久的校舍即告荒废。突然来临的人口断崖带来大量浪费。


浪费的除了学校,还包括医院、工厂、体育场、道路等公共设施。这种情形直至今天还在持续,无论政府规划的高铁网,企业家的生产安排,都面临人口变局下的错位。


未来的中国,人口高度集中、资源分布陡峭的趋势也将愈演愈烈,许多乡镇的人口流失将愈演愈烈,直至走向萧条。这无疑是极大的国土浪费。


当整个国家人口总量不再增加,大城市扩张的速度也会放缓,「抢人」变成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许到那时候,地方政府会陆续出台各种鼓励生育的措施。


人口是发展经济最主要的因素。某些地方即使一时落后,有人也意味着有希望,只要政策调整,其他发展条件有所改善,众多人口就会带来格外繁荣。对国家来说,道理同样如此。


一个国家人口众多,便意味着市场广阔。无需通关清障,中国国内市场就比整个欧洲市场还要大,这种禀赋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广阔的市场有利于经济发展,品类丰富的产业林得以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得以延长。


本国企业家创业,国内大市场是很有利的条件。创业者先在本国做大,更有能力到国际市场竞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讲,中国人口总量减少,实在不是好消息。


国家竞争中,人口规模是基本盘,是最被优先考虑的因素。从绝对数量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看人口密度、增长率、出生率等各项指标,中国人口不算多,更不算强。少子化和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杀手。认识人口危局,早做政策调整,是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大事。


近期文章

海南崛起要听马云的 | 商务

小孩子没有杀人的特权

不用赞赏,点好看支持吧。

和更多人分享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