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话发展,万象谋更新
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创新驱动发展分论坛
27日上午在广州举行
会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齐聚科技和产业界代表,挖
掘新思路,探讨新举措,凝聚各界共识,共辟“再造一个新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广州市副市长江智涛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相关部门、各区政府和有关科技、产业界代表约120人参加会议。
广州近年来面向经济主战场
布局科研攻关战略格局
不断突破前沿科技成果
整体位次赶超争先
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
在广州培育,
中山大学
在全球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
广州健康院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广州在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探索不断攀高峰;
在广州制造,
“力箭一号”火箭
三战三捷,累计已发射37颗卫星,推动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迈向低成本、航班化发射新时代;
从广州出发,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
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
首次试航成功,
深海潜航器、漂浮式温差能发电
等一批海洋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的硬核实力,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成实实在在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关键是要把创新落实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是广州接下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的主要着力点
。广州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并将新增十个概念验证中心、百个成果应用场景。
把科技的“眼”聚焦到产业的最前端,
把攻关的“心”放在企业的最需处。
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广州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分类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机制,
广汽集团
等领军型企业担当起牵头开展产业链创新的重任。政府再搭一把手,千方百计凝练企业需求,集聚相关科研平台,常态化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精准对接活动,多方协力共同攻克难题。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金发科技”)
是广州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的产业链龙头,在“龙头企业-创新平台”活动中,该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需求,得到15家重大创新平台的一一回应。该公司副总经理叶南飚在这次会议上表示,金发科技积极带动上下游共同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协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金发科技创新社区
一系列新型研发机构的改革创新,架设起从“大院大所”到“龙头企业”的桥梁。
2023年,广州出台
《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引育一批人才、打造一批共性平台、设立一支基金、建设一个园区、孵化一批企业、组织一家专业联盟的“六个一”的成果转化路径。同时,为了让科研成果“活”起来,开展“走进大院大所”线下对接活动,促成30多家企业技术需求与20多家平台的180余项成果精准对接。
琶洲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李远清在会上表示,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对接,琶洲实验室计划与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海珠区10余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打造高水平联合研发中心。中心将基于合作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实行双主任制度,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联合招聘研发人员,知识产权共享,成果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或者应用。
琶洲实验室
瞄准问题靶心,
畅通科研成果向市场“有效供给”的通路。
据了解,
广州市正在研究推进落地的
科技成果1+N政策,
并推动成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
。
相关政策将在科技管理上实现一定的突破,如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各项制度扎实落地,建立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的首轮投资机制,确保科技成果从源头上更加符合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等。
尹良红是
暨南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后导师,同时也是
广州市恩德氏医疗制品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技术总监。
谈起回国20多年来在广州通过自主研发国产血液透析机、透析器耗材生产线,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经历,她感慨地说,“广州是一个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便于科技创新的城市,能够为科技人才实实在在提供资金资助和创新氛围的支持,是想做事、能做事的科学家们能够不断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沃土。”
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推动科技“有效供给”和产业“有效需求”的供需对接转化,实现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广州市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问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同向发力。科技创新揭榜领题、赛龙夺锦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广州将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批
重大创新平台
的争相发力,
正推动广州走在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
近日,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园
开工建设。在首批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中,广州以4个项目入选居全国第二。
广州实验室
组织研发4款药物疫苗并获批上市。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
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开源CAE技术产业化公司。
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
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总部
落户广州。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以支撑和保障产业需求为使命,拿出“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干劲,加快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胜势,是广州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道路上走前列、挑大梁的坚实底气。
大湾区国创中心
是全国三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其副主任王德保在会上表示,大湾区国创中心将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直属创新平台——粒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高纯锗谱仪实验室
稳步向“上”持续向“新”,
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时。
“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
是广州当前的发展思路。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自主研制的喷墨打印OLED折叠显示屏已达量产水平;以
粤芯半导体
为龙头的一批“芯”产业扎根。
广州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装备2个产业集群
获评全国优秀。优势产业取得新突破,“智车之城”“显示之都”“新药高地”等广州智造新名片不断擦亮。
作为广州支柱产业的“老大哥”,
广汽集团
正大步向“科技广汽”迈进。
广汽埃安
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三电”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先后成立自研电驱、电池、能源科技公司。广汽集团正加快完善充换电、储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一体化产业链的布局,自主技术的“护城河”正逐步成型。
广
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在会上表示,广汽集团将锚定技术产业合作,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体系
。
广汽第一智造中心埃安生产车间
前瞻布局空天产业、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
建成投入使用;
亿航智能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颁全球首张适航证。
全国唯一纳米领域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落户广州。培育近30个人工智能产业重点载体;以
广州数控
为代表的一批机器人企业勇闯无人区。赢得新赛道先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广州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
装置
去年10月,
小鹏汇天
正式公布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的最新构型和造型。
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表示,飞行汽车研发投资大、成本高、周期长,产品创新性强,广州目前已具备先发优势,希望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在法规上大胆探索,推进飞行汽车产品技术升级和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助力飞行汽车飞得起来、飞得更好。
营造创新生态
让“科学家敢干、企业敢闯、资本敢投”
2023年,广州科技型企业培育成绩出色,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拟认定数量首次突破
5000家
,总量突破
1.3万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
增量居全国第一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
翻倍增长
,纳入“四上”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
6195家
,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
会上,
广州市各区领取了
2024年科技企业培育任务书
。
任务书也是承诺书,
是广州惠企、暖企,
尊重、爱护企业家的郑重承诺。
据悉,新的一年,广州将继续深入实施“高企26条”,持续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发挥独角兽、硬科技企业、拟上市高企百强等榜单“风向竿”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
在尊重人才方面,会议强调要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让每一个创新行为都得到市场尊重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助理副校长熊辉表示,港科大历来有创新的传统,港科大(广州)接下来也会鼓励支持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教师们与工业界合作。
据悉,开学一年多来,港科大(广州)已与上千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与百余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近10家行业龙头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成立近20家公司。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去年,
广州产投2000亿母基金
的设立,在创投圈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千亿规模的决心之下,广州构建创投生态圈的思路也越加成熟稳健。
政府性基金以投早、投小、投科技为使命,同时,应该更多地通过出资扩充资本的方式,吸引更多专业性、技术敏锐度强的市场化基金来实现这个目标,也是平衡效益和风险管控的出路。接下来,广州将加强这方面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生态无疑正在完善。以投资促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界的共识。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表示,“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主企业的力量,并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尽量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即通过投资拉通生态产业链。
”据悉,该公司将投资成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孵化培育产业链生态,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云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