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价格暴跌!将退出市场 ·  昨天  
新华网  ·  明起预约!这笔钱别忘了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杨逢彬教授教你读《论语》的正确“姿态”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1 17:41

正文

澎湃新闻记者 张婧艳 实习生 司文



读《论语》要有个正确的“姿态”(04:13)


近日,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杨逢彬教授做客澎湃问吧,就该如何正确地阅读《论语》,古汉语中有哪些容易被误解的疑难地方和大家进行互动。


解读《论语》不能“以今律古”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其实是小小的不忍心,就是小小的仁慈的意思,而不是小小的不能忍耐。”杨逢彬表示,“忍”,历来有忍心、忍耐两种解释,杨伯峻先生选取了后者。但是他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发现,从《论语》《左传》时代直到《史记》时代,凡是不带宾语的“不忍”,都是“不忍心”的意思;因而,“小不忍,则乱大谋”意为“小小的仁慈,有时会败坏大事情”。


杨逢彬介绍,在《论语》中被误解次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他认为很多注古书的学者都会犯“以今律古”的通病,研究语言学就是揭示语言的真实面貌。


2016年初出版的《论语新注新译》,是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逢彬较为全面地运用现代语言学,加上计算机检索技术,注释《论语》十二年的成果。在其看来,注释《论语》一定要做穷尽性的研究。为了解释“揖让而升下而饮”的第二个“而”字,他搜遍《左传》《论语》《国语》《孟子》中五千七百三十六个“而”字,书中收录了考证《论语》疑难词句的论文162篇。



杨家第三代传人


杨逢彬的祖父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其堂伯父为语言学家杨伯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从1958年到现在,已累计印刷200万册。杨逢彬认为,杨树达先生、杨伯峻先生注古书,之所以比同代的学者注的更好,就是因为他们在运用传统方法的同时,加入了一些现代方法,比如语法学的元素。


而在杨逢彬看来,“《论语新注新译》是迄今为止,全世界第一部比较全面的采用现代学语言方法结合传统的训诂学方法来整理古籍的专著。这部书给《论语》提供了一个在词句注释方面最精准的注本,在词句注释的可靠性准确性方面较大幅度地超过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应该如何正确注释《论语》?


杨逢彬概括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语言外部,比如情理、系统、思想、历史来论证这个词语应该怎么理解。第二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即使从语言内部论证,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文中的词,它所处的上下文,环境,或者上下文条件。仅凭语感去理解一个词,一句话的意思是不够的。”


他也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们,在上海大学的课堂上,杨逢彬喜欢引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话,“古人已经死了,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语言去了解他的思想;我们不能反过来,先主观地认为他必然有这种思想,从而引出结论说,他既然有这种思想,他这一句话也只能作这种解释了。后一种做法有陷于主观臆测的危险。”杨逢彬对学生反复强调,进行任何一种东西研究,不管是数理化也好,总要在系统内部找程序,语言内部的证据是主要的,自足的;语言外部的证据,是次要的,非自足的。语言外部的证据决不能作为主要的唯一的证据。然而现在用语言外部证据来做主要的,甚至唯一证据的学术成果太多了。



用学术专著的方法做一本通识读本


在杨逢彬看来,这本自己花了十二年的书,做成这样的通识读本,或许会错失一些奖项,但能让大众更容易读懂也值得。


“我一开始写书就是要流传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