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奥斯卡颁奖刚刚结束。
此前
得奖大热门《三块广告牌》仅斩获两个表演类奖项,
《水形物语》获得最佳影片。
对于这个结果很多观众表示大跌眼镜。
因为正在国内上映的《三块广告牌》得到了中国观众超高评价。
讲真,蝉主也有点遗憾。《水形物语》能打败《三块广告牌》,
我想用
「政治争取」来解释一点都不错。
「政治争取」不是错事,但
这届奥斯卡还是有点怂。
《水形物语》
突出世界美好的一面,
就算是怪物也拍得多情。
相比之下,《三块广告牌》则
撕裂了社会中各种丑行。
一个女孩惨遭奸杀,其母米尔德雷德为了找到凶手在公路两旁竖起三块广告牌:
还没有抓到凶手?
直接剑指警察局局长。
相比《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是激进的,它有多激进?
去年英国民众为了反抗无能政府,在伦敦起火的大楼下竖起了广告牌。
这就是《三块广告牌》的强大威力,它会让你看完感觉悲痛不忍直视,但它是值得被赞美的,因为
它发掘出人性最善良的一面。
同时,电影中设计的
黑色幽默又能在你悲愤之时化解痛苦。
比如愤怒的
米尔德雷德会在不经意间,“拯救”一下无法翻身的甲虫。
在警察局长自杀时,导演给他戴上了头套,上面写着:在警察来之前不要摘头套。
其目的是为了不让妻儿看到自己惨死的身体。
《三块广告牌》这样的电影对于保守的奥斯卡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
影片埋藏了太多人性
黑暗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是无法被主流世界认可的。
但恰恰是这一点证明了导演拍摄本片的勇气。
电影中出现的那本书叫《好人难寻》,书名非常讽刺
所以,《三块广告牌》虽然让人悲愤,但也治愈人心。
它是当之无愧的佳作,在观众眼中它已经是最佳影片!
怼天怼地的「女神经」
《三块广告牌》在奥斯卡拿下两个表演奖项,一个是最佳女主,另一个是最佳男配。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两个惊喜,
电影塑造了两位非同寻常的人物。
尤其是女主角
米尔德雷德,
蝉主保证看完电影的人都会爱上这个
「女神经」。
在常人眼里
米尔德雷德精神不正常,小镇上的人几乎人人怕她。
她不美,说话冲,动不动就武力解决问题。她怼天怼地,几乎得罪了所有人。
她怼儿子,吃饭时随便把麦片扔在他脸上;
她怼前夫,拎着酒瓶子差点干架;
她怼警察局,不爽的时候直接火烧警察局;
她还怼过警察局局长威洛比,尽管后者患有癌症马上要死了...她也毫不留情面。
就连小镇牙医她都不放过,直接把人家指甲钻了个洞。
在《三块广告牌》里观众看到了一位另类女主角,可能是
前所未有的另类。
她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说,
在这个镇子上老娘说了算!
奇怪的是,
这个悍妇竟然赢得了所有人的赞美。
镇子上的人都很敬仰她,那个间接被她咒死的警察局长死之前给她留钱租广告牌;
还有那个被她火烧的警察狄克斯,为了得到嫌疑人DNA不惜被痛打一顿;
曾被她言语攻击的侏儒,为了追求她在警察面前各种撒谎。
一个人是有多么大的魅力,可以让一群非亲非故的人愿意为她赴汤蹈火?
米尔德雷德的魅力在于她伟大的母性。
女儿死之前冲着她大喊:bitch!她回击:真希望你在路上被人强奸。
这原本是母女间生气时的“玩笑话”,但
米尔德雷德觉得女儿的死是她的责任。
这让她变得更加反复无常,在影片开场时她还披着长发,但在广告牌立起来的那一刻她一直都扎着小辫,一身工装。
当广告牌被人烧毁时,她的表情令人悲痛欲绝。
这也是《三块广告牌》最打动人的地方,
世界是黑暗的,但总有些微弱的光芒射进来,令人欣慰。
愤怒只会制造更深的愤怒
在《三块广告牌》中所有人都是愤怒的。
有人因为女儿被奸杀找不到凶手而愤怒;
有人因为得了癌症无药可医而愤怒;
还有身陷海外战争的失意大兵;
他们都很愤怒,但找不到发泄方法。
所以整部电影都沉浸在这种压抑悲伤的氛围中,这和我们的生活如此相像。
在影片中警察局长威洛比在遗嘱里写道:
有些案子就是这样,你努力了很久但就是找不到突破口。
我们也生活在暴力之中,有很多倒霉事就那么发生了,
没有理由,没有预感。
电影中出现的家庭暴力,言语攻击,校园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普遍。
但电影给了我们泄愤的空间,因为
导演善于运用黑色幽默调节情绪。
每当主人公的负面情绪达到顶端,导演就会插入黑色幽默的段子,这让角色得到舒缓,而电影外的观众也同样得到治愈。
威洛比在自杀之前还在温柔地安抚妻子,然后妻子还讲了一个黄色段子。
米尔德雷德要和前夫打架时,前夫小女友忽然冒出来一句至理名言,然后自称是在书签上看到的。
她那无辜天真的表情,还真是让人忘记了愤怒。
还有当
米尔德雷德前夫准备揍她时,小女友忽然闯进来喊了一句:我想上厕所。
噗,这一幕蝉主本来看哭了,后来又看笑了。
电影不仅用这些段子治愈了观众,还靠
大量细节制造温情时刻。
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