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于传统放疗,质子治疗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精准打击癌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的正常细胞免受伤害。
在治疗过程中,质子先是以较低的能量密度穿透至肿瘤位置,然后集中释放能量,如利刃出鞘,精准切割肿瘤,而后迅速消散,几乎不再对后续组织造成伤害,实现“精准打击,点到即止”。而说到疗程,质子治疗也是“效率派”的代表。中位疗程次数15次,时长仅需3周,最短疗程更是只需3次。
然而,质子治疗如此卓越且高效的治疗手段,为何在以往未能广泛普及呢?记者了解到,质子治疗装置是当前最大型、最复杂的医疗设备之一,涉及加速器物理学、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生物物理、放射治疗学和肿瘤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高度集成系统,长期以来被国外产品所垄断。至今,全世界的质子治疗中心数量也仅有约120个。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空白领域,中国团队选择了自主创新的道路。2011年2月,上海市政府将“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研制”与“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项目确立为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科院与上海市的战略合作重点,拉开了质子治疗装置国产化的序幕。
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难、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路线如何选择?关键核心部件如何突破?在项目起步阶段,来自研发端的智力决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核心部件买不来,只能通过基础研究从源头开始攻关。“比如高频加速枪的磁合金制作技术,只能从头研发。”质子治疗装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院士举例。
世界上质子治疗装置研发路线分为散射型和扫描型。而相较于散射型,扫描型在剂量分布与适形性上具有更高精度,能更准确地覆盖靶区,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起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技术路线都为散射型的,扫描型刚刚起步,”赵振堂说道,“但经研判,我们认为扫描的效率更高。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现在其他国家的技术路线也几乎都是扫描型了。”
针对其他核心零部件如轻量化旋转机架等的性能要求,赵振堂表示:“这些技术在研发时,我们就是朝着挑战世界最优性能去的。”他强调:“项目一开始,领导就明确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的是能真正用在临床上、帮助病人的产品,而不是摆在那里看看就好的‘纪念品’。”
为了加速质子治疗技术的产业化步伐,2011年由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同成立了艾普强企业,并在项目成功后,通过“带土移植”核心研发人员全职加入公司,实现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无缝衔接。艾普强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等机构紧密携手,共同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在加工、制造、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艾普强企业人员积极参与,为技术的顺利转移和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艾普强公司还肩负起了取证、辐射防护等国家许可申请的重任,成为了技术应用与市场推广的中坚力量。
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的国产化率超过95%,同一适应症每疗程最高收费不超过17万元,较市场同类装置低10万元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艾普强总工程师张满洲说:“上海光源研发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产业链信息,艾普强也和这些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再加上后来携手的其他供应商,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