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万达出售了部分资产。
于是,一种声音出现——“再见、王健林”“别了、王健林”,唱衰万达和王健林。
但是,事实真相是否果真如此?
7月19日,万达、融创、富力三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显示,万达商业将北京万达嘉华等77个酒店以199.0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富力地产,将13个文旅项目91%股权以438.4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融创,两项交易总金额637.5亿元。
这可是中国首富之一的王健林,出售旗下资产。
于是,一时间,
一些自媒体开始唱衰,“再见、王健林”“别了,王健林”“王健林扛不住了”………类似文章频频。
似乎,一夜之间,这个中国首富级大佬就不行了,沦落到乐视创始人贾跃亭一样的困境了。
事实是否如此呢?
实际上,这种观点纯属看热闹不怕事大、就怕事小的!一有问题、一有调整,就意味这企业不行了。
苹果、三星、格力等,都曾被这些媒体预判过死刑,
《苹果公司垮台倒计时?》(2012年3月)
《三星溃败帝国崩塌绝非危言耸听》(2015年2月)
《
董明珠也溃败,下一个倒下的会是格力么?
》
(2016年5月)
……
…………
结果,过了好几年了,这些企业依然活着、还活的很好。
这次又上演了!
万达只是出售了一小部分资产、而不是全部,谈不上到唱衰的程度!
很多人甚至把万达和乐视放在一起,似乎两者状况相同,这种观点基本都是外行。
这是两个完全不是一码事的企业,两个经营规模、经营质量完全不同的企业,两个基本盘完全不同的企业,后面我们会详细分析!
王健林637亿甩卖部分文旅、酒店,背后究竟因为什么?
1
、万达甩卖部分资产的两大原因
一方面,万达转型需要
万达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转型。在万达发展史上,至今先后过四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在1993年,由地方企业转向全国性企业。
第二次在2000年,由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
第三次在2006年,从单一房地产转向商业地产、文化旅游综合性企业。
第四次转型2015年初开始实施。这次转型分二方面:从空间上看,万达从中国国内企业转向跨国企业;从内容上看,万达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形成商业、文化、金融、电商四个支柱产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万达商业(万达广场)上,正采取新的合作方式——“轻资产”的运作模式。
万达广场从自营模式转型到投资类模式,再到最新的合作类模式,万达开始转型做品牌运营商,进行品牌输出、运营管理输出。
投资类模式
:别人拿钱下订单,万达负责找地、建设、招商和运营,这种叫投资类万达广场。
合作类模式
:
对方出地又出钱,万达只需负责设计、招商、运营等,净租金7∶3分成。这种合作类万达广场,王健林称之为万达轻资产模式的最高级形式,“连资本化环节都省掉了,还解决了集体用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万达城品牌也已确立,输出品牌,万达正成为一个轻资产的运作模式。
今年上半年,万达广场采用轻资产模式就发展了26个,大幅超计划。而作为模式转型,万达出售万达广场已有先例。
在此次与融创的合作中,采取的也是类似模式,
未来20年,孙宏斌要付给王健林130亿元万达城品牌许可使用费。
在万达四次转型中,万达前三次转型都走在行业前列。
1、全国扩张2、进军商业地产3、进军文化旅游产业,这三次转型,万达都比同行至少要早5年以上。
例如:地产行业的全国扩张,万达基本上领先行业近10年
2003年,被柳传志称为“一眼看到底”的孙宏斌察觉到全国扩张的机会,从天津市场的区域深耕阶段进入疾行的全国扩张阶段,而早在1993年,万达已经开始全国扩张。比行业里早了差不多10年左右。
再如:做商业地产,万达至少领先行业5年以上
2000年万达做商业地产,同样开了行业先河,在2003年左右、住宅地产的全国扩张才在顺驰等企业带动下开始,而万达在2000年就开始转型做商业地产,当时大家都觉得万达疯了,放着好好的住宅地产不做,去搞什么商业地产,甚至于万达内部也有反对意见,最初也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当时王健林生病打着吊瓶对公司人说,再给他一些时间。
后来,证明王健林眼光超前,如今商业地产规模与住宅地产相比,一点不逊色,也是一个大市场,而王健林正是凭借国内商业地产引领者的地位登上首富宝座,在商业地产上,万达同样领先行业至少5年以上。
还有,文旅产业,同样早在行业至少5年以前万达就在布局
今天,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正是热点,而早在10年前,万达就开始布局。
可以说,王健林和他带领的万达帝国,在国内地产行业的战略布局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每次转型,都大幅领先行业。
这也是一个企业能否成为行业领军的重要条件——战略眼光独到、提前布局,引领行业!
曾和王健林有过合作的策划大师王志纲,曾评价王健林:
“战略布局总快人一步”、“王健林这种人,真是叫吃着碗里,盯着锅里,看着田里。”
此次,是万达的又一次转型,转做服务商、品牌运营商。
万达的前三次商业转型,都极有前瞻性,这一次,是否依然如此值得关注!
商业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一个很关键要素,就是战略眼光犀利,商业布局能力很强。
他们往往提前布局、准备!
实际上,不仅王健林如此,还有此次接盘万达13个文旅项目的孙宏斌,也是如此。
虽然在今年大幅买、买、买,也并非心血来潮,
而是属于早有安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接近融创的机构人士告诉媒体,
“实际上,融创去年就定了并购扩张策略,并准备好了资金,今年寻找合适标的落实,孙宏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拍的板。”
一份内部讲话显示,早在2016年11月,融创就在为今年的大收购做准备,
2016年11月23日,孙宏斌在《中国不动产金融年会》上的内部演讲,表示:“
我的投资逻辑,你要买对地方、买对时间,多借点钱。对现在来说,如果有钱的话放到账上别着急花,后面还有机会。现在还不是时间,多借点钱,最好借的长一点,可以穿越周期的。这就是我说的投资逻辑
”
换句话说,2017年的一系列收购,早在2016年底,孙宏斌就已经开始储备资金做准备了。
大佬们做事,都是提前布局的,哪有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迅速调整,优化债务
这次万达调整速度之快,也是出人意料。
在国家金融调整政策刚落,万达就已经迅速通过出售项目,进行债务优化。
这两年万达大手笔的收购、大规模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文旅项目,现金流确实受到一定影响。
不过,面对政策,万达调整速度之快,绝对超出人们想想。《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评价“
再次体会到王健林的本伐决断,万达转型的令行禁止
。”
可以说,无论是万达的地产行业引领性创新,还是此次合作中决断速度之快,都让接盘者、地产界另一位传奇大佬孙宏斌感到佩服。
谈及此次合作,孙宏斌那句:
“
这次合作过程中王健林董事长的视野、格局、大气和对融创的支持与提携,让我们钦佩和感动。”可以说是对一个商界前辈、大佬的佩服与尊敬。
毕竟,孙宏斌作为中国商界的少有才俊大佬,能让傲气的他佩服、尊敬的大佬还是极少数!
2
、万达基本面依然向好
对一个企业是否出问题,看它大盘是否稳,看现金流是一个方面,同时看它旗下板块经营质量。
如果它的板块业务经营正常、问题不大,基本上大盘是稳定!
相反,如果多个板块业务出现问题,资金链又出现问题,那么就是大危机。
这也是万达与乐视的区别,后面我们还详细分析!
实际上,出售的这部分业务,只是万达很小一部分。
2016年集团资产达到7961亿元,同比增长21.4%,出售价值600多亿的部分资产,对于万达而言,是极小的一块。
今天的万达,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帝国,横跨商业、金融、文化、体育等多个产业,在多个板块上都是领先,例如:万达是全球最大的影院集团(占据全球份额高达12%)、全球最大的体育公司等,在多个领域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王健林的快速调整力,领先乐视太多
!
战略布局、执着、灵活度,都是衡量企业家的重要因素!
执着是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特质,同时灵活调整也是卓越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特质!
这一点上,王健林的万达和贾跃亭的乐视相对比,差距太大,王健林的快速调整果断力,值得贾跃亭好好学习!
一个是快速决断,
王健林面对政策调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敲定了大合作,快速出手、出售了部分优质资产、迅速回笼600多亿资金,而同时其它回笼资金的措施也在同步进行。
另一个是犹豫不决,
时至今日,再过3个多月,乐视危机发生就满一年了,乐视的资产处理、以及债务处理,仍没有拿出有效、彻底的解决方案,除了融创等进入外,贾跃亭某种程度上躲避债务、在美国停留聚焦汽车业务。
如今,贾跃亭面对债务应该进行的调整依然很固执。
孙宏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主要就是老贾(贾跃亭),他犹犹豫豫的,该卖不卖,不坚决,前几天开股东会还说,7个子生态一个都不能少。
都这时候了,还一个都不能少,你能做好一个就不错了...
贾跃亭谁的话都不听,劝了也没用
。”
我们看王健林反应速度之快,让人吃惊,国家政策刚出,它已经敲定回笼资金的方案、并付诸行动了。而再看乐视贾跃亭,至今债务问题没有头绪,旗下的7大子生态是否卖掉,仍没下决心。
这也是,为什么孙宏斌说王健林格局、视野大的原因之一。
两者对比,差距不言而喻!这点上王健林值得贾跃亭学习太多!
优秀的大佬,往往都有着极强调整力、果断力
当年国内家电巨头TCL进行跨国扩张、收购汤姆逊等之后,从每年的大幅盈利变成巨额亏损。
面临持续巨额亏损,现金流吃紧,此时为了资金需求,适当的忍痛割爱、出售资产、缓解资金流问题就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为此,2005年,TCL集团将旗下保持盈利的优质业务——国际电工与智能楼宇16.9亿元的高价出售,回笼资金,那可是12年前,绝不是一个小数字。
出售优质盈利资产,谁都不情愿,但是面对“保帅”(主力业务)还是“保卒”(次要子业务)的选择,很明显为了保主力业务,就是要做牺牲!
而TCL集团也在忍痛割爱的一系列调整后,重新走上正轨,避免因持续亏损陷入困境、进一步拖垮的状况发生。现在的TCL,已经是一个市值过千亿的民营企业了。
王健林的底牌依然很大,万达和王健林仍是中国商界大佬
万达不是乐视
资产规模、经营质量天壤之别
与最近出问题的乐视不同,万达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质量、多元扩张模式、调整速度上都堪称天壤之别!
一、经营质量不同
万达,2016年营业收入2549.8亿元,万达的业务万达商业、万达文化(电影、旅游、体育、儿童娱乐等)、万达金融等,其中多个板块都经营不错,都在行业前列、甚至是全球领先,经营状况也不错。
而乐视则相反,多个板块经营质量不佳,亏损严重。
乐视网2016年营收219.5亿,在乐视的7大生态中,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三个板块相对好点。
而这三个相对而言盈利状况也不是那么好,只能说状况相对好点,其中,乐视影业算比较好的、持续盈利;乐视电视亏损;乐视网的盈利由于太多关联交易(
乐视网2016年销售前五大客户均为乐视网关联方
——乐帕营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乐视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乐视移动智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东方车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即易到公司)、Le Corporation Limited,
乐视网与这五家公司的关联交易至少为乐视网贡献了44.56%的销售收入,合计97.97亿元,应收账款高达29亿
),这个盈利要大打折扣。
其它几个,乐视手机、乐视体育、乐视汽车、乐视金融等基本都处于亏损中,特别是乐视手机、乐视体育都是巨额亏损,而乐视汽车则在巨额烧钱。
两者在经营质量上有很大差异!
二、多元化方式不同,万达比较精明、乐视偏梦想化
在多元化扩张上,万达绝对是精明的商人,乐视是不考虑实际的梦想家。
在多元化上,王健林很多跨界扩张,采用的是并购、收购模式。
例如:电影产业上,万达除了自己亚洲第一的万达院线之外,还先后收购了美国第二大影院AMC、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等,亚洲第一、美国第二大、欧洲第一大,这三大院线,让万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院线拥有者,2016年,万达电影产业收入391.9亿元,同比增长31.4%,全球累计开业影城1352家,屏幕14347块,约占全球12%的票房市场份额。
在体育产业上,2015年万达收购了盈方传媒集团(
盈方是国际足联等多个全球重要体育组织的长期合作伙伴
,盈方旗下的
HBS一直担任世界杯的主转播商
),收购
美国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拥有了国际顶级赛事产权),
也让万达成为万达体育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体育经营公司。
这些收购交易,对方都有着相对成熟的企业,有着成熟盈利模式、成熟运作经验,可以迅速回流现金流。
对比乐视,很多投资则没有万达这么精明!
乐视很多领域从0开始,例如乐视体育、乐视汽车这些需要大额花钱投资的都是如此,而且所投资的很多不是立刻回笼现金流了。
例如乐视体育版权采购,采购中超2016年投资13.5亿,所产生的收入只有5000万,一年就亏了13亿,这还只是仅在一个中超版权上的亏损。
三、调整速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