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讨论与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质量面临挑战,特别是基金项目数量的持续大幅增加以及基金项目管理者的不足双重加剧了这种挑战。我们对
2014
至
2021
的八年间全委的指派专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被指派的
1/3
以上的评审专家不是所评议项目的小同行,
1/3
以上的评审专家的评审任务偏重,大于
45
岁的评审专家的占比在显著上升。
虽然上述八年间全委的指派专家数据显示,被指派的
1/3
以上的评审专家不是所评议项目的小同行,且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别并不显著,大致维持在
34%~37%
之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必然与专家指派中三个因素,即参与指派的人、专家库及遴选专家的方式有关。由于轮岗、流动项目主任更替等因素带来参与指派的人的变化,却没有给小同行占比带来原本以为的较大的影响,或许指派人的作用在完成大量项目的同行专家指派过程中对小同行占比影响不大,因此,这暗示专家库和遴选专家的方式可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013
年我们探索智能指派函评专家,发现非小同行占比由传统方式的
41%
下降为
32%
,说明遴选专家的方式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科学基金委自
2014
年在项目评审系统中,增加智能推送函评专家供项目管理者选择功能,此后对遴选专家方式几乎没有改进,而且在专家库维护与更新方面虽每年都呼吁予以重视,但由于限于多种条件而导致实际上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这说明专家库及遴选专家的方式对专家指派后的小同行占比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专家库的维护与更新以及改进遴选专家的方式,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两个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在保证指派专家的科学性的同时要提高指派专家的效率
;
另一方面在保证指派专家有较高学术水平外,还要充分利用专家库资源,合理分配评审任务。因此,高效率指派专家手段的发展和高质量专家库的建设与维护是进一步降低指派专家非小同行占比的有效手段。
1.
加强专家库的更新与维护
略
2.
改进遴选函评专家的方式
略
3.
减轻函评专家的评审负荷
评审负荷过重无法保证评议人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申请书并给出科学而具体的评审意见,这已成为影响同行评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导致函评专家的评审负荷过重的原因如下
:
一是由于项目管理者熟悉的专家有限,愿意使用熟悉的专家,二是手工遴选函评专家方式无法实施精准回避,更不能做到科学遴选专家和均衡分配评审任务。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专家库中已有的专家资源,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实现精准回避,需要发展新的遴选函评专家手段,才能真正达到充分、科学利用专家资源目的。通过减少评审专家的评审任务将有助于提高同行评议质量,甚至可以避免同行评议中的代评现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制度已在我国实施整整
40
年,树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公正、合理的声誉,赢得了申请者信赖,但评议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如何维护甚至进一步提高基金项目评审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除改进上述问题外,有必要对科学基金制度进行完善。设置独立于科学部的同行评议中心既可使同行评议走向专业化从而提高同行评议质量,又可实现同行评议制度中的权力约束而有助于提高科学基金项目的公正性,随着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的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采用这种制度的必要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