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来,人类组织经济的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有两个关键的变化超出了人们最初的理解范围。
一个是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泰勒提出的管理模式,
他认为企业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并标准化是提高效率的金钥匙。
随后的100年中,追求效率的计件工资制度因早期将工人捆绑在机器上而被诅咒,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度信息化的自动化车间才展现出泰勒管理理论的合理性潜力。
另一个是最近15年来出现的数字技术支持下联网共享经济所独有的第三方平台企业形式,这种过去仅在律师事务所和设计师事务所存在的合伙人制度,在数字经济时代被升华了。
原来律师们为节约成本形成的合伙人经营模式,被上升到了总部经济的高度。
一种在大宗商品集聚区、租赁超市和厂商中间拼市场的成千上万家小微、微微中介,在第三方平台经济中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总部服务收益。
合伙人平台模式不仅发挥了泰勒管理理论下劳动资源在上下道工艺顺序上节约成本的科学性,而且还激发了劳动者成为管理者的效率优化潜力,更激发了劳动者成为所有者并在工作中担责的再保险潜力。
这时人们才发现,泰勒管理理论,在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动员的意义上,仅仅是挖掘优化了劳动和组织之间流程环节的潜力,是一种线性资源动员模式。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第三方平台组织形式,则是在组织、劳动和制度三合一的意义上,于劳动环节、管理激励以及所有者责任三位一体下的复杂创新。
在数字化、绵密网格、智能机器的综合推动下,数字技术对应的组织形式可以从企业拓展到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教授直言道,
这是一种指数形式的,而不是大车间线性形式的黄海技术报酬率,是与传统创新形成的蓝海技术报酬率不同的新经济形态。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厂商车间内的信息生成和传输升级,要求车间之间和厂商之间的传输网格也发生相应变化(社区消费也是这样)。
信息通量由海量数据向天量规模升级。数字高速通道网在天量数据传输及第三方平台“前—中—后”错综节点运营功能作用下出现神经网络性自生长(比特币的中央顶层账户网络在区块链导引下在网络大系统的亚系统中自生成);认证程序由工商金融时代人格身份价值的多环节烦琐认证转向数字化电磁身份多维数据包络特征向量值高阶算法的瞬时认证,赋值、确权、授权、存储以及询价交易瞬时完成;国家安保网络保护下的商业根服务器在周边外围生成次根、躯干、枝蔓和叶片式终端智能反馈;“中枢—外围”式的瞬时绵密传输反馈使得联网共享设施(不是工程学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和万物联网)在相对脱离人的大脑的意义上向类人智慧层面升级,内生了庞大无边的边缘计算力建设需求。
在大尺度经济中,千亿万亿级枢纽网格企业的出现不再是类似微软和苹果等公司令人咂舌的奇迹。
一个连接“中枢—外围”运营过程的算力体系,使得传统经济的“生产—交易—金融—消费”也在划一的意义上灵动起来了。
这是存量国民经济体系孕育成雏的一种全新经济形式:
数字经济时代到来了。
值得提及的是,虽然新经济使得传统组织边界日益模糊,但在世界范围,多数“平台类”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显然,数字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潜力可以共存,瓦尔拉斯、哈耶克、赫维茨等研究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配置资源。
但在数字技术生成的第三方平台中,“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在局部均衡上实现节约,比如土地拍卖、保险机制、劳动力市场等。
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以及算法语言,已经是一种公共品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让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新的业态上走向了合一,哈耶克们极端了。
经济逻辑的裂变对固有组织形式具有摧毁性的影响,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理论深刻地总结了这一裂变在毁灭的同时带来大进步的秘密。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要求企业家和组织领导者重新理解工具的辅助意义。
天量数据资源的瞬时处理,在为市场主体提供空前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认知和发展上的挑战。
在今天,获取竞争优势的办法是应对持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不是根据一堆已知的或者相对稳定的变量进行选择。
我们应该在快速变动的趋势中,寻找相对稳定的经济或者商业逻辑——寻找这些最本质逻辑的能力,我们习惯将其归结为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
培养认知数字化趋势和规律的思维架构,需要以创新性、整体性、非线性的战略思维去考量、摸索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北大创新评论学术委员会编辑整理这套系列产业转型案例的初衷。
真正的企业家是能够越过数据,对经济数据背后的大势有所判断的。
从最纯粹的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能够真正帮助我们预测经济逻辑变化、经济体系进步的并非“大数据”结构本身。
我们长期坚持的企业家精神,本质上还是人在发挥最根本性的作用。
基于静态或者历史数据逻辑的大数据乃至被算法左右的人工智能,的确可以给我们的思维插上翅膀,但在人类文明的方向性探索和综合平衡的掌控上,它们并不能取代人类的智慧。
希望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改革勇气,坚持企业家精神的新一代企业家不断涌现!
✲ 本文为《从创新,到未来》一书“序言”,作者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